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15754000000078

第78章 关于网络教研之“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2009年9月30日

我校是一所新学校,每年都有4名以上的刚从高等学府毕业的新教师充实到我们的团队中,这些新教师给学校带来了青春和活力,给学校带来勃勃生机,给学校带来了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和干劲,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教学工作的适应和磨合。在教学的初期他(她)们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困惑和迷茫,为了尽量缩短他(她)们的成长期,迅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学校在坚持师徒结对的前提下,还特意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互动培训项目: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这个培训项目推出的宗旨是:以“网络教研”为平台,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开展互动交流,以督促青年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导师也能在与青年教师的对话中,自觉学习,更新教学理念,互助提高。这个项目我们每两周安排活动一次,让一名青年教师提出自己平时课堂教学中最头痛的问题,他(她)可以请导师组中的任意两名作答,而被要求的导师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且所有的作答都必须自己亲自撰写,不得从网上摘抄、复制。这个活动到本学期已是第二个学年了,在上学年老师们一共提出了七个问题,分别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困惑、美术教学中教师示范与学生创作的矛盾、初当班主任的忧虑和困惑、小学低段是否该开展“性教育”、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学具等。按照我们设计的要求,凡是已提出过的问题在以后不能再提,不得重复,上学年参与过的教师在未达到导师级别时,必须一直参与本项活动。

活动推出后,虽然还没有形成我们心中期待达到的理想状态,但导师们的作答却是非常的认真,让人感动。以本学期第三次英语小陈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例:

在英语课堂上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师生之间在进行对答如流的英语对话,那如何才能提高交流的效益?不要让对答如流的英语对话一直处于无信息传递的假交际上。英语课上,教师指着手上的书问:“What's this?”学生齐声回答:“It's a book。”教师表示赞许之后,又指着远处的门问:“What's that?”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了。这是复习环节的一个片断。这样的现象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已是不足为奇。两组对话有个明显的共同点:没有信息差,明知故问,属于假交际,对学生大脑的刺激不但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会限制思维的发展。

我想,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思维密切相关。在实际生活中,假交际现象存在得太少了。作为学习的一个过程,机械性操练尽管少不了,但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几乎没有机械性操练与实践性操练,交际、准交际与假交际的概念区别,是否有信息差对他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的实施没起多大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要让小孩在英语课中感到快乐,让他们感觉到思考的快乐,这样这种快乐将会深层而持久。学生在思考中同时还能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我学会思考了,我学会学习了。”

那如何避免这无信息传递的假交际中,在呈现句型时给学生制造一定的信息差?怎样编出的对话才会更真实、更有意义?

烦请李益友老师和郭丹阳老师在百忙之中指点。谢谢!

李老师和郭老师是两位语文教师,他们的作答分别如下:

小李老师:

上述问题,我想可以归结为:怎样提高课堂交际的有效性的问题。

的确,在如今的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面:课堂上热热闹闹,望过去小手如林,乍一看学生学得很好;但静下心来再分析这一场面,一堂课下来,学生思维没有得到任何锻炼,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增量,可以说这样的课是低效的,这种只注重场面上的教学设计是经不起细细推敲的。这一现象在英语课存在,其实在其他学科也同样存在。

怎样提高课堂交际的有效性,我想是否应该从以下几点来看:

一、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任何一堂课,在备课前,都要先弄明白学生的学习起点。以语文教学为例,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已经熟练掌握了哪些知识和能力?基本掌握的是哪些?还需提高的是什么?又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于本课教学而言,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培养和熏陶?学生已有的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我们平时的教学,对于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比较了解的。如果从课外挑一篇课文来上或是借班上课,我往往会在备课前叫上几个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他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哪些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存在困难,便可知教学难点是什么了。

二、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心里有数了,就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起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一堂课不同的关注点,会制定出完全不同教学目标,从而会有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学生学习困难的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抓住这个点,深入下去。

三、要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不练;学生基本会的,少讲少练;学生不会的,就需要老师讲清楚讲透,让学生掌握扎实,便是一堂有效的课了。我还是以我熟悉的语文课为例,我们设计的教学问题应该少一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应该多几个“为什么”这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就会加深,教学就会走向深入。比如,一个句子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找出哪个词语用得好,用得巧,还应让他们体会到为什么这里就应该用这个词,别的词不合适。

