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山海经(第六卷)
15749800000013

第13章 恢宏的神州第一陵

神农与黄帝建立联盟后,神农除了分管农业发展外,他继续游历各地,遍尝百草,为民治疗疾病。有一天,神农来到后来的湘赣交界处,他遇上了70多种毒草,以致误尝了断肠草,最终殒命了。

神农去世后,人们将其用棺木装殓,驾船北上,准备送到神农故土安葬。但船行到洣水畔的鹿原陂时,船突然倾翻,不能再行了。

原来这里曾经是天庭里太上老君养神鹿的地方。后来,由于天庭的需要,太上老君把养鹿场迁出了天庭。太上老君看到人间美好,特别是这里的人们勤劳、淳朴、善良,就打算造福人间。

他就把一批神鹿留在了此地,于是这里就叫“鹿原陂”了。从此,这里森林茂密,绿草茵茵,百花四季常开,神鹿成群、迷雾重重,犹如人间仙境。

神农尝百草路过此地时,他发现此地奇花异草很多,就经常在此地采药、炼药、配药、验药,并给这里的人看病、治病。

他还用图画形或特殊符号把药的形状、性质、用途以及病例一个一个地记载了下来,用来造福百姓。传说,他的很多药方都是太上老君赏赐的,因为神农在鹿原陂的辛勤劳动感动了太上老君。

神农也很留恋这个地方,当他的棺木行到此处时,他就不愿走了。人们见此地山环水绕、气象不凡,更因为当地人们的主动挽留,就在此地下葬了神农,并修建了炎帝陵。

炎帝陵坐落于株洲的鹿原陂,当时只是一个简单的陵墓。在洣水河的一湾名叫斜濑水的地方,它的东面是青山绿水,南面是一马平川,非常开阔。

那狭长的盆地之中突兀隆起方圆大约1000米的“翠微高原”,陂上陂下,浑然相连一体的两栋重檐翘角的高大楼宇,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这里便是炎帝陵。

斜濑水边,圣陵西侧,一方摩崖石刻“鹿原陂”三个大字,这是后来清道光年间炎陵知县沈道宽手书,笔力千钧,思接千载,传递着深深的“寻根谒祖”的民族感情。

在陂下,便是后来经过修缮的炎帝陵殿。在陂上,便是后来建的公祭区,主体建筑为神农大殿。炎帝陵殿,矗立着神农神农氏金身祀像。神农大殿,耸立着炎帝神农氏石雕祀像。

两座炎帝像尽管风格迥异,意蕴却是一致。神农赫赫的“八大功绩”为神农大殿左、右、后三面墙上巨幅石雕壁画的内容:

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治民恙、织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制弧剡矢以御侵凌、居榭造屋以安万民。

陵墓千百年来一直有成百上千的白鹭守卫着。每当夕阳西照、彩霞满天的时候,就会有成群结队的白鹭从四面八方飞向炎帝陵,降落在参天古木之上。白鹭为什么会世世代代为神农守陵呢?

传说神农逝世后,不但人间处处哀痛,就连飞禽走兽也都为之悲伤。飞禽们听到噩耗后,立即召集百鸟商讨,如何报答神农的大恩大德。因为是神农教人们种五谷作为食物后,才使它们得以休养生息并免遭捕杀的。

百鸟决定派出代表前往吊唁神农,就让一队白鹤和一组大雁作为飞禽的特使,前往参加神农丧礼。白鹤、大雁受命之后,身披白孝服,口念哀悼词,日夜兼程,不停不歇,朝着治丧的地方飞去。

因为天高地阔,路途遥远,白鹤、大雁飞了很久才飞到鹿原陂。而这时,神农的灵柩早已安葬完毕,它们责备自己没有赶上葬礼,就在炎帝陵前天天哀哭。

它们这样虔诚的哀痛感动了玉帝,玉帝下旨给它们正式取名为“白鹭”,并命它们作为天使守卫炎帝陵。所以,炎帝陵的白鹭总是特别多。

后人见此奇观,曾作诗歌颂。诗道:

