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纳家户村志
15747600000071

第71章 人物传

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1211年~1279年),中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为昆明乃至云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赛典赤,全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al-Sayyid Shams al-Din'Umar),今译“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赛典赤意为“先生”“首领”,指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儿有“长寿”之意。原籍中亚不花剌(今布哈拉)。成吉思汗西征时,率部归元。1224年,任成吉思汗帐前侍卫,随从征伐。元太宗窝阔台汗即位后,任丰、靖、云内三州(含大同市、呼和浩特市一带)达鲁花赤(地方官),主管三州民政。继而任燕京路断事官等。中统二年(1261年)拜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理财政,曾兼理发行中统交钞,是历史上首次发行较为正规的纸币,且“尚知限制发行”。一时国库充裕,战事粮饷供应未曾匮乏。至元元年(1264),出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后并节制陕西五路四川行枢密院所有大小官属。在陕西3年之内,民户增加3565户,军户增加12255户,税收增加6225钞锭,屯田粮增加9721担,节省和买钞331锭,得朝廷赏银5000两。至元十一年(1274年),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任职期间,改革行政体制,设置郡县,把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令或县尹。共“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的中央集权制统治。为发展社会经济,建立军民屯田12处,使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都有显著增加;大力兴修水利,在鄯阐(今昆明)地区筑坝修闸,挖堰开塘,疏浚河水,兴建了农田灌溉系统工程;委任汉官张立道修治滇池,开凿了滇池下游宝象、马料等6条人工河;因云南“无粳稻聚麻,教民播种”,推广稻谷种植,改进养蚕事业,使农桑得以发展;改善交通条件,在至元十三年至十五年间(1276年~1278年),命乌撒总管爱鲁负责重修从鄯阐经乌蒙(今昭通)到叙州的水陆驿站道路,使该干线成为云南、四川、贵州的交通要道;在云南境内设驿站78处,加强了云南和燕京及中原各地的联系。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至元十三年在鄯阐五华山修建学校,劝导各族子弟入学,修建孔子庙、明伦堂,宣扬儒学,设立侧景所,观测日月蚀和推算四时节令,设立惠民药局,治疗疾病,供给药物;关念民间疾苦,贷牛种、耕具等,减轻人民负担,百姓“由是远近翕然俱来”。对各少数民族首领采取团结方针,缓和了民族矛盾。处理一般民间纠纷时,持平办理,疏通引导,使之和睦相处,史称他“秉政六年”“旧政一新”。

赡思丁入云南后,大批回回人随同入滇,是为云南回族的来源,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史称赡思丁为别庵伯尔之裔,即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亦为宗教世家,对宗教事业十分重视。他在当时的昆明、大理、临安等地相继建立了清真寺。据《马可·波罗游记》载,他曾在押赤(今大理)城中见到有“撒拉逊人或伊斯兰教徒”。相传赡思丁曾在昆明建清真寺12座。今正义路的南城寺和金碧路的永宁寺相传即为他所建。

赡思丁政绩卓著,为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族等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逝世后,“百姓巷哭”,人民怀仰,“邦之父老入请诸朝刻石颂功,立庙祀之”。“交趾王遣使者十二人齐经,为文致祭,其辞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之语,使者号泣震野。”因其功绩甚伟,世祖诏云南守臣:“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朝廷追赠守仁佐运安远济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赠雍国公,谥忠懿。后晋封咸阳王,改谥忠惠。赡思丁生有5子,长子纳速拉丁,于其父逝世后,曾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今译“哈桑”),为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今译“侯赛因”),曾任云南行省右丞;四子苫速丁兀默里,为建昌路总管;五子马速忽,为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其子孙对云南地区也作出了许多贡献,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同样起了很大作用。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郑和,是其六世后裔。

纳速拉丁

纳速拉丁(?~1292年),累官中奉大夫、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至元十六年,迁帅大理,以军抵金齿、蒲、骠、曲蜡、缅国,招安夷寨三百,籍户十二万二百,定租赋,置邮传,立卫兵,归以驯象十二入贡,有旨赏金五十两、衣二袭,麾下士赏银有差。会其父赡思丁殁,云南省臣于诸夷失抚绥之方,世祖忧之,近臣以纳速拉丁为言。至元十七年,授资德大夫、云南行中书省左丞,寻升右丞。建言三事:其一谓云南省规措所造金簿贸易病民,宜罢;其二谓云南有省,有宣慰司,又有都元帅府,近宣慰司已奏罢,而元帅府尚存,臣谓行省既兼领军民,则元帅府亦在所当罢;其三谓云南官员子弟入质,臣谓达官子弟当遣,余宜罢。奏可。至元二十一年,进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奏减合剌章冗官,岁省俸金九百余两;屯田课程专人掌之,岁得五千两。至元二十三年,以合剌章蒙古军千人,从皇太子脱欢征交趾,论功赏银二千两。至元二十八年,进拜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至元二十九年,以疾卒。赠推诚佐理协德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中书左丞相,封延安王。

