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牛蛙
15756500000007

第7章 饲养牛蛙的模式(2)

饵料的投喂应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可以直接投在蛙池的水面上,也可用饵料台投喂。投饵量应控制在蛙总体重的3%(颗粒饵料)或6%~8%(鲜活饵料)。蛙池应每天清洗1次,再用水冲洗2~3次,保持室内,特别是池内的清洁卫生,假若池底沉积的污物太厚,还应用扫帚洗刷,使蛙池水清见底。为了加快牛蛙的生长,每天可适当增加光照时间,每天采光时间为12~16时,也可日夜照明。因为种种原因,牛蛙的生长发育,总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在室内高密度饲养的情况下,抢食能力大小有别,因此饲养一段时间后,个体之间重量悬殊较大,此时必须注意及时分池,防止互相残食或伤害,影响正常生长。

(第六节)工厂化养蛙

工厂化养蛙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密放精养的集约化养殖方式。可以有效地排除不利的自然因素对商品蛙生产的影响。

通过驯化饲养,改变蛙类摄食活饵的天性,在以摄食颗粒饲料为主的条件下,5个月饲养期,每平方米可产商品蛙10千克以上。此技术具有节地、节水、节省劳力以及养殖周期短、高产稳产等优势,并且还可与葡萄配置成空间立体种养模式。可供农村养蛙专业户和养殖单位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一、养殖设施

工厂养蛙的养殖设施与常规池塘养蛙有较大的区别,其特点是:

(1)蛙池面积小。

养殖池面积一般为3~5平方米,可成排建造。既适于庭院养殖,又可大规模工厂化饲养。

(2)地面建池。

蛙池为砖砌,水泥抹面结构,池底高出排水沟5厘米,池壁高06米;池底一侧设排水管,与之对应的墙壁上方设进水管,池上设防逃盖网。

(3)在室内建池。

但应有朝阳的窗户供采光,日照时间每天不能少于2小时,光照不足时可用白炽灯补充光照。

(4)大比例的饲料台。

饲料台设在蛙池中间,面积约占水面的60%左右,最大限度地扩充蛙的栖息摄食空间,以利于高密度放养。

(5)超常的浅水养殖。

蛙池内水位2~20厘米,根据蛙体大小及季节变化而调节。

(6)立体种养。

蛙池上方可搭架种葡萄、爬藤类瓜果,形成双层立体种养结构。既给蛙类创造遮阳条件,又可增加空间效益。

(7)对水质要求不高,但应保持微流水。

pH 65~85均能使用。自来水可直接入池,其中的有效氯对蛙还有一定的防病作用。江河、池塘水则应过滤后方可使用,以避免和减少敌害及病原体的侵入。

二、驯化饲养

工厂化养蛙的关键技术是驯化蛙类摄食颗粒饲料。工厂化养蛙完全靠投喂饲料以满足其摄食需求,经驯化,蛙类能适应颗粒饲料、干鱼、猪肺碎块及新鲜小杂鱼等饲料。驯食饲养要点是:

(1)采用定时、定位、定量、专人投喂的方法,使蛙形成条件反射后主动摄食。一般体重在20克以上的幼蛙易驯化,因此,要用常规池塘养蛙方式培育大规格蝌蚪,以获得个体大的变态幼蛙。

(2)幼蛙入池后第3天开始驯化:先用新鲜小杂鱼掺杂在颗粒饲料或干鱼、猪肺碎块中,带动全盘饲料漂动,引诱幼蛙进食。此后逐渐减少小杂鱼用量,直至完全喂颗粒饲料等。一般57天可完成驯化。

(3)工厂化养蛙,蛙的生长较快,应适时分级饲养。因为长时间混养,易产生个体大小悬殊差异,一旦饲料短缺,即可能发生大蛙残食小蛙现象;同时,即便投饲量充足,小蛙争食抢不过大蛙,生长限制。因此,每隔30天左右应调整一下密度。

体重20克的幼蛙每平方米放200只左右;体重达50克时,每平方米放约120只;体重达150克时,每平方米放约60只;体重达250克以上时,每平方米不超过35只。密度太稀,不利于驯化,且浪费空间;密度过大,则影响蛙的正常生长。

(4)日投喂量应根据蛙体大小及季节进行调整。一般为蛙体重的6%~8%。体重为20克的幼蛙,经5个月的饲养,平均体重可达300克。

(5)饲料品种尽可能多样化,鲜品饲料除小杂鱼外还可投喂动物内脏、蚌螺肉等;干品饲料除干鱼外还可喂蚕蛹、干虾及颗粒饲料。一般鲜品饲料系数为5,干品饲料系数为1~3。

(6)工厂化养蛙应勤换水、勤消毒蛙池。因蛙类食量大,排泄量也大,水质污染快,因而池水应经常更换,春秋季每3天换1次,夏季每天换1~2次;每10天左右用百万分之一的漂白粉消毒防病1次。

(第七节)屋顶养蛙

利用城乡丰富的混凝土结构房屋平顶养殖牛蛙、美国青蛙或黑斑蛙,具有许多优点:一是投资少、效益高;二是蛙池蓄水量少,对屋顶压力不大,大部分砖混结构的屋顶均适用,安全可行,前途广阔;三是屋顶蓄水能防暑降温,使屋内冬暖夏凉;四是比陆地养蛙更易于管理。屋顶养蛙的主要技术是:一、蛙池建造蛙池面积以5~10平方米为宜,池形可依

