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泥鳅
15756400000013

第13章 病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导致泥鳅发病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水温变化

泥鳅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都有一定的要求。泥鳅苗放养时,池水温差不宜超过2℃。泥鳅种则要求不超过4~5℃。否则温差过大,会引起鱼苗、鱼种不适而死亡。

2水质变化

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及水源、底质和气候的变化等。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活动旺盛时,一要吸收水中大量溶氧,二要放出有害气体,同时病原微生物也要大量繁殖,从而导致鱼类浮头,甚至泛池,中毒死亡,引发鱼病。气候的突变也会引起池中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使pH值发生较大变化;另外,应用污水源,因污水中含有害物质等,也会对鱼体机能发生影响,从而引发鱼病。

3溶氧变化

泥鳅适于在水源充足、含氧量高的水体内生活,所以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对泥鳅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4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的大小与疾病发生有很大关系,若密度过大,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使鱼类摄食不足,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减弱,为泥鳅病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确定密度应综合考虑鱼体规格、饲养条件和饲养水平等诸因素。

5饲养管理

饲料是鱼类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若饲料供应不充分或投喂腐烂、变质、不清洁的饲料,或未根据泥鳅鱼的需求量投喂,都会使鱼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发生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施肥的种类、数量、时间、肥料处理方法不当,也会引发鱼病。

6机械性损伤。

7生物因素

如病原菌等微生物。另外,水老鼠、水鸟、水蛇、蛙类、凶猛鱼类、水生昆虫、水螅等也会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泥鳅。

二、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指泥鳅鱼的体质状况。

要控制泥鳅病的发生,应从提高鱼体抵抗力入手,一般要做好如下工作。

1合理饲养,早放养、早开食。

2投饲:做到“四定”。

(1)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和营养成分齐全,不含有病原体或有毒物质,不腐烂变质。对大而坚硬的饲料要发酵或浸泡磨碎后,再加工成适口饲料投喂,以保证鱼类的适口性。

(2)定量。根据鱼体大小、不同种类按量投喂。每天实际投喂量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水质肥瘦程度和鱼的活动情况而灵活调整,一般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对于吃剩的残饵,最好及时捞出,以免留在池内腐烂发酵,败坏水质。

(3)定时。投饲要有一定时间,若每天投喂2次,则可上午8~9时、下午3~4时各喂1次。实际投喂时间亦应根据饲养种类、季节、天气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如早晨雾重、下大雨等,应适当推迟投喂时间。

在密养流水池投饲的原则是“少吃多餐”,每天投喂3次或更多次。

(4)定位。投饲要有固定的场所,使鱼养成到固定地点去吃食的习惯,既便于观察鱼类动态,检查吃食情况,清除残存饲料,而且在鱼病流行季节又便于施放药物,提高防治效果。

3合理施肥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给池鱼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和促进光合作用。施肥不得法,也会恶化水质,使鱼生病。所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应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且追肥应以发酵过的粪水或混合堆肥的浆汁为佳,或追施化学肥料。

4加强日常管理

注意操作,防止鱼体受伤。要坚持每天巡塘,观察泥鳅动态、池水变化及其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注意泥鳅池环境卫生,勤除池边杂草、敌害及中间寄主,及时捞出残饵和死鱼;要定期清理及消毒食场。

5放养规格

不同规格的鱼不要混养,以免大小鱼争食。

(第二节)药物预防

一、鱼种消毒

鱼种消毒是预防鱼病、提高鱼种成活率的有效措施。所以,鱼种在分池、换池、放养前,都应进行鱼种消毒。一般采用浸洗法,即把泥鳅鱼集中在较小的容器、较高浓度的药液中,进行短时间的强迫药浴。一般50千克药液可浸洗3厘米左右长的鱼种20 000余尾,使用2~3次后应更换药液。鱼种消毒常用药物及用量如表3。

表3鱼种消毒常用药物及用量种类浓度(X10-6)水温(℃)浸洗时间(分钟)防治对象漂白粉1010~1520~30细菌性病15~2015~20

硫酸铜810~1520~30隐鞭虫、车轮虫、斜管15~2010~20虫、毛管虫、中华蚤等漂白粉与前者1010~2020~30同上述两种硫酸铜合剂后者8食盐2%~4%15~202~5车轮虫、斜管虫、隐鞭虫、水霉病等

孔雀石绿1010~1520~30水霉病高锰酸钾1020~3060~100指环虫、三代虫、锚2010~2015~30头蚤等浸洗注意事项:

