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低调
15748700000099

第99章 糊涂的智慧

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理应以诚相待,然而事实上为人太诚实所得到的结果有时却令人失望、痛心和遗憾。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不有所戒备,有所警惕,不得不用一点“外晦内明,装傻卖乖”的智慧。

这一谋略最早源于《周易》中的明夷卦,下卦为离,上卦为坤,卦象为日入于地中。即隐匿其光明。此卦以此为喻,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智者应学会隐匿自己的智慧之光,善于韬光养晦。明代奇书《菜根谭》的“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攫鸟噬人的手段。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巨的力量”,就是对这一谋略的形象化阐释。意思是外表上看起来要显得晦暗、糊涂、愚蠢,而内心则应保持绝对的精明。

史书记载:东汉时代海王刘睦好读书,礼贤下士,深得光武帝喜爱。一次,刘睦的手下人到京城去。走前,刘睦召见他,问道:“如果皇上问起我来,你怎么回答?”使者说:“大王忠顺孝梯,慈仁善良,敬重贤人,臣敢不如实汇报吗?”刘睦说:“吁!你这样说,我就危险了。如果你为我打算的话,只能说我自从继承王位以来,意志衰退,声色是娱,狗马是好,这样我才能免遭祸患。”

刘睦是将外晦内明这一谋略作为处世之用的。比之于皇帝,他的威望越高,皇帝就越有戒心,因此不得不以愚拙示人以避免灾祸。很多史实告诉我们,爱炫耀自己的聪明甚至唯我独尊的人绝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智者绝不去任意显露自己的聪明,而是将精明掩饰起来,故意把晦暗、糊涂展示给人看。作为谋略,它在各种竞争中的运用均有奇效,常常可以麻痹对方,然后攻其不备,一举成功。

元末朱元璋的大将徐达攻打泰州,就是运用这一谋略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当时,徐达兵抵泰州城下,守令史彦忠见徐达兵强势大,不敢交锋,一面遣人向姑苏求救,一面下令据城固守。徐达每日令人骂战,史彦忠只是坚闭不出,双方僵持约半个月。新年到了,徐达传令,除夕之夜大家可尽情快乐,迎接新岁,高歌畅饮。以乐兀宵。于是全军解甲休兵,一连七八天都在饮酒作乐。史军的探子看到这种情形,就去报告了史彦忠。史便大笑说:“不料徐达此土包子如此糊涂,又怎可堪称大将?今既然这般骄傲自满,士无斗志,不必再等援兵了,一举就可以破他。”把儿子史义叫来,吩咐说:“现令你去敌营探听虚实,你拿这封信交给徐达,借口我们要献城投降,且看看他们的动静。”史义到了徐达营前,守军知是来投降的,也不加拦阻,史义直入营中,沿途但闻笙歌聒耳,热闹非凡,军士们都在演剧。又见那徐达元帅和一些部将醉醺醺的,东倒西歪,胡言乱语,一副毫无纪律的样子。史义把降书递给徐达,徐达醉眼蒙眬地问:“你……你是什么人?”史义说:“小人是史彦忠帐下的,奉命来送信。”徐达取信一看,大笑起来,随敬史义一杯酒,说:“你们的主帅什么时候来投降?”史义说:“明天。”徐达立即向军中大声宣告说:“泰州已经投降了,大家应该痛快地宴饮庆贺,明天还需增加十桌筵席,宰牛杀猪款待降军将士。”史义将听见情形细报史彦忠,史彦忠十分高兴,说:“今晚不杀徐达,枉做大丈夫。”约一更时分,史彦忠带了两万兵马,悄开南城,直到徐达营前,只见满营士卒尽在熟睡不醒。又远远见徐达在帐中伏案睡着,即下令三军冲杀过去。不料军士一进营,都纷纷跌落四丈深的陷坑,坑底布满尖钉利刃,一陷即死,伏案而睡的徐达竟是个草人。史彦忠大惊,已知中计一即令后退,但忽然一声炮响,伏兵齐起,从东西北三面密密层层地喊杀上来,只见西面的兵马较少,史彦忠便下令军士往西逃。徐达下令放炮,火铳、火炮、长枪手一齐射去,西南有一道两丈多宽、三丈多深的壕沟,史兵逃到此间,跌死不计其数,史彦忠只好踏着浮尸逃走。半途又遇上一支兵马,史彦忠不敢恋战,拼命突出重围。将到泰州城,忽见城头上剑甲鲜明,尽是徐达军士,又见吊桥竖着的旗杆上高悬着儿子史义的首级。进退无路,史彦忠只好拔剑自刎。

这一段史实让人读了该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埃然而,事实就是事实,如果我们不知借鉴,也有可能错入前人覆辙而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