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宋元战争中的襄樊之战是一次关键性战役。
在13世纪初,北方草原新兴的蒙古族崛起。蒙古铁骑在具有雄才大略用兵如神的军事天才成吉思汗的统率下,逐渐威胁到其他民族政权的生存。从1205年开始,蒙古几次对西夏用兵,最后在1227年灭了西夏。与此同时,蒙古又开始进攻金朝。1234年,蒙古与南宋合力将金朝消灭。灭金之后的第二年即1235年,蒙古野心又一次膨胀,开始了征服南宋的战争。从此,蒙古与南宋之间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和蒙古接连发生的内乱,使蒙古征服南宋的野心迟迟未能实现。1552年,蒙古为达到迂回进入南宋的战略目的,开始将侵略矛头对准云南大理国。1253年,忽必烈率军10万,远征云南,灭了大理国。1271年,在平定内部叛乱后,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并继续向南宋大举进兵。
元世祖忽必烈采用的战略为先取襄阳和樊城,然后由汉水入长江,长驱东下,征服南宋。襄阳和樊城地处汉水中游,夹汉水而对峙,借浮桥而往来,相互声援,上指秦陇,下控荆楚,在南宋抗元防线上有重要地位。
蒙古都元帅阿术于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八月侵扰襄阳,进入南郡(湖北江陵),攻取仙人、铁城等栅寨,俘虏居民5万。还军时,南宋军队在襄、樊之间邀击。阿术自安阳滩渡河,留5万精兵在牛心岭布阵,等待攻击宋军。然后又立些虚寨,设置疑火迷惑宋军。夜半时,宋军至,蒙古伏兵起而攻之。宋军大败,死者万余人。11月,蒙古南京宣慰使刘整对忽必烈说:“攻宋应该先攻下襄阳,然后由汉水进攻长江,可直抵临安,削平南宋。”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建议,下诏征发诸路兵,命阿术与刘整经略襄阳。12月,宋改任吕文焕为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
至元五年,蒙古阿术领兵围襄阳,在白河口及鹿门山修筑栅栏,通往襄阳的道路全部被切断。蒙古还任刘整为都元帅,与阿术共同议事。在刘整的建议下,征调汉军对付山水、寨栅,并训练水兵。11月,宋襄阳军向蒙古沿山诸寨发动进攻,被阿术军打败。襄、樊长期受到围困,外援断绝,供饷困难,甚至不得不撤除木房当柴烧、缝起纸币做衣穿。
至元六年正月,阿术领兵侵掠复州(湖北天门)、德安府(湖北安陆)、京山等处,掳掠万人而去。蒙古又征调诸路兵马增援襄阳,遣史天泽与枢密副使呼刺出前往襄阳。史天泽军至襄阳后修筑长围,起自万山,围百丈山,使襄阳、樊城南北交通阻隔、音讯不通,又筑岘山、虎头山成为一字城,连接各处城堡,打算长期围困。3月,阿术率军自白河围樊城。
宋沿江制置副使夏贵于春季河水上涨时曾率轻骑运粮至襄阳城下,因担心蒙古军袭击,将粮食交付给吕文焕后立刻返回。7月,大雨频繁,汉水暴涨,夏贵分遣舟师在东岸林谷之间出没。一日,夏贵领兵赴新城(湖北保康、房县一带),至虎尾洲,被蒙古万户解汝楫等舟师所败,士卒溺汉水而死者甚众,战舰50多艘全部沉没。范文虎率领舟师赶来援助夏贵,至灌子滩,也被蒙古军打败。范文虎驾轻舟逃跑。
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宋又命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督师援救襄樊。范文虎倚恃其岳丈贾似道的势力,为所欲为,不服李庭芝的管束。2月,襄阳出步骑兵万余人,兵船百余艘,进攻万山堡,败于蒙古万户张弘范。蒙古派刘整在襄樊前线造战舰5千艘,训练水兵7万人。又采纳张弘范的的建议,加强襄、樊外围的城栅堡垒,围困宋军,襄樊与外地的水陆交通彻底中断。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4月,宋范文虎与蒙古阿术在湍滩交战。宋军失败,统制朱胜等百余人被蒙古俘获。宋军进援襄阳的计划失败。5月,蒙古以东路兵围襄樊,其余分路征讨,以牵制宋军。6月,范文虎又一次率领卫卒及两淮舟师10万人进至鹿门,救援襄樊,又被蒙古军打败。范文虎连夜逃走。