(1)浸洗时间的长短视鱼体状况和温度高低作适当调整。

(2)漂白粉要选择干燥的粉末状,不宜使用受潮结块的。

(3)不可在阳光直射下使用高锰酸钾。

(4)两种药物合用,要分别在不同容器内溶解,消毒时再一起倒入消毒器中。

(5)药液要当天配制当天使用。

(6)消毒时,若鱼头摇动不能忍受应及时捞出,用清水冲洗2~3次后及时放养或暂养;也可将鱼和药水一起缓慢倒入池塘。

二、药物清塘

1漂白粉清塘

一般每立方米水用含有效氯30%左右的漂白粉20克,先用木桶加水将药物溶解,立即全池遍洒,然后划动池水,使药物分布均匀,4~5天后药力消失,即可放养鱼种。

2茶饼清塘

亩用茶饼20~25千克。先将茶饼打碎成粉末,加水调匀后,遍洒。6~7天后药力消失,即可放养鱼种。

3生石灰清塘

池中留水4~6厘米,将生石灰用水溶化,不等冷却,即遍洒,用量为每亩50~75千克。

总用药量计算公式为:

总用药量(克)=池水体积(立方米)或容器水体积(立方米)×每立方米用药量(克)

检查生石灰毒性是否消失的方法有:

(1)测验池水pH值,值降至9以下,说明生石灰毒性消失。

(2)观察池水中有无水蚤,若有水蚤说明生石灰毒性消失。

(3)把几十条泥鳅放入池水中安装好的捆箱内,泥鳅在箱内待一天正常,说明生石灰毒性消失。

三、食场消毒

食场内常有残余饵料,为病原体的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在水温较高、鱼病流行季节最易发生,所以除“四定”投饵和清洗食场外,还应在鱼病流行季节前进行食场消毒。

1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挂袋发病季节每7~10天于食场悬挂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一般每口成鱼池挂袋2个左右,每袋装100克硫酸铜和40克硫酸亚铁。第一次挂袋后,应在池边静观1小时,如鱼不吃食,表明药量太大,需调整用量。

2食场消毒

一般用漂白粉250克和黄土拌匀撤于食场,每10~15天1次。

(第三节)病害防治

一、水霉病

1病原

由水霉菌寄生引起。

2症状

该病易发生在泥鳅的孵化阶段,水温较低,受精卵最易发生此病。另外,鱼体受伤后,也易发生此病。病泥鳅行动迟缓,食欲减退,体表可见灰白色棉絮状绒毛。

3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2)用1×10-6孔雀石绿溶液浸洗或用2%~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5~10分钟。

(3)受精卵感染此病时,用1×10-6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0分钟。

(4)泥鳅感染此病,用3%~4%食盐水浸洗7分钟左右。

(5)用1×10-6漂白粉溶液全池遍洒。

二、打印病

1病原

嗜水产气单胞杆菌。

2病症

病灶红肿,椭圆或圆形。患处主要在尾部两侧,流行于7~9月份。

3防治方法

(1)用1×10-6的漂白粉全池遍洒。

(2)用2%的石炭酸或漂白粉干粉直接涂抹患处。

三、腐鳍病

1病原

短杆菌。

2症状

背鳍附近肌肉腐烂,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不摄食。易在夏季流行。

3防治方法

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即可痊愈。

四、红鳍病

1病原

细菌。

2症状

因为池水恶化、蓄养不当、鱼体受伤而被细菌侵染,病泥鳅腹部、肛门周围充血发炎,鳍条充血呈红色。

3防治方法

(1)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避免伤害鱼体。

(2)鱼种用孔雀石绿消毒。

(3)发病时,可用呋喃唑酮或磺胺胍拌饵投喂,或在饲料中混合氯霉素投喂。

(4)病泥鳅用3%食盐水或孔雀石绿浸洗,也可用十万分之一的四环素浸洗一昼夜。

五、气泡病

1病原

水中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

2症状

泥鳅苗阶段易发生。此时,因泥鳅肠中充气而浮于水面,肚皮鼓起成气泡状。

3防治方法

(1)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饵,防止水质恶化。

(2)发病时,亩用4~6千克食盐全池遍撒,或立即充入新水或黄泥浆水。

六、白身红环病

1病原

捕捉后长时间流水蓄养所致。

2症状

病泥鳅身体和鳍呈灰白色,同时身体上出现红色环纹。

3防治方法

(1)一旦发现此病,应立即将病泥鳅换到池塘中放养。

(2)放养前,用05×10-6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

(3)放养后,用(02~03)×10-6孔雀石绿溶液全池遍洒。

七、寄生虫病

1病原

车轮虫、杯体虫、三代虫等。

2症状

鱼苗饲养阶段易发生。病泥鳅黏液增多,离群独游,漂浮水面,呼吸困难,食欲减退。

3防治方法

(1)车轮虫、杯体虫,用07×10-6硫酸铜溶液全池遍洒。

(2)三代虫可用05×10-6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遍洒。

(3)泥鳅池在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4)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为07×10-6。

(第四节)敌害防治

敌害主要有蛇、鸟、凶猛鱼类、水老鼠、鳖、黄鳝、水蜈蚣、红娘华等。

防治方法:

(1)放养前进行彻底清塘。

(2)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捕杀敌害生物。

(3)对水蜈蚣、红娘华(水蝎子),用95%晶体敌百虫按(05~1)×10-6浓度全池遍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