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牛蛙
15756500000002

第2章 牛蛙的生态习性

(第一节)牛蛙的外形特征

牛蛙每只体重可达1 000克。

体形粗壮,皮肤裸露,光滑而坚韧,富含腺体,分泌黏液使皮肤保持湿润以利于其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牛蛙的体色依其生活的环境和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且具有深浅不一的斑纹,头部多为绿色,腹面为灰白色,并具暗灰色斑纹。生活在阳光充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色泽较淡;栖息在阴凉处则色泽较深。牛蛙头部略呈三角形,前端较尖,游泳时阻力较小。其口宽大,在嘴的尖端上方有一处鼻孔,因此牛蛙浸在水中只露出嘴端便能进行呼吸。头的两侧各有一眼,大而突出,有活动的眼睑和虹膜,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牛蛙视觉较强,特别对活动的物体十分敏感,捕获活动的食物非常准确,但假若距离太近或太远牛蛙就可能视而不见。例如小虫在蛙眼2~3厘米处飞行可安然无恙,离眼10米远之外也无被捕获之险。在两眼的后方各有一圆形的薄膜,称为鼓膜。鼓膜很发达,对外界的声音很敏感,能感知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外的声音。雄、雌蛙鼓膜大小差别悬殊,可依其进行雄雌蛙鉴别。

牛蛙无颈,其躯干直接与头部相连,故其头部不能转动,这有利于它的游泳。躯干部的最末端是泄殖腔的开口。牛蛙具有前后肢各1对。前肢短小,具四指,四指呈分开状,指间无蹼。雄蛙第一指内侧有膨大的肉垫,称为“婚(姻)垫”“婚瘤”或“指垫”,用以抱紧雌蛙。“婚垫”呈黑色、灰色或肉色等。牛蛙的后肢长度约是前肢的25倍,远比前肢粗壮有力,肌肉发达,善于跳跃,是运动的主要器官,也是主要的食用部分。具有五趾,趾与趾由发达的蹼相连,蹼直达趾端,适于游泳。

(第二节)生活习性

牛蛙喜欢生活在稻田、池塘、河沟、湖泊、水渠、沼泽及岸边的水草丛等靠近水域的阴凉、潮湿、宁静的地方。夜晚四处活动,觅食或匍匐在岸边或游弋于水中。在炎热的夏季,喜栖于阴凉的洞穴、浓密的草丛或庄稼地里,以躲避高温酷暑。冬季,寒冷时就潜入60厘米深的水底淤泥,钻入几十厘米深的冻土层或1米左右深的洞穴中,蛰伏休眠越冬,待来年开春再出来活动。

牛蛙胆小,容易受惊,遇有惊动马上潜伏起来,但夜间反应迟钝。当牛蛙到达一个新的环境时,首先会分散而去,寻觅洞穴躲藏起来,适应了新环境后,便可随意活动,而且,牛蛙有归巢习性,在完成生殖后仍能返回原栖息地。

(第三节)繁殖习性

一般每年清明前后,水温达18℃以上时,牛蛙开始产卵,但最适产卵水温为25~28℃,一般在雨后2~3天,天气晴朗时为产卵高峰期。产卵时间往往在黎明前后,大多数集中在6~8时,产卵盛期中午也产。产卵场地多在安静无人、背风有水草的缓流或静止清澈的浅水区,水深015~04米。牛蛙常将卵产在水草较多的水池或树阴下,卵粒黏附在水草上发育。

牛蛙的性成熟年龄,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从蝌蚪孵出到性腺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一般需1~2年,最快的仅需6个月,慢的可达3年。一般雌蛙体重达350克以上,雄蛙体重达310克以上时,即已达到性成熟,发育成熟的牛蛙1年可多次产卵,一般2~4次。

牛蛙的繁殖力一般随体长、体重、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蛙体愈大,怀卵量越多。一般体重在350克的1年蛙怀卵量为15 400粒,体重在385克的2龄蛙怀卵量达33 500粒,体重550克的壮年蛙怀卵量可达5万多粒。另外,牛蛙的怀卵量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第四节)牛蛙的采食特点

牛蛙的食物范围很广,其蝌蚪以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其幼蛙和成蛙则以昆虫、虾、小鱼等动物为食。牛蛙嗅觉不发达。两眼距离大,不能形成双目视觉,对静止的物体反应迟钝,而对活动的物体敏感,善于发现并捕食活动的食物。因而在自然条件下,牛蛙主要吃活食,很少吃死物。但是,经过驯养后,牛蛙可以摄食人工配制的膨化饲料,改变吃活食的习性。牛蛙在食物缺乏时则自相残杀,因而在人工养殖时应将牛蛙按大小分开饲养。牛蛙具有贪食性,其进食后胃内容纳的食物体积比空胃大10余倍。牛蛙的饥饿耐受力较强,一般可以饿4~12个月不致死亡。

(第五节)环境影响

(1)牛蛙对温度的反应及其冬眠特性。

牛蛙为变温动物,无恒定的体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环境温度的变化,对牛蛙的生长繁殖乃至生存影响很大。当温度下降到10℃以下时,牛蛙便蛰伏于穴中或淤泥中,双目紧闭不食不动,呼吸和血液循环等生命活动都降低到最低限度,进入冬眠期。12℃以上时,牛蛙即起蛰,结束冬眠。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8~33℃,20℃以上时开始产卵,最适宜温度为25~28℃。故在自然温度条件下,春秋两季是牛蛙生长最快的季节。夏季,当温度超过33℃时,牛蛙即潜伏在洞穴和水草丛等阴凉的地方不食不动,只有在夜间凉爽的时刻才出来活动觅食。其致死高温为39~40℃,水温高于35℃时,即不产卵。

蝌蚪生长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3~30℃,4℃开始冬眠,5~8℃终止冬眠,9℃开始摄食。水温达到35℃时,蝌蚪即不安、浮头,有时会死亡。水温达39℃时,蝌蚪体质则普遍衰弱。其致死水温在40℃以上。

(2)湿度对牛蛙的影响。

环境湿度是牛蛙生存的决定性因素。牛蛙的蝌蚪期,水是它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即便是短时间离开水也难以生存。成体牛蛙为水陆两栖动物,虽然可以离开水,较长时间在陆地上栖息,但必须要有持久的高湿度环境才能生存。因为牛蛙的皮肤没有任何防止蒸发的保护组织。如幼蛙在空气干燥的环境中20时(即20个小时,以下类同)即可死亡,经30分(即30分钟,以下类同)日晒也会死亡。

(3)牛蛙对光照的要求及反应。

光照对牛蛙的热能代谢、生活周期和性行为都有影响。牛蛙怕光,尤其是怕强烈的日光照射,一般趋于弱光,表现出日伏夜出的习性。在自然条件下,光照的季节性变化影响着牛蛙的性活动。若将牛蛙长期饲养在黑暗环境中,则其性腺成熟中断,性活动受到抑制,以至停止产卵或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