11月,忽必烈采用刘秉忠(即僧子聪)的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改为大元,元朝统治正式建立。随后元朝加紧对南宋的进攻。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3月,元阿术、刘整等攻破樊城外廓,襄、樊两城夹汉水而立,汉水上有浮桥,两城可相互声援。城中所储备的粮饷都可支用数年,沿长江上游的商旅还可以取道襄阳之南,为襄樊守军提供一些必需的物资。两城的守将利用这些条件长期固守。蒙古军队断绝襄、樊与外界的联系之后,宋朝援军无法攻破敌军的封锁。襄阳守将吕文焕竭力据守,城中只剩下粮食还可以维持供应,而盐、薪、布帛等却严重缺乏。守樊城的张汉英同样危机四伏、形势紧急。他招募一名善于游水的兵士,将蜡书藏于头发里,自己潜埋于积草下面,游水出城去求救援兵,并指引宋军从荆、郢方面入援,结果在水中被元军所俘。襄樊南路荆、郢以及北路邓州都已与之断绝联系。南宋下诏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移屯郢州(湖北钟祥),军队全部屯驻郢及均州、河口一带,扼守要津。李庭芝在襄樊西北部的均州、房州督造轻舟百余艘,并招募3千敢死队,由民兵都辖张顺、张贵统领,溯汉水入援襄阳。宋军突破了元军的封锁,张顺战死,张贵进入襄阳城。城中的百姓得知后,精神振奋,勇气倍增。后来张贵在返回郢州迎接援军的途中与元军力战后被俘,英勇献身。
1273年,元军采用水陆夹攻的办法,烧断襄樊浮桥,隔断两城之间的联系。以发射巨石的远射程新武器“回回炮”集中轰击樊城。在坚守6年之后,樊城终于被元军攻破。南宋将领范天顺力战不屈,死不投降,最后自缢身亡。守将牛富率领一百多人的小分队进行巷战,最后身负重伤,投火而死,以身殉国。元军又攻襄阳,襄阳久处围困之中,更加孤立无援,吕文焕每次巡视宋城将士时都痛哭而回。他屡次向朝廷告急,权臣贾似道表面上奏请皇帝,要求去边疆指挥军事,而暗中却指使台谏上书挽留自己。樊城已破,襄阳危在旦夕,朝廷视而不见,依旧日日歌舞升平。元军开始用回回亦思马因所造的巨炮攻城,吕文焕被迫出降。至此,经过了5年多的攻击,元军占领了襄、樊二城。南宋门户大开,形势急转而下。
襄樊之战的最后结局,决定了南宋灭亡的命运。
元军攻下襄樊后,兵分水陆两路,大举南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南宋守将或败或降,沿江重镇相继陷落。1275年,元又兵分三路,进攻南宋首都临安,于第二年攻陷临安,南宋皇帝和太后及宋皇室官员悉数被俘。临安失陷后,不少军民仍坚持抵抗。直到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流亡政权垮台,南宋最后灭亡。
依照《孙子兵法·九地篇》的分析,此时的襄樊已经是属于“死地”了,也就是疾战则生,不疾战则亡。在这里守军处处陷于消极防守地位,没有得到主动权。蒙古兵除了行使兵法中的诡道用疑火迷惑守军外,还发动速战,进行突然袭击,重创了宋军。
襄樊亦是“争地”和“交地”,按照孙子的分析,必须要迅速抄到敌军背后袭击,或者谨慎防守。孙子兵法要求兵临死地,必须齐心协力,奋勇作战,要管理有方,让每个士卒发挥作用。可范文虎借岳父贾似道之势,不听调度,结果襄樊粮道被截,守军被困,处处受制于蒙古军队。当襄樊危急之时,贾似道拒绝出援,终于导致襄樊失守。南宋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更不知兵法的运筹,其灭亡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