口碑同赞神农业,乔木轻摇太古春。

白鹭护陵花锦簇,苍梧云气共嶙峋。

神农功德同天地,鹿原有幸葬炎帝。

千古遗风说到今,白鹭虔心守炎陵。

我国历朝历代对炎帝陵的维护和修缮都很重视。在汉代,就开始了对炎帝陵的祭祀。

967年,宋太祖钦命在炎帝陵前立庙。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此后历朝历代,对炎帝陵祭祀、修葺不断。

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的神农庙比较小,于是奏请朝廷,要扩大规模,重建炎帝庙。

在宋代以后至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没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了。到了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就有三次:

第一次是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便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

第二次是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

第三次是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到了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有9次。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遭到破坏。之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当时修葺未能完善。

1696年,清圣祖康熙帝派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到炎帝陵告灾致祭。王绅见陵庙破损严重,就回朝廷奏请修葺,康熙帝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1733年,知县张浚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

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1837年,是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炎帝陵,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

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后又经过多次修缮,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00多平方米。

炎帝陵殿位于炎陵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区的主体景点,沿陵墓南北纵轴线均衡对称布局,坐北朝南,南临洣水,南北长73米,东西宽40米,面积4936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

陵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陵园保持了浓郁的建筑风格,红墙黄瓦,古木参天,庄严肃穆,气势恢宏。陵殿分为五进:

第一进为午门,拱形石门,高4米、宽2.6米,门前为边长50米的朝觐广场,左右分列为拱形戟门和长方形掖门,门扇均为实榻大门。

午门正中,有一块汉白玉石碑,前嵌盘龙龙陛,取名龙盘虎踞,是天下一统、江山稳固之意。石碑的左右分立雄健的山鹰和白鹿花岗石雕。

关于这两座石雕,还有一个故事。相传炎帝的母亲叫女登,有一天晚上,她梦见天上的太阳落在怀里,感到又温暖又舒服。一年零八个月后,女登生下一个红球,红球在地上滚了几滚之后裂开,中间坐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孩,他就是后来的炎帝。

有一天,女登和大家一起去采果实,便把孩子放在一块大石头上,让孩子晒太阳。谁知孩子睡醒后,感到又热又饿,便“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山中的生灵。

这时,岩鹰飞了过来,为孩子遮阴扇凉。接着,山鹿也跑过来,为孩子喂奶。孩子歇阴纳凉,吃着鹿奶,甜甜地睡着了。

此后,每当女登离开孩子时,鹰和鹿都会很快过来照顾护理。因此,人们认为鹰和鹿也是炎帝的母亲。

炎帝去世后,为了纪念炎帝的三位母亲,人们就雕刻了石鹰、石鹿,安放在炎帝墓冢左右,和炎帝同等祭祀。

967年修建炎帝庙时,就将石鹰、石鹿移放在主殿前方的左右两侧了。

第二进为行礼亭,是炎黄子孙奉祀始祖的地方。这里采用庑殿顶,前后檐各四柱落脚的三开间长方亭,面宽14.03米,进深5.53米,亭高8.33米,正上悬挂着一块写着“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匾额,亭前嵌双龙戏珠龙陛,取名双龙起舞,是盛世逢年、天下太平之意。

亭中设置香炉、烛台,供人们进香祭拜行礼之用。行礼亭左右为卷棚硬山式碑房,收集了历代告祭文残碑8通。

第三进为主殿,殿前的龙陛为汉白玉卧龙浮雕,卧在炎帝陵前,雕刻艺术精湛无比,活灵活现,取藏龙卧虎、皇权至上至尊之威。陵殿门额高悬着一块写着“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的匾额。

