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牛蛙
15756500000004

第4章 牛蛙的繁殖与发育(2)

对产出的蛙卵应在每天黎明,能看清水池中物体时及时进行收集,中午和傍晚还要巡查种蛙池,及时收集种卵。因为卵多黏附于水生植物的茎叶上,这些植物的快速生长会将受精卵顶出水面而被晒死。即使附着在水生植物上的卵子没被顶出水面仍在水中,但因为牛蛙在繁殖期发情激烈,活动频繁,往往将卵子胶质膜搅乱、损伤,使之成团状,失去浮力而沉入水底。卵在排出后,经2~4时胶质膜逐渐变软,失去弹性,浮力减少,假若没有水草作附着物,卵块就会沉入水底。因此,种卵产出后一定要注意及早收集。

收集卵块时,应将卵块连同所附着的水草一起剪断,立即用水盆将卵块连水移入孵化池。在采集和转移卵块时,应特别小心仔细,切莫使卵受伤,并且不能颠倒。否则,种卵的孵化率将大为下降。受精卵有动物极和植物极之分,植物极在下方,呈乳白色,约占卵子表面积的2/5;动物极在上方,有深黑色的色素冠,约占卵子表面积的3/5。收集时两极的方向不能颠倒。牛蛙的受精卵的胶膜柔软而黏性大,遇粗糙物容易黏着,造成损伤。因此不能用网捞取。

六、牛蛙卵好坏的鉴别

对产出的蛙卵可根据卵盘大小、卵粒大小和吸水状况等鉴别其质量。成熟不良的卵,卵盘分布散乱,平均卵径较小,色泽不鲜艳或呈大团,吸水不分开。这种卵往往受精率低。成熟的卵,卵盘分布均匀,吸水膨胀快,卵粒大小整齐,卵径较大,动物极呈青黑色,有光泽,受精率高。

过熟的卵,卵色暗而无光泽,呈暗灰色,胶质黏性不强,易下沉于水底。受精率低。

受精卵块以白色泡沫黏附在水草上,动物极与植物极黑白分明,刚产出时,水面上卵球黑白混杂,30~60分钟后,卵子自动转位,全部变为黑点朝上,白点朝下,3小时后仍不能转位,则为非受精卵。受精卵不可在水池中存留过久,以免胶膜软化、卵子沉入水底或被不时跳动的蛙踩坏。因此,饲养员应及时将卵捞出,送入卵化池,捞受精卵时用剪子将卵块四周和下面的水草剪断,不可硬扯,用手将卵块连同水草一起移入盆、桶等光滑容器内。不可用粗糙物捞取,太大的卵块不好捞取,可用剪刀剪断胶膜,分成几块捞出,在5小时以内送到卵化池浸入水中,超过5小时受精卵会因缺水而死亡。

七、人工催产

为了统一产卵时间,便于管理或使牛蛙提早产卵,以利越冬,以及为了避免滞产或难产也可采用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就是对亲蛙注射激素或含有激素的物质促使其排卵、排精的方法。常用的催产素有:蛙的脑垂体、绒毛膜促性-

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1)用量。每500克重的雌蛙,注射400微克LRH-A;或注射HCG 5000国际单位;或注射15~20个蛙脑垂体磨碎物;或用上述3种药物各以1/3的混合物注射,催产效果佳。

雄蛙剂量减半。药物应用生理盐水稀释,每只蛙稀释量为05~1毫升。

(2)注射方法。

一是在蛙腹部皮下注射,二是在臀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是镊子夹起肚皮,按水平方向进针25~3厘米,臀部肌肉注射是将针与蛙体按45度角进针15厘米。退针时,用手指轻轻按住针孔处,以防止溶剂外溢。

(3)产卵与受精。

将催产后的雌雄蛙按1∶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产卵池的水深为30~40厘米,每平方米放1对亲蛙,水温在28℃左右。催产后40小时,雌雄蛙便抱对产卵,射精,进行体外受精,约经10~15分钟便产完卵,受精率可达95%以上。

八、产卵后种蛙的护理

亲蛙产卵排精后,体力消耗很大,体内贮藏的营养被消耗,腹部凹瘪,此时应及时投喂高蛋白、低脂肪的膨化饲料或高蛋白动物性饲料,适当增喂鲜活饲料,为种蛙的迅速复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生活条件。16~20天后,种蛙性腺再次发育,应做好强化饲养,每天投喂4次,连喂1个月,再转为一般的正常管理。

种蛙对病害的抵抗力较强,但繁殖后体质衰弱,容易患胃肠炎、烂皮病、水霉病与腹积水等症,应及时发现和治疗。防重于治,应做好防病工作,经常换水,每半月用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蛙健灵泼洒,杀灭病菌及害虫。

(第三节)牛蛙卵的孵化

一、孵化器的选择

用作牛蛙孵化器的物品很多,网箱、水泥池、水族箱、搪瓷盆、水缸、木盆等都可作为牛蛙卵的孵化工具,其中,以面积较小的网箱最好,水泥池次之。孵化期间水深保持在30厘米左右。但不能用泥土池,因为使用泥土池,蛙卵落入池底时会被泥土覆盖,导致胚胎死亡;同时,泥土池中容易隐藏牛蛙蝌蚪的敌害。

