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牛蛙
15756500000011

第11章 幼蛙的饲养技术(1)

(第一节)幼蛙特点

牛蛙的幼蛙是指脱离蝌蚪期后,一般在2月龄以内,性腺尚未成熟,体重一般在200克以内的小蛙。牛蛙在幼蛙阶段发育甚快,生长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强,但是对寒冷的抵抗能力差。在幼蛙阶段雌雄难以区别。

(第二节)幼蛙池的建造

幼蛙池的面积不宜过大,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3~5平方米。既可用土池,也可用水泥池,池深60~70厘米,幼蛙池周围要加围栏,高1米左右,进、出水口也要加网拦设。高温季节,幼蛙池上可搭南瓜棚、丝瓜棚或葡萄架,用以遮阴,冬季幼蛙池上应搭置塑料大棚用以越冬。

为了便于幼蛙的驯食,幼蛙池内不设任何隐蔽物或可供休息的场地,只放饵料台,饵料台以木条做成框架,中间用窗纱绷紧即可。若饵料台的浮力不够,可在木框的四角各加一块泡沫塑料。这个饵料台既是幼蛙的摄食场,又是休息的场所。

(第三节)幼蛙的收集和放养

一、幼蛙的收集

待蝌蚪长出后腿之后,用尼龙布做成的捞子将幼蛙捞出,放入幼蛙池或驯化池,此时收集幼蛙最为有利。第一,刚刚完成变态的幼蛙是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维持生命,可以密集在幼蛙池或驯化池中暂养而不需投饵;第二,因为这时有一个长长的尾巴,活动不很灵活,容易捞起。

收集在幼蛙池或驯化池的幼蛙密度,每平方米可放养100~500只,池中水深10~15厘米,幼蛙后腿不能着底,迫使幼蛙集中在饵料台上休息,为以后的驯化作准备。

二、幼蛙放养

在幼蛙放养之前,要对幼蛙池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新建的水泥池应进行脱碱处理,已使用过的塘池应进行清塘处理,清塘消毒后要待毒性消失后方能注水放蛙。清塘的具体方法参照蝌蚪的饲养管理。

幼蛙放入幼蛙池之前要经过试水,试水正常时才可进行大批放养。在进行幼蛙放养时应注意按幼蛙的个体大小分池放养并注意适宜的放养密度。

在幼蛙放养时应注意适宜的放养密度。其放养密度的大小应根据幼蛙的大小而确定,一般刚变态的幼蛙以每平方米放养100~150只为宜;30日龄后的幼蛙,体重达25~50克,每平方米放养80~100只;体重60~100克,每平方米放养60~80只;体重100~150克,每平方米放养40~50只;体重150~250克,每平方米放养30~40只。在确定放养密度时还应考虑气候、饵料、水质等情况。如炎热季节可适当降低放养密度,较为凉爽的季节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饵料来源不足可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充足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水质不佳应降低放养密度,水质良好可增加放养密度。

将牛蛙按大小级别分养,合理调节放养密度,给以充足的饵料,可以快速育成商品蛙。反之,同一池内的蛙体大小悬殊,或密度太大,饵料缺乏,必然造成牛蛙相互残杀和影响其生长速度,降低牛蛙的成活率和商品率。

(第四节)幼蛙的前期培育

在幼蛙放养时应注意幼蛙的前期培育。在由蝌蚪变成幼蛙的变态期间,其营养来源完全依靠吸收蝌蚪尾巴的储存养分,而不从外界摄食,故在完成变态之后,体内已无营养积累,体质较瘦弱,而且刚变态的幼蛙是从蝌蚪期的水栖转变为幼蛙期的水陆两栖的重大变化时期,其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食性等都在迅速的转变之中,各种器官的功能还不完善,特别是捕食器官——舌,还不够发达,跳跃能力也较差。因此,作为刚变态幼蛙的培育——幼蛙的早期培育,对于促进变态期间的各种转化,提高幼蛙的成活率以及其生长速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刚变态幼蛙的早期培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及时将已变态而转变成的幼蛙由蝌蚪池转入幼蛙池,使其生活条件适宜幼蛙的习性要求;其二是提供适于幼蛙捕食的适口食物,其中以蝇蛆和蚯蚓为最好,因为这些活饵大小适宜,活动能力差,便于幼蛙捕食;其三是细心饲养,精心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变态期间的各种转变顺利进行,减少死亡,提高成活率。