陵殿是重檐歇山顶,面宽21.16米,进深16.94米,占地358.5平方米,殿高19.33米,由30根直径0.6米的花岗岩大柱按四排前廊式柱网排列支撑,上下檐为单翘昂头五彩斗拱,正脊檐角饰鳌鱼兽吻。

殿内天花饰以金龙和玺、龙草和玺、龙凤和玺及旋子式、苏式等彩绘,共绘彩龙9999条。陵殿之中有须弥座神龛,里面供着炎帝神农氏的金身祀像,祀像的两手分执各穗、灵芝,身前是药篓,左右为木雕蟠龙边柱。

第四进为墓碑亭,采用四角攒尖式屋顶,檐角高翘,高7.1米,长宽各6.4米,亭内也有一块汉白玉墓碑,写着“炎帝神农氏之墓”。

第五进为墓冢,墓冢封土高5.58米,进深6.64米,宽28.9米,墓前石碑为清道光七年知县沈道宽所书。

在墓碑亭两侧,有拱门道路可通往御碑园。园内古松参天,气象万千。碑园的东西两侧是碑廊,全长84米,壁上镶嵌明清御祭文碑51通,自宋代以来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记事碑5通,共56通。其中保存最久的御祭文碑是1371年,朱元璋登基时的告祭文碑。

御碑园的中心是九鼎台,台面外圆内方,圆台直径18米,方台9.999米。主台上有九尊花岗石方鼎,每尊1.2吨。九鼎是我国古代最高权力的象征,寄寓了祖国统一、民族昌盛之意。

在炎帝陵殿中轴线东侧的是神农大殿,面宽37米,进深24米,高19.6米,由大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大殿外廊挺立着10根高浮雕蟠龙石柱,高5.4米,直径0.8米,蟠龙栩栩如生。

大殿中央座立炎帝石雕祀像,一手拿谷穗,一手握耒耜,雕像高9.7米,座长8.9米,宽4.7米。雕像两旁立有一对联石柱,上面写着:

到此有怀崇始祖;

问谁无愧是龙人。

神农大殿的左、右、后三面墙是大型广东红砂岩石雕壁画,画高5.2至7.9米,总长53米,总面积321平方米,壁画内容为歌颂炎帝十大功德。

大殿平台的踏步间,是一块高浮雕九龙戏珠御路石,长3.2米 宽2.8米,厚0.7米,由福建青石整石雕制,重约17吨。

神农大殿以南是祭祀广场。祭祀广场南端的两侧和大殿平台的边上,是双面雕刻百草图案的花岗岩栏板,主要是纪念炎帝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的雕刻。

二级平台正中,立有一只高浮雕九龙戏珠的石制圆形香炉,高0.98米,直径1.2米,为公祭敬香或焚帛书用;两边立有一对整石雕琢的福建青石香炉,高3.9米,直径1.5米,单重24吨,堪称中华之最。

祭祀大道的东边是圣火台,台高40米,台中央立有高3.9米,体积为31立方米的褐红色点火石,正面刻有1.5米高的朱红象形体“炎”字。

台面三层呈宝塔形,每层高0.6 米,直径分别为9米、6米、3米的梯形圆台,底层铺设花岗岩石板,外护正方形花岗石栏板,边长100米,取天圆地方之义。在圣火台上可远眺炎帝陵殿、神农大殿的全貌,能够领略炎陵山恰似卧龙饮水之势。

陵区内还有龙珠桥,由三座拱桥组成,中间是主桥,宽6米,两边是边桥,宽3米,桥栏板雕刻的是古代乐器图案,分别如琴、筝、竽、笙、笛、箫、云板、编钟、月琴和琵琶。

还有一个朝觐广场,是个正八边形的广场,中轴距离48米,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嵌入了“八卦”图案,是纪念炎帝发明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除了炎帝陵外,炎帝的文化遗存在全国还有很多,炎帝作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并且将他列为三皇之内,而他的陵墓也都受到很多人的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