纳彦景

纳彦景(1891年~1963年),字耀庭,回族,哈吉,永宁县纳家户村人。是纳家户朝觐第一人。纳彦景自幼跟父亲做生意,学得一手做面食的手艺,曾在纳家户开办“纳家面馆”,生意兴隆,后来贩运粮食发迹。1935年到1938年间,他变卖家产,拉着骆驼,驮着生铁,一边做生意,一边集攒盘缠。从永宁县徒步走到上海,后又乘英国“蓝烟囱”客船,途中又遇狂风巨浪袭击,客船触礁差点沉没,在海上行程两个多月,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麦加,历时两年半时间,完成了朝觐。纳彦景一路的艰辛困难,苦不堪言。他真切地感受到,是他用自己的双脚把圣地麦加和纳家户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是他脚踏实地地做了一次民间交流,把纳家户的回族文化带到了麦加,也把麦加的阿拉伯文化带回了纳家户。他用他的行动给纳家户的回回穆民拨亮了一盏灯,他为自己给纳家户的回回争了气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耀。归来时,纳家户回回穆民用他们的掌声和欢呼声对他朝觐的肯定,使他内心感到极大的充实和满足。朝觐回来后,由于纳家户穆民的信任,在纳家户清真寺里,和王景斋阿訇当了一届学董,将纳家户清真寺管理得井井有条。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号召下,为抗美援朝捐了不少钱。在银川市开办了第一家用电动机驱动的棉花加工厂,使棉花加工量得到很大提高。当时银川供销合作社和新疆供销合作社都把皮棉拉来加工,生意蒸蒸日上。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了宁夏第一家棉花加工合作社。

王永生

王永生(1916年~1988年),汉族,永宁县胜利乡人(1964年划归纳家户)。1933年,在他刚步入17岁人生时被国民党宁夏马鸿逵部队拉兵,当了一名骑兵。当年,趁在外执行任务,投奔到驻在三边地区的红军,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永生是个从不炫耀自己的人。家里人到现在只知他在战争中和敌人拼刺刀,腿上有几处被敌人刺刀留下的刀疤。多次立功受奖,当过班长、副排长。在延安时,他曾是朱德总司令警卫员。在平型关战斗中,敌人的子弹从后脖子射进由左眼而出,左眼残废,部队领导把他和另外3名受伤战士留到江苏复宁专区。直到1957年才转业回到家乡永宁县。

1957年,组织上将他安排在胜利乡胜利大队地毯厂工作,先后任保管员、厂长,1964年回家。1966年上半年,因家庭生活困难,他到北京,朱德接见了他。朱德知道王永生是个老实人,没有困难不会千里迢迢到北京找他。当朱德得知他家庭生活困难时,就让有关部门把王永生的情况介绍给永宁县,永宁县才知道王永生的革命事迹,当即按甲级二等残废发给抚恤金,又补助残废金300元。王永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1968年,把大儿子王金聪送去当兵;1974年,又把三儿子王金梁送去当兵。纳家户团支部、小学也经常请王永生给团员、青年、学生讲战争年代的革命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王永生也是个闲不住的人。1973年,组织上将他家的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安排在县城居住。他就为别人看建筑工地,日夜守候在料场上。1986年患肺气肿,1988年病逝,享年73岁。

纳长麟

纳长麟(1923年~1976年),回族,永宁县纳家户村人。194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国民党南京中央政治大学英语系学习,品学兼优,被录取为研究生,1949年5月毕业。1949年7月至1950年9月在华东革命大学任教。1950年秋调回宁夏工作,兼任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当时知识分子缺乏,于1957年调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任宣传处处长,并兼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团结报》宁夏编辑。经常下基层采访民革成员的先进事迹,很多好人好事经他之手见诸报端。1976年7月16日病逝。

纳洪林

纳洪林(1950年~2009年),回族,永宁县纳家户村人,民盟成员,终生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1976年7月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1976年8月至1983年7月,在永县望洪中学、胜利中学任语文教师;1983年7月至2009年12月,永宁县回民中学先后任语文教师及班主任、教研组长、工会主席等。1988年被评为中教一级,1999年被评为中教高级。1986年8月,在回民中学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95年8月至1999年12月被选为永宁县政协委员。2003年8月任永宁县民盟副主委。1988年至1991年,连续三年被学校评为模范班主任。1990年至1993年,班级达标考核均为优秀,两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1993年至1996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年级组长。1994年至1996年,两年被学校评为模范教师。在任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参加统考成绩取得前名有6人。任毕业班语文教师期间,参加毕业会考,及格率均在98%以上,优良率在70%左右,1995年作文辅导,一人次获得全国作文竞赛二等奖,一人次获自治区级一等奖。1992年,获得全国作文竞赛二等奖,一人次获自治区级一等奖。1993年,县教育局初三语文示范课,1994年,教育局初三语文示范课,均得到评课委员的赞赏。有两篇论文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论文。曾被学校评为模范班主任5次,模范教师6次。1995年,被县总工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县委统战部评为优秀盟员。2005年,被民盟银川市代表大会评为优秀盟员。2009年12月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