(第五节)幼蛙的饵料投喂

一、饵料种类

刚变态的幼蛙投饵以蝇蛆、黄粉虫幼虫、蚯蚓、小鱼苗、小虾类等活的小动物为宜,注意投喂蝇蛆时以用动物内脏所培养的淡蛆为好。当幼蛙长到15~20克时,便可投喂小杂鱼、虾和个体较大的其他活动物。从幼蛙的摄食习性而言,只能捕食活动食物,对死食不进行摄取,但经过人为训练后的幼蛙可采食处于静止状态的死食。

昆虫是幼蛙的理想饵料,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可利用昆虫的某些习性将其诱集到幼蛙生活的场所,供幼蛙捕食。如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晚上在牛蛙池内牛蛙的栖息地附近设置灯光以诱集昆虫;也可利用昆虫对鱼腥味、糖和酒味等特殊气味的趋向性,在饵料台等处设置盛有糖、酒、杂鱼和水混合液的小盆诱集昆虫以供牛蛙食用。在利用灯光诱集昆虫时,为了取得良好的诱虫效果,可设置上、下双层黑光灯(黑光灯的诱虫效果优于白炽灯和煤油灯等)进行诱集,上层灯挂在2米左右的高度,下层灯挂在距水面30厘米的高度。这样通过上层灯能诱集到远处昆虫,再由下层灯将昆虫诱集到饵料台供牛蛙捕食。下层灯必须设防护罩以免牛蛙在捕食时碰到灯。在用灯光诱集昆虫时应注意定时开关灯。如不用双层灯而仅用单层灯诱集昆虫时,应注意诱虫灯悬挂的高度。挂低了,远处的昆虫因见不到灯光而不能被吸引;挂高了,虽能吸引远处昆虫,但牛蛙捕食不到。若条件许可最好采用双层灯诱虫。对于少量或半野生方式养殖牛蛙,诱集昆虫可作为牛蛙的主要饵料来源。而在进行大量养殖时,诱虫则仅能作为牛蛙饵料来源的一个补充途径,主要途径必须依靠人工投饵。

二、饵料投喂

人工投喂的饵料来源有两种途径和方式:一是人工养殖牛蛙喜食的各种活饵料;二是训练牛蛙采食静态死食,改变其采食活食的习性。幼蛙的饵料投喂一般使用饵料台。饵料台的框架用木板,底部用窗纱制成。每个饵料台大小多为1平方米。每个幼蛙池中饵料台的多少可根据幼蛙池的大小及所养幼蛙的多少来确定。一般来说,饵料台所占的面积为幼蛙池面积的10%~20%。投放一些怕水的活动物饵料如蚯蚓等时,也可以投放于池边,最好在池边上铺设一块塑料布以供投放,防止蚯蚓等所投放的小活物入土。

不论是鲜活的小动物饵料或是人工配合饵料,在给幼蛙进行投喂时,都要坚持“四定”的原则,即定位、定时、定量、定质。

(1)定位。

饵料的投喂多是投放在定位的饵料台上,以使幼蛙养成定点摄食的习性。同时,用饵料台投喂可节省饵料,并便于清除剩余的残饵和掌握食饵量,防止饵料对水质的污染。这一点对于夏季投喂死饵时更为重要。饵料台应固定安放在蛙池中,使饵料台底部浸入水中3~6厘米。浸水太深,不便于幼蛙摄食,太浅则小鱼虾等小动物易死。饵料台也可固定安放在蛙池的岸边陆地上,以供投喂怕水的小动物(如蚯蚓等)时使用。

(2)定时。

幼蛙的投饵一般每天1~2次,投饵的时间应相对固定。每日1次投饵多为下午4点时投放,每日2次投饵多为上午9点、下午4点时各投喂1次。一般认为分2次投喂比每天1次投喂的效果好,这样可避免采食不均现象,更利于牛蛙的生长发育。投饵时还应注意不要使饵料成堆,要均匀撒开,以便于牛蛙摄食。

(3)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