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15754000000066

第66章 第一次教学沙龙后的反思

2008年8月31日

日前,学校教导处组织了主题为“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及课堂调控”的“教学沙龙”活动,这个活动教导处事先作了安排和铺垫,要求每个教师都精心准备好,在活动中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准时开始后,老师们的表现让我很是惊讶,因为大家对“教学沙龙”这种活动形式好像不是很清楚和了解。大家在发言时都事先拟好了稿子照本宣读,甚至有的老师讲的东西游离于其本身的教学实际,纯粹为理论或照搬照抄网上或教学杂志上的资料,很少真正谈及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感受。活动中整个氛围较为压抑,老师们的心里似乎有较大的压力。

老师们的这种状态让我很担心,教学沙龙是新课程实施后才冒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研讨形式,老师们虽然不断地听到和接触,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很多老师还是有点搞不清楚。昨天,我特意上网查找了一下“沙龙”,让我们先看看“沙龙”的来历:

“沙龙”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中文意即客厅,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十七世纪,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进出者,每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十九世纪是它的鼎盛时期。

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1.定期举行;2.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3.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4.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

从上述的沙龙的这种形式来看,把它引入到学校教学中,我个人认为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师间进行教学交流的形式,方式简单、操作方便、气氛轻松,教师能通过沙龙这种开放的交流形式,获得更多的教学知识、策略、方法等。萧伯纳不是有一句名言嘛:“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们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思想,我给你一个思想,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我想沙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互相给予思想的有效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们就可以就某个问题,谈出更多的思想,碰出更多的“火花”。

为此,我认为在沙龙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这样几点:一是主题的范围不能太大。主题范围大后,就有可能使研讨活动涉及的内容经常性地游离于中心主题的外边,达不到组织者设置这个沙龙的目的,白白浪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应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沙龙是一种茶话会式的交流活动,因此,组织者在安排时应考虑如何让老师们能在轻松的氛围下,打开思路,各抒己见。比如可以放点轻松的音乐,放点美味的水果等,让教师在参与进来时就有一种快乐的心情,没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三是每个参与的教师都要围绕主题尽情发言。发言也不一定规定怎样的形式,可长可短,轻松自在。四是发言时一定要营造互动氛围,不一定要按顺序发言,可自由发挥,一个教师发言时,另一个教师可以随意插入,轻松互动,真正营造一种“沙龙”的味道。五是活动组织时,必须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应把所有参与教师发言的主要观点都记录下来,因为在沙龙中,教师谈出来的很多观点和想法可能都是因为临时的思想碰撞而即兴产生的,如果没人记载就有可能使好的观点和想法被遗漏了。六是活动组织后应把相关的内容在网站上作一个主题,让老师们把所有的材料都放上去,让其他没有参与的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里共享,并可继续在帖子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使这个沙龙活动能进一步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次活动中。七是等沙龙整个活动结束时,应及时地把所有的材料作一个整理,并结集印刷,让每个教师都能拥有一份宝贵的资料,以便于在教学中适时应用。

“教学沙龙”是一种非常好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我想只要我们组织者能全身心投入,有真正想把它搞好的决心,绝对能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但愿这次的沙龙活动的尝试,能使我们学校在今后的活动中真正取得构想的效果,真正为校本教研服务,真正成为教师们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