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名胜与名城(和谐教育丛书)
15755000000055

第55章 京城的古城墙

北京的城墙始建于元代,定型于明代。全城以前门至地安门为中轴,正南正北,整齐如划。从1972年和1975年美国发射的两颗地球资源卫星在北京上方900多公里的高空拍摄的卫星照片上看,最为清晰的就数明代修建的内城城墙的影像了。它的位置在现今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崇文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一带。绝大多数的城墙、城楼都已荡然无存,或被宽阔的公路所取代。那么为什么它们还能在卫星照片上有异常清晰的影像呢?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这两颗卫星携有多波段扫描器等仪器,它接收地面物体各个部位所反射或发射出的电磁波,然后处理成像。而这些城墙原址具有非常坚实的地基,因而有清晰的影像。引人注目的是,四面城墙并没有组成矩形,它的东北、东南、西南角都是整齐的直角,唯独西北角,一反常规形成抹角。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传说在明朝初年,燕王修建北京城,手下两个军师刘伯温和姚广孝设计北京城图样。他们在设计时不知为什么眼前都出现了八臂哪吒的模样,都各自照着画了。姚广孝画到最后,吹来了一阵风,把哪吒的衣襟掀起了一块,他也就随手画了下来。燕王下令:东城照刘伯温画的图建,西城照姚广孝画的图建。姚广孝画的被风吹起的衣襟,正好是城西北角从德胜门到西直门往里斜的那一块缺角!

传说不足凭。历史、考古工作者研究认为:元大都的北城墙,在现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五里处,至今遗迹犹存。它的西北角并无异常,是呈直角的。明代重修北京城,为了便于防守,放弃了北部城区,在原城墙南五里处另筑新墙。新筑的北城墙西段穿过旧日积水潭最狭窄的地方,然后转向西南,把积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于是西北角就成了一个斜角。

明初时,积水潭的水远比现在要深得多,面积也大得多。为了城墙的坚固和建筑的需要,城墙依地形而呈抹角是合乎情理的,所以这种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一些地质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在研究卫星照片时发现,紧贴着城墙西北角的外侧,正巧有一条断裂平行于城墙通过,他们称这条断裂为车公庄——德胜门断裂。这难道完全是巧合吗?另外,在抹角的外侧,卫星照片上隐约可以见到直角的影像,这是否是古老的墙基的影像呢?据此,有这样一种设想:城墙西北角最初修筑时很可能也是建为直角的,但这样一来,城墙西北角正好斜跨断裂。由于地基建在断裂破碎带上,而断裂很可能还有些微弱的活动性,城墙的坚固性就大大减弱了。也许是因多次倒塌,后才改建成现在这种抹角的。这样,城墙巧妙地避开了断裂得以峙立了。

另外,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是一个缺口。如西汉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中的《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西北方的大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风,分别从八方吹来,从西北方吹来的西北风叫不周风。

什么叫“不周”呢?东汉班固撰写的《白虎通义》作了解释:

“不周者,不交也。”不周就是不交,也就是交接不上,或者说就是缺口。

为什么西北方有缺口呢?《淮南子》记载着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个神话故事看来是为了解释日月星辰西移和河水东流自然现象而编出来的。西北方的缺口似乎就是共工胡闹的结果。因而北京内城缺角只是传统观念的社会因素使然,跟自然方面的情况无关。另如天坛的建筑是圆形的,地坛的建筑是方形的,也都不是自然方面的原因,都是由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