孵化用的网箱用民用的蚊帐纱布制成,长100~150厘米,宽80~100厘米,高50厘米,孵化密度以每平方米1万粒卵为宜。孵化水泥池,面积一般为2米×15米,池深50厘米,高出地面10厘米,水泥池一般每平方米不能超过5 000粒卵。另外,每天要将池水排出2/3,同时注入新鲜干净水2/3。但是,用水泥池来孵化蛙卵,成本较高。实际生产中,可以并排挖若干个长200~300厘米,宽100~150厘米的土池,池底上面蒙上一层薄膜。在控制好温度、水质的情况下,效果也较好。

二、采卵与卵块搬运

在牛蛙产卵季节,每天清晨,应到种蛙池巡池1次,若发现牛蛙的卵块,应立即捞入孵化池或孵化箱中,不能将卵块久留于种蛙池中,以免大蛙和鱼吞食蛙卵和孵出的蝌蚪。另外,卵粒胶膜软化,卵粒就会沉于池底,造成蛙卵死亡。正常情况下,产卵后30分钟内应采捞。应先用剪刀剪断水草,一不能用网类等粗糙物捞运;二不能将不同产卵期的受精卵捞入同一池;三不能在搬运中颠倒卵块方向位置,应使蛙卵保持原位;四是对大块受精卵,除剪断分次搬运外,还应剪成小片单层孵化。

三、孵化与变态发育

牛蛙卵孵化时间的长短受水温、气温、气候的影响很大,适宜温度22~32℃,最佳温度为24~28℃。正常情况,水温在20~28℃时,3~4天可以孵化出蝌蚪。水温过低、过高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增加畸形率。

同一天产的卵,可放入同一池中孵化;隔天产的卵,应分池孵化。因为先孵出的蝌蚪会吸食正在孵化的卵,降低孵化率。

在孵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池水的流动或震动,以免使胚胎受到损伤或冲散卵块或使刚刚孵出的蝌蚪大批死亡。在换水时注意水位的落差不能过大,流量和流速要缓和,并做好遮雨防风工作。

在夏天高温季节孵化,特别是7~8月,因为水温高,光照强,胚胎易死亡,应搭设遮阳棚,防止日光暴晒。

(1)水质管理。

在孵化期间,孵化池禁止施肥,以防水质变坏或缺氧而影响胚胎发育。为保持水质清新和较高的溶氧量,宜采用微量流水孵化(但不得冲动卵粒);若用静水孵化,要注意经常换水,每天至少下午换水1次,换水量约为总水量的1/4。

(2)水深控制。

孵化池的水深要适度,不可过浅或过深。过深水温难以提高,过浅水温变化太快,温差过大。水深以保持在10~30厘米为宜,若采用孵化框、孵化网箱孵化,其水深以10~25厘米为宜。当然,其水深的控制还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

(3)做好防敌害工作。

防止鱼、蛙、水生昆虫等进入孵化池或其他孵化设施,否则蛙卵、蝌蚪会被吞食。即便是不吞食蛙卵和蝌蚪的水生动物,其在孵化设施内的活动也会干扰,甚至破坏牛蛙的胚胎发育,同样应加以防范。假若采用孵化框或孵化网箱孵化,而且是将其安放在蝌蚪池或成蛙池中,应加上网盖,防止成蛙和由蝌蚪变态成的幼蛙侵入而吞食正在孵化中的蛙卵。

牛蛙卵经过孵化,胚胎发育至心跳期,即可孵化出膜,即孵化出小蝌蚪。刚孵出的牛蛙蝌蚪全长5~63毫米,幼小体弱,以吸收卵黄囊中的养料为生,并不会取食,游泳能力也差,主要依靠头部下方的马蹄形吸盘吸附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休息。因此,刚孵出的蝌蚪不宜转池,不需投喂饵料,不要搅动水体以利于其休息。蝌蚪孵出3~4天后,两鳃盖完全形成,开始采食,每天可投喂些蛋黄(捏碎)或豆浆,也可喂单细胞藻类、水蚤类、草履虫等。

孵出的蝌蚪经15天左右的静养后,即可转入蝌蚪池中饲养,进入蝌蚪培育阶段,也可经上述静养后出售。

此外,在孵化过程中应做好记录,以便积累经验。记录的内容应包括孵化温度、产卵时间、入孵卵数、受精卵数、出孵时间、孵出的蝌蚪数等。

蝌蚪在能活泼游泳以前(约1周),应避免日光照射。在孵化期间,水的pH值在6~8范围之内,含盐量小于2%,氧溶量应大于3毫克/升。一方面,应保持水质清新,最好是用缓流水孵化;另一方面,不要让受精卵密集成团,以免中间密集部分的卵块缺氧或代谢产物不易扩散而中毒死亡,同时,要在孵化池上搭棚,以防止强光照晒和暴雨冲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