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牛蛙
15756500000012

第12章 幼蛙的饲养技术(2)

投喂饵料时应按一定的日采食量投喂,不可忽多忽少。其具体投饵量的多少应依幼蛙的大小、温度的高低、饵料的种类等的不同而定,整体原则为所投的饵料能吃完为宜。一般来说,每日的投饵量(以鲜活饵料计)为牛蛙体重的10%左右,不宜超过15%。通常气温在20~26℃时牛蛙摄食最多,18℃以下及28℃以上摄食量会减少。在实际养殖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酌情增减。

(4)定质。

给牛蛙投喂的饵料必须新鲜适口,大小适中,其大小以一口吞下为宜。腐败变质的饵料不能投喂,饵料种类的变化应逐渐进行,避免突然改变。

(第六节)幼蛙的驯食

牛蛙蝌蚪变态成蛙后,就只能摄食活动饵料,对静态饲料视而不见。为了便于饲养,让牛蛙摄食人工死料,就得改变牛蛙的摄食习性,我们把它称为食性驯化。

一、驯化方法

驯化方法主要有4种:

(1)以小杂鱼为引诱物,在活鱼投喂中,逐渐增加死鱼的比例,当死鱼占绝大部分时,逐渐加进颗粒饲料,一直到最后全部投喂颗粒饲料。

(2)以蛆作为引诱物,在喂蛆7天后,就可在蛆中掺入大小适度的颗粒饲料,以后逐步过渡到全部投喂颗粒饲料。

(3)颗粒饲料直接投喂法,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使颗粒饲料在饲料台上下跳动,幼蛙误认为是活饵而前来摄食。

(4)将个体较小但已习惯摄食颗粒饲料的幼蛙与未驯化的幼蛙混合在一起,用已驯化的幼蛙摄食来刺激和带动未驯化的幼蛙摄食,这样可以缩短幼蛙驯化时间,注意已驯化的幼蛙不要少于总数的1/5。

二、牛蛙驯食时的意事项

(1)驯化的幼蛙要大小分开,以免大蛙吃小蛙。

(2)驯化池不宜过大,3~5平方米水泥池或土池,池底有一定的坡度,无任何隐蔽物。

(3)放养要有一定密度,一般每平方米100~500只,数量太少,摄食竞争不明显,影响驯化效果。

(4)驯化一定要按时,在温度适宜时,每天2次驯食为宜。

(5)保证驯化池水清洁,最好每天换水1次,及时清洗饵料台剩饵,保证水质,防止疾病发生。

(6)死饵投喂要持续进行,幼蛙对驯食的记忆不太牢固,必须坚持强化。在驯食期间应每天坚持投喂死饵,驯食结束后,幼蛙已能完全适应死饵,可适当地搭配一些活饵予以补充。

(第七节)幼蛙的饲养管理

一、及时分类、分池管理

每养殖一段时间就要用分蛙器依个体大小对幼蛙进行分类、分池管理,养殖密度要适宜,一般40日龄以内,每平方米100~150只,40日龄以后的幼蛙每平方米20~100只。

二、幼蛙池的水温和水质调节

(1)水温。

幼蛙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水温为23~30℃。在自然温度条件下,春、秋两季是其生长发育的季节。夏季应注意给牛蛙池水降温,如在蛙池周围栽种植物,给蛙池遮阴,或在幼蛙池上方加盖凉棚,防止水温过高。也可以采取换水的方法降温。在天气寒冷的冬季,为利于幼蛙顺利安全越冬,对水温过低时应及时处理,具体方法将在越冬管理中详述。

(2)水质。幼蛙对水质的要求与蝌蚪基本相同,可参照蝌蚪期的水质管理进行对幼蛙池水质的控制。但对幼蛙池的水质管理要比蝌蚪池容易得多,因为不需培肥幼蛙池的水体来增加饵料来源,同时幼蛙主要用肺呼吸,对水中的溶氧量要求远不如蝌蚪期严格。但是对幼蛙池的水质管理仍不容忽视,要经常清除剩余饵料,捞出死蛙以及腐烂的动、植物等异物,同时要做到经常换水,以确保水质良好,为幼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防止疾病的发生。如发现水质已变坏或污染,要及时处理、换水,并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消毒。

三、幼蛙池的换水及水位控制

在幼蛙养殖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季节、水质变化等具体情况来进行换水以及水位控制。

