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成功必读的孙子兵法
15752500000074

第74章 明宁远保卫战

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广宁之役,明军溃败,朝中诸臣都想退保山海关。袁崇焕当时任兵部主事,他单骑出关,察看敌情,还朝后说:“给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辽东。”朝中官僚已被后金吓破了胆,闻其豪言,封他为关外监军,很高兴地让他出关迎敌。朝廷发饷20万两,令其招募人马。王在晋接替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很倚重袁崇焕,令其出关驻中前所,理前屯卫事,后来又让他到前屯去安抚那些流民。袁崇焕受命,“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明史·袁崇焕传》)。

在辽东的防御策略上,王在晋与袁崇焕截然不同。王在晋素无远略,主张于山海关外八里铺筑城防守。袁崇焕反对这种消极的防御之策。二人争持不下,上报朝廷。首辅叶向高犹豫不决,但大学士孙承宗支持袁崇焕,愿亲自出关考察敌情。朝廷于是任命孙承宗为辽东经略,王在晋被调任南京兵部尚书。

袁崇焕主张守宁远,孙承宗遂命袁崇焕与总兵满桂负责宁远防御。袁崇焕在宁远用了两年的时间,修筑城墙,激励士卒,宁远从而成为关外重镇,商业繁盛,人民安居乐业,被视为乐土。

天启五年夏,孙承宗与袁崇焕决定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修筑城郭,收复失地200里,宁远城成为内地。孙承宗与袁崇焕在关外4年,修复大城9座、营堡45个,练兵11万,立水营5座、车营12座、火营2座、前锋后劲营8座,选甲胄、器械、炮石、弓矢数百万,开屯田5000顷,拓地400百里,岁入银15万两,可以说,他们对关外的经营是卓有成效的。

天启五年十月,关外形势陡转直下。孙承宗辞职还乡,高第代其为辽东经略,高第到任后,尽反孙承宗之所为。他认为关外不足守,尽撤锦州、右屯守备,移将士于关内。袁崇焕力争,言兵法有进无退,既然这两座城池已经收复,不可以轻易撤退。二城一失,宁远、前屯震动,关门尽失保障。高第坚持己见,还想撤宁、前二城的防御。袁崇焕愤然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明史·袁崇焕传》)高第便撤锦州、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塔山、杏山守备,尽驱兵入关,抛弃的粮食有10万之数。士兵百姓的尸体堆弃于道路旁,哭声震天。关外只剩下袁崇焕坚守宁远孤城。

得知高第撤军关内,努尔哈赤乘机出兵。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后金军13万大举西渡辽河,23日抵达宁远,将宁远城团团围住。袁崇焕刺血为书,誓与将士坚守城池,将军民迁入城内,坚壁清野,以待来犯之敌。城内由同知程维模负责稽查奸细,传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要是哪里有宁远城的逃兵,可进行斩杀。土卒知逃无生路,守心益坚。24日,后金大军发起攻击,袁崇焕在这场战争中首次使用西洋巨炮轰击敌营,一炮歼敌数百,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士兵苦战,一定要攻下宁远城,即使城上箭石如雨,也决不后退,后金士兵戴盾牌攻城,将宁远城凿开三四处两丈多的缺口。城上守军以火毯、火把焚之,引燃其盾牌,挖城的后金兵土被烧死,才稍稍后退,努尔哈赤认为宁远城小势孤,志在必得,但三天急攻,伤亡众多,只得撤围。途中尽焚宁远东觉华岛上积储,退回沈阳。朝中闻宁远被围,兵部尚书王永光集众臣议战守之策,虽然议论纷纷,但均一筹莫展。高第与总兵杨麒拥兵山海关,坐视不救。朝廷上下均以为宁远必不保。袁崇焕的捷报入京,满朝文武很是震动,立即命袁崇焕为佥都御史。三月,复设辽东巡抚,以袁崇焕担任。

宁远之役,是明对后金作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努尔哈赤自兴兵以来,所向披靡,惟宁远一城,攻之未下,遂愧恨而归,不久病死。亦有记载称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红衣大炮击中,身负重伤,回沈阳后伤重而死。

袁崇焕在宁远之役后,为争取战备时间,在山海关外400里的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构筑防线,同时派人向后金议和。

后金方面,努尔哈赤刚刚死去,皇子们发生皇位之争。皇太极继位,他年轻气盛,雄心勃勃,早欲问鼎中原。但当时后金新占辽沈地区,统治并未稳定,皇太极要进行政治改革,加强皇权,又要解决西部蒙古、东部朝鲜问题,以免三面受敌,遂与袁崇焕不断书信往来。但双方均无议和诚意,都是漫天要价,议和仅成了缓兵的幌子。

皇太极趁机解决朝鲜问题。袁崇焕则趁后金大军出征之前,抢修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出兵征服了朝鲜,回师沈阳后,得知袁崇焕正在关外修筑城防,决定先发制人,率先向明军发起进攻。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于5月6日从沈阳出发,到广宁后,分三路进军,迅速攻占了大小凌河和右屯卫等城堡。5月11日,大军包围了锦州城。赵率教率3万人守锦州,后金军全力攻城西一隅。赵率教命全城兵士尽趋西城防御。城上明军火炮齐发,矢石如雨,顶住了后金军连续14天的进攻,后金军损失惨重。袁崇焕认为宁远兵不可轻举妄动,选精骑四千,命元进禄、祖大寿率领,增援锦州,另遣水军牵制后金军。尚未出发,后金军已分兵于28日来攻宁远。袁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在城内坚守,列营壕内,用巨炮击敌,令满桂、元世禄、祖大寿到城外迎敌。激战中,双方各有伤亡,明军满桂身负重伤,后金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都受伤。后金军遂弃宁远不攻,全力攻锦州,皇太极亲自督战。但锦州城守御工事已竣工,城池固若金汤,将士众志成城,一时间难以攻下。后金兵不耐酷热,士气低落。6月5日,皇太极饮恨撤围。

这场战役,被称为宁锦大捷。事后,朝中专权者魏忠贤不喜欢袁崇焕,命其党羽议袁崇焕不救锦州之罪。袁崇焕只得退休还乡。

《孙子兵法》之《九地》谈到军事地理“散地”、“轻地”、“争地”、“交地”、“死地”等。

在袁崇焕固守宁远之时,宁远已经成为“死地”,当时高第撤锦州、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诸军民防卫,宁远城已成为孤城。在这“死地”上,袁崇焕誓死作战,坚壁清野,守志益坚。

《孙子兵法》说:“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甚陷则不惧。”它的意思是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他们感到疲劳,保持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了解。

袁崇焕坚守宁远,已经将部队置于绝境,同时断绝了退路,军士的疑惧也就打消了,他们就会拼死一战。正因为袁崇焕指挥有方,军士齐心拼力,宁远一战取得大胜,实是袁崇焕运用《孙子兵法》战术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