书城经济纳家户村志
15747600000068

第68章 语言文字音乐姓氏

回族语言、文字、音乐、姓氏既有伊斯兰教的特色,又融合了汉族文化的特点。一、回族语言回族在形成一个民族时,已通用汉语,但在本民族的族群交往和宗教活动中,时常夹杂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和一些专被回族常用的特殊用语。例如“安拉”(真主)“古兰”(古兰经)“顿亚”(世界)“哈迪斯”(圣训)“台克迪尔”(命运)“法依代”(利益)“加玛力”(俊美)“因散”(人类)“阿斯曼”(天)“杜什曼”(敌人),允许称“口唤”,礼拜称“乃玛孜”,亡人称“埋体”,死亡称“无常”“归真”等。

回族人称清真寺的教长和领礼拜人为“伊玛目”,把到过麦加朝觐的人称为“哈吉”。伊玛目在中国又叫阿訇。阿訇又称“开学阿訇”,在教坊内主持宗教仪式,料理婚丧事宜,开经讲学,同时还担负着培养“满拉”(学生)的任务。掌学阿訇即二阿訇,其任务是协助教长搞好宗教事宜。“满拉”又称“海里凡”,是指在清真寺学习宗教经典和宗教知识的穆斯林。“穆斯林”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伊斯兰教的信仰者、顺从者。“穆安津”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宣礼者”(即传呼穆斯林礼拜的“唤礼者”)。“寺师傅”,阿拉伯语叫“穆扎维尔”,指在清真寺内管理寺院、打扫卫生、烧水、传令、敲梆子的内勤人员。“学董”在阿拉伯语中叫“穆特完里”,主要负责接待上层宗教人员、征集学课杂费、管理财产粮款、应酬大型宗教活动等,其任务是管理教坊内的寺务,执掌或主持清真寺的各项活动。

纳家户村回族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中同样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语言特点的习惯。主要表现在“母语”的保留和“经堂语”的影响以及区域性的差别上。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对回族语言的影响,从形式上看,以音译和意译为汉语为主;从内容上看,以经堂语、宗教生活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为主。这既突出了伊斯兰宗教文化的色彩,又突出了回回语言的民族感情色彩,在纳家户回族穆斯林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形式。释文中方括号内的“阿”、“波”分别表示该语汇来源于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参见纳家户回民常用的阿拉伯语借词)

二、回族文字

回族日常生活中使用汉文,在宗教活动时使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过去在不识汉字的回族人中间,特别是阿訇们常使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各自的汉语方言,这种记录汉语的阿拉伯文字母叫做“小儿锦”。

小儿锦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是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为学习汉语,曾用阿拉伯字母作为拼写汉文的工具;二是小儿锦产生于经堂教育诞生前后,经堂学员们为了记忆、掌握、消化所学经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字以作注释和笔记。

小儿锦在公元7世纪中叶就已在回族人民中间应用。小儿锦的使用范围首先应用于经堂教育,其次是宗教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才是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它是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三、音乐

经堂音乐经堂音乐是指回族穆斯林在礼拜和各种宗教活动中咏诵的《古兰经》和赞主词,是指在继承伊斯兰教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既有伊斯兰教音乐的特点,又有回族自己的特点。虔诚的穆斯林每天都用高亢、优美、洪亮的音调进行五次礼拜,加上主麻聚礼、三大节日会礼等重要场合的赞圣等,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回族穆斯林经堂音乐。

回族经堂歌在回族中流传的一种民间宗教歌诀。以通俗的汉语诗歌形式,咏唱伊斯兰教义、教律,规劝人们信奉真主,端正品行,行善止恶,洁净清廉等。一般在清真寺内由阿訇在讲“卧尔兹”时向教众咏诵并解释,或在寺外宗教仪式上由教众咏唱,常见的有《五更月》《清真迷歌》《回民十大夸》《七孔仙桥》《十二复生》《伊玛尼歌》《劝善歌》《劝世人》等。

民间音乐回族中还流行着许多自娱性乐器,主要有口弦、咪咪和哇呜。

口弦是回族民间一种小乐器,是以吹奏口弦并伴以即兴表情动作的民间娱乐形式。口弦分两种:竹制长三寸,扯线发音;铁制长一寸半,拨钩发音。口弦两端亦可系上丝穗、珠子等坠饰。深受回族姑娘的喜爱,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纳家户回族姑娘用的口弦,一般都是把竹子选来,切成长五寸左右的若干段,放到油锅里炸一下,然后才拿出来用刀精心去削,这样做出的口弦铮亮光滑,结实,不宜破裂;从效果上看,音量适中,清脆柔和。

弹奏时将口弦衔于双唇或横在口前,均匀地扯动丝线或手指拨簧片,其力度、频率产生乐音和节奏的变化,口弦没有什么明显的音调,主要是以口腔的开合程度,舌位的变化和控制气息制造共鸣、变换音高,控制节奏,发出“嗡嗡”“叮咚”声。其声音悠远、柔和,风格明快、细腻,分“说话”和“唱歌”两种形式,有独奏、对奏、合奏。曲调比较固定,传统曲调有“珍珠倒卷帘”“骆驼铃”“五哥放羊”等等。

四、回族姓氏

回族先民原本只有名字,即回回名,亦称经名,而没有姓氏。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采用汉文姓名制度立姓定名,同时又坚持伊斯兰教的命名制度和仪式。

纳家户村人也有把孩子的经名当做乳名,有的予以简化,且带方言“子”“儿”,当做爱称,如称穆罕默德为“穆罕子”,称赛里麦为“赛麦儿”,还有的在经名前冠以姓氏称之,如纳穆萨、马尤拜、哈合里等。近代以来,有些回族穆斯林在汉文名字前冠以经名,采取汉文姓名和经名联名制,如穆罕默德·阿里·马杰等。

回族立姓特点,以纳家户人为例,是以祖辈的名字分为数姓。赛典赤长子纳速拉丁,其后代分别以纳、速、拉(剌)、丁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