比如是一堂识字课,不妨做一个这样的实验:课前测一下学生这些生字掌握程度,课后再测一下,做个比较。课前,如果学生这些字都已经会认读了,我们应该着眼的是这些生字的积累和运用了。

如果是课堂复习,我觉得复习一是为了巩固旧知,二是为了学习新知。所谓“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这一环节,应该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或思维状态有一个提升,并为新授部分的教学做好准备。例如,你提到的复习:“What's this?”“It's a book。”想想你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复习的练习,目的是什么?是复习这一句型?还是巩固book等单词?学生哪里还没有掌握好,如果每一个学生都会了,那这个复习环节就可以去掉。

新课程以来,课堂上常常是热闹非凡,学生静思的机会被剥夺了,课堂教学还是应该动静结合,我们在自己上课、听别人的课的时候,都应该细细看看这节课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多大程度上的提升,让每一个学生有了怎样程度的收获。

小郭老师:

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老师为了争取场面的热闹,的确煞费苦心。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上,教师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设置中往往存有不少虚假的交往,很多问题都是有显而易见的答案,学生无需思考都能脱口而出的。而若课堂上充斥着这类虚假的热闹场面,学生的思维其实并未被激活,而是在机械地重复着缺乏创造性智慧的交流。

说实在,要我解答英语问题让我感到汗涔涔的,但我想课堂教学的共性还是有的。陈老师的这个话题其实也值得我深思:自己的课堂提问有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引导学生有效交际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该怎么发挥?

一、明确课堂训练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每节课我们在学生的语言训练上有个明确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展开问题的设计,我想克服了老师提问的随意性和表面性就会有效。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前后问题没有逻辑性,或者所提问题总是太过简单,缺乏深刻性。我们能紧紧抓住几个句子来训练,就能突出效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下列一些点来设计,理解知识店的关键处;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处;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处;总结课文,需要延伸处等。

二、适度挖掘教材。我们不仅要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还把课堂变成学生实践所学语言的第一交际场所,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交际过程,那么就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挖掘。如果我们能纵观文本,在关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全册教材或单元整组教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整合,那么问题设计就会突出综合性的特点,学生的回答需要有个较为全面的概括。我们语言训练活动的设置还应具备一定的跨度,由浅入深,以旧导新,由易到难,使训练体现“可望又可及”的特色。

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对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快乐感就会多起来,他们的语言训练就有梯度有深度了,而且他们的思维也会缜密起来,对所学知识也会印象深刻。

三、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同行。要使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我们在努力提高课堂交际有效性的同时,别忘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交际训练过程中,孩子在回答时,绝大多数的孩子是听众,如果能养成发言不啰嗦,倾听不做声,先想后发言等良好习惯,那么教学的效率就会提升,老师教学也会显得相对轻松些。

教育专家曾说:“每个大脑发育的孩子都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等待萌芽,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我们应将这颗珍贵的种子培育土壤并唤醒他们,催发他们。”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精心设计问题,定能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孩子的思维。

这两个老师的作答非常认真,每个作答简直就是一篇小小的教学论文,表达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思想和感悟。上学期,学校还把七个问题的提问和所有作答都汇编成册,下发老师人手一本,本学期还将继续做好类似的积累。当初我设计组织这个活动的宗旨除了上述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老师们研究的意识、反思的习惯和动手写作的能力,同时还寄望老师们能有团队意识,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可到目前为止,稍让我遗憾的是,问题的作答只有被指定的两个导师,其他的教师还没有继续跟进。如果我们其他教师也能跟进,哪怕只有一句话,哪怕只有一个观点,哪怕只有一个提议,我想这个活动的整体档次就会跃升一个台阶,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几年后,我们就能非常实在地编一本来自于一线青年教师和一线有思想教师的教学碎思集。它的成集将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因为这些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且没有重复的内容,同时这些东西毕竟都是实实在在的,都是鲜活的,都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呐!

期待学校能有更多的老师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能跟进作答,使这个活动的组织宗旨能真正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