换水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水质和水温,保持水的清洁,换水时应选择晴朗天气。换水时间一般在上午太阳刚出来时,即7~8点进行,或在下午3~4点,太阳偏西时进行。上午换水水的温差小,换水后幼蛙受日照的时间长,易适应新的水体。换水量一般为池水总量的1/5~1/3。换水后,幼蛙食量可能减少,投食也要相应减少些。换水的水温,春、夏、秋三季新水宜比原池水温略低05~1℃,冬季宜高05~1℃。春、秋每周换水1次,夏季4~5天1次,高温季节每2天1次,冬季水温低,水质不易变坏,可15~30天换水1次。

水位的控制可由30~40厘米逐渐加深到50~80厘米。

四、控制湿度

幼蛙池中有1/3~1/2的陆地面积。这些地方是幼蛙登陆栖息的环境。该环境应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和陆地的湿润状态,如栽种植物或建棚遮阴等,以利于幼蛙的生长发育。

五、幼蛙养殖期的巡池和日常管理

要经常检查四周围墙和门有无缝隙、漏洞,发现后立即修补,以防止幼蛙逃跑和敌害侵入。一旦发现蛇、鼠等敌害,要及时驱除。建立定时巡查制度和做好日常记录:每天应在早晨、中午、傍晚各巡池1次。

巡池时应检查围墙、门的封闭情况;注意观察幼蛙的摄食状态,有无患病迹象,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巡池时应认真、细致。

同时,要对放蛙、投饵、采食、发病、治病、水温、气温等情况逐一详细记录,以便积累养殖资料,完善养殖技术。

在每天投饵时,要注意观察蛙的摄食和活动情况,若发现有蛙离群独居,或腹部鼓起浮于水面,或垂头伏于池底,都表明已经患病,要及时捞起,诊断病情,对症下药。另外,要经常检查围栏设施是否损坏或被老鼠咬坏。

(第八节)蝌蚪的越冬管理

蝌蚪的耐寒力较强,在气温-7℃的情况下,只要底层水不结冰,蝌蚪仍能在水中活动。但是处于变态前,四肢都已生出,而尾部尚未消失的蝌蚪,对于寒冷的抵抗力较弱,尤其不适应水温的激变。为了保证蝌蚪的安全越冬,其越冬期管理应注意以下事项:

(1)及早抓蝌蚪的饲养管理。根据各地的气温条件,对于孵出较早的蝌蚪,要及早加强饲养管理,促使其早变态,使变态后的幼蛙到越冬时已长成较大的幼蛙,并在体内贮足营养,增强其越冬的抗寒能力。孵出较晚的蝌蚪,应控制其变态,使其以蝌蚪的形态越冬,从而提高越冬成活率。尤其是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可能以即将变态的形态(长出四肢而尾尚未消失)

越冬的蝌蚪,应在蝌蚪孵出后的饲养管理中,控制其发育。

(2)加深池水。越冬期间蝌蚪池的水深应保持在使下层水不结冰的深度。一般来说,静水水深在1米以上,流水水深在50厘米以上,即使表层水冻结、积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3)准备好补水、增氧设备。假若冰封期较长,特别是冰上又有积雪,其底层易发生缺氧现象,这不仅会影响蝌蚪的正常生命活动,而且水中的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会分解产生对蝌蚪有毒害的气体。此时,应及时灌水、增氧,如无增氧设备,则应在冰面上开冰洞,并经常清除冰洞内的新冰块,使水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增加冰下池水的溶氧量。也可经常清除冰面积雪,使冰面透明,增加日光透射率,使适于低温水中的浮游植物生长繁殖,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的溶氧量。另外,要注意经常注水、换水,一般1个月左右换1次水(水温不低于2℃)。

(4)增加蝌蚪的放养密度。

冬季气温低,蝌蚪新陈代谢的能力也较低,并且冬季的病虫害较少,水质不容易坏。因此,可增大蝌蚪越冬的放养密度。在生长旺盛的季节,每平方米可放养4厘米左右的蝌蚪500尾。越冬池里的蝌蚪可增至1000尾左右。

(5)加注井水提高水温。

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无毒井水(冬季水温在17℃左右)每天换水10~20厘米,提高蝌蚪池水温,使之不低于5℃。也可用温泉水、工业锅炉热水进行换水。换水时应注意,如新水水温过高(如锅炉热水),宜微量缓缓注入。

(6)及时补饲。

在越冬期间,蝌蚪并非完全处于冬眠状态。

在晴天水温高时,蝌蚪也会活动和摄食。这时,可进行人工补饲,以增强蝌蚪抵御严寒的能力和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7)人工加温。

越冬期间,还可在蝌蚪池上搭塑料薄膜棚保温。有温泉水资源的地方,可利用温室保温。用温泉水升温的方法,可使水温达15℃以上,甚至20~30℃,则越冬管理与夏秋无多大区别。蝌蚪仍可在良好的条件下生长发育和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