据屋墙的走向而定,以长方形或正方形为好。蛙池可成排建设,每排之间留1米宽作为道路。池底要用防渗液拌水泥沙浆抹面防渗。防逃设施用石棉瓦、塑料网片等轻型材料。池壁用砖砌、水泥抹面。蝌蚪池高50厘米,幼蛙及成蛙池高10厘米,上面用网片围栏。蛙池内可设平台栽花种菜,使蛙栖息。蛙池上方还要搭棚遮阳,以供蛙防暑降温,若是瓜果、葡萄棚则可一举两得。

蛙池用水可直接用自来水,或用水泵抽取地表水。

二、放养密度

视水源条件及饲料供应而决定放养密度,并根据蝌蚪、蛙的个体大小而分级调整。一般体长2~3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可放1 000尾左右;体长8厘米左右的蝌蚪每平方米可放300尾左右;体长12厘米左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100尾左右;体重20克的幼蛙每平方米放100只左右;体重100克的幼蛙每平方米放养50只左右。

三、饲养管理

蝌蚪前期可喂蛋黄、豆浆、豆饼粉;后期可喂豆渣、米糠、麦麸、瓜果、蔬菜等植物性饲料,还可以喂动物内脏、鱼粉、血粉等动物性饲料。幼蛙及成蛙以喂膨化颗粒饲料为主,还可喂一些小鱼虾、昆虫、蚯蚓、蝇蛆、动物内脏、蚕蛹等高蛋白饲料。

喂食量以当天无剩饵为标准。每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1次。饲料台可用木板或塑料做成,底部装上塑料窗纱,蝌蚪池中饲料台沉入水底;蛙池中饲料台一半入水2~3厘米,一半搁在池边平台上。饲料台规格视蛙池大小而定。

池水要定期更换,一般3~5天换1次,夏天要求每天1~2次。也可保持微流水。

屋顶养蛙病害较少,主要防止鸟类及老鼠的偷食。

(第八节)塔式水槽养蛙

塔式水槽养蛙是利用水槽作塔式层叠的构件饲养牛蛙的一种养殖方式,具有节地、节水的特点,适合庭院和工厂化养蛙时应用。

一、建塔式水槽

先在平地上建一长6米,宽15米,高05米的砖池。在顺池长48米的池内,每隔05米砌一高025米的砖墩。在砖礅上放置一层6厘米的水泥板,以板为上层池底再砌一长48米,宽15米,高05米的二层砖池。以此法类推,一直上砌为6层立体塔式水槽,每层首尾交错留一出水口。

在池的露天部分装上1平方米左右的跳板。跳板以4只弹簧(可用沙发弹簧)支撑,高约02米。沿池壁放3~4层竹篾梯板,宽约030米,可增加蛙的栖息场地。蛙池露天部分罩上塑料窗纱或网片以防逃。

二、饲养管理

各层蛙池水深以漫过跳板2厘米为宜。最高层池(无需跳板)换水增氧快,面积小,用于放养蝌蚪。下面5层池放养幼蛙及成蛙,按规格从小到大,由高向低分层投入,最底层是商品蛙池。顶层蝌蚪池按每平方米1 000~3 000尾的密度放养;幼蛙池根据幼蛙个体大小,每平方米放100~600只;成蛙池每平方米放50只左右。饲料以配合饲料或膨化颗粒饲料为主,可增喂一些动物内脏、蚕蛹、小杂鱼等;饲料必须定时定量投放在跳板上。

池水从顶层注入,经各层错落的出水孔流淌,最后从底层排出。一般3~5天换水1次,若采取微流水,效果更佳。

塔式水槽养蛙为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但其生活环境很接近蛙的自然生活环境,既有露天水面,又有洞穴环境;水陆场地、光照、空气俱全;上灌下排,换水清池极为方便,只需打开各出水孔,从上而下全程通畅,残饵污物一冲干净;弹性跳板,蛙跳板动,饲料翻滚如同活饵,便于蛙的摄食。蛙池集中紧凑,便于管理,能增收节支。

(第九节)填鸭式养蛙

填鸭式养蛙是借鉴填鸭技术,人工将饲料填喂进蛙口的一种新的喂蛙方法。此法投资小,收益高,既可喂鲜活饵料,又可喂配合饵料。最大的优点是:不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需要充足的水源和大的场地,房前屋后、庭院、阳台、屋顶,只要有小水池、水缸等,均可养殖。填鸭式养蛙可以高密度、大规模饲养,而且生产周期短,体重20克的幼蛙,填喂5个月即能长到250克左右。同时,该方法简便易行、设备简单,很适合广大城乡推广应用。不足的是工作量较大。

一、准备饲料

蛙的食性广,采用填鸭式喂养法,可用多种饲料,既可喂鲜活的小杂鱼、蚌、螺、昆虫等,也可喂干鱼、蚕蛹、动物内脏等,还可将各种原料混合制成团状饲料喂养。饲料要求营养全面而丰富,无霉烂变质,无杂质硬壳,大小适口,干饲料要浸软后使用。

二、填喂操作

先将蛙用纱布袋或小桶装好待喂。喂时无需特殊设备和工具,只需右手小指指甲留长一点即可。一人即可操作,先左手抓住蛙,无名指、小指扣住蛙的后肢,掌心贴住蛙背,中指轻压胸部,拇指和食指从蛙腋下穿过,别住前肢,指端轻捏蛙嘴两侧。这样,蛙既无法向前挣扎,也不能向后退缩。

用右手小指指甲从蛙的口裂右侧启开嘴,迅速用左手拇指、食指撑住上下颌。用右手将饲料填入蛙嘴,左手拇指、食指松开使上下颌闭合,用右手食指轻抚蛙的下颌部,将饲料压入蛙的后咽部,填食完毕。

填喂时,动作要轻柔;若蛙拒绝吞咽,应先用右手捏住其上下颌片刻。如此反复2~3次,蛙即会主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