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15754000000121

第121章 一个“痛苦”的讲座

2008年3月24日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努力地整理自己的思想,相当“痛苦”啊!起因是有朋友要约我去做讲座,谈我的成长经历,谈我的工作风格,谈我的为人处事。这些很严肃、正统、较真的话题,放在平时随便聊聊天、发发“大兴”、酒后胡言乱语时还可以胡说八道一下,但真要叫你正儿八经地给别人讲,而且是作为所谓的“经验”去交流,就显得压力巨大,无所适从了。

怎么想?怎么做?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连续不断地回忆,连续不断地总结,连续不断地提炼,得出的最后结论是让我很感失望的,因为我发觉我没有可以值得“大吹特吹”,可以标榜的所谓的“工作风格”,没有可以值得别人借鉴的所谓的“成长经历”,没有找到适合于朋友要求的讲座主线。记得前年也有这样一次机会,让我给一个培训班讲所谓的成长经历。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讲法是非常杂乱无章,信口开河,就好像踩着西瓜皮一样滑到哪里算哪里。结果可想而知,虽然领导、听众出于礼貌和尊重给予了肯定和赞赏,但其实我的内心最清楚,因为那些讲的内容未形成体系,远未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远未达到可以让别人借鉴的程度,惭愧之极啊!

人的成长过程其实是非常有个性的,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氛围、交际网络等各有区别,再加上人的品性特点更是丝毫没有相同之处。自然,人的活着的方式也肯定各不相同:有钱的、有权的、有背景的等可以活的洒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带给的一切美化;没钱的、没权没势的,应该解决的,我想就是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吃饱、穿暖、睡好。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也许“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已经是人生的最高享受,最高境界了。现在叫我去总结、提炼出可以与别人共享的成长经历、工作风格,确实有点“难度拔高”啊!

苦思冥想、万般无奈下,我忽然想起了上次在校刊中写的那篇文章“让努力工作成为一种习惯”。如果真有一种工作风格,也许这点还能凑点数吧。苦苦整理后,初稿总算勉强完成,讲座的题外话中拼命强调这是我的个人做法,没有可借鉴性。因为,人人都去做像我一样的老古董合适吗?与朋友开玩笑时说,我的这种人不合时宜,至少拉不动“经济发展”,拉不动GDP啊!周三,这个讲座就要去亮相了,内心始终忐忑不安。

期待自己有一个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