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上)
15758500000008

第8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1)

人口

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制度、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的总称。它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社会生产力构成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人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口同其他生物一样,有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自然过程,有自身遗传变异等全部生理机能。人口的这种自然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同时,人口又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除了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外,相互之间还必须发生一定的不依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同时人们彼此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家庭、婚姻以及其他关系。人口的这种社会属性,才是人口的本质属性,它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能否实现和怎样进行的决定性因素。人口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是质量和数量的统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也是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活动的承担者。人口是个永远处在运动过程中的社会群体,它的变化发展是各种自然矛盾和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计划生育

指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宪法中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在现阶段总的概括、总的要求。其具体政策措施要求是:我国计划生育中限制人口增长的第一个具体政策措施是晚婚、晚育。我国婚姻法中除规定了“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外,还规定了“晚婚晚育应予鼓励”。按法定年龄推迟3年以上结婚为晚婚,婚女24周岁以上生育的为晚育。我国现阶段限制人口增长的第二个具体政策措施是少生。少生是现阶段计划生育的最重要的要求,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对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二胎的,经审批可有计划地安排。对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但在生育上可适当放宽一些。我国计划生育的第三个具体政策措施是优生、优育。优生就是要求只生身心健康的婴儿,不生有先天性遗传病的呆傻病残婴儿。优育就是要做好婴幼儿保健、教育工作。

年龄结构

亦称年龄构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的比例关系。这一构成可以按年龄的自然顺序逐龄计算,把一定时间、地点的人口数按0、2、3……排列起来,得出1岁1组的年龄构成资料;也可以在1岁年龄组距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按不同组距综合,得出不同年龄构成资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年龄组资料:学龄前儿童组0~5岁;学龄儿童组6~12岁;有劳动能力组男16~60岁,女16~55岁;义务兵役组男18~25岁(征兵18~22岁);民兵组男18~45岁,女18~35岁;有生育能力组女18~49岁;有选举权组18岁以上。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率的变动成为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最主要的因素,表现为:当出生率上升时,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当出生率下降时,少年儿童的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则人口趋于老化。人口年龄结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经济社会问题做出重大决策所必须依据的基础资料,如确定选民人数、服兵役人数,研究中小学教育实施方案,解决青年人劳动就业等都离不开人口年龄结构资料。

人口政策

指国家对人们生育行为、人口分布、人口数量、人口质量等人口发展诸方面进行直接干预、调节、影响的法令、法规,以及各项具体规定、要求和措施的总和。人口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控制或鼓励人口生育的具体规定;控制发病率、死亡率的具体要求;优生优育的具体措施;人口迁移的具体规定以及与上述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措施。不同的国家,人口政策的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是控制人口增长或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以及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一般说来,人口增长过快,制约和延缓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总是采取控制人口的政策,而人口增殖过慢,劳动力不足、人口老化的国家,总是采取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限制人口数量;二是提高人口素质;以及与上述两项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措施。人口政策,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人口政策制定的正确、合理、科学与否,对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关系极大。

人口理论

指解释、说明、研究人口现象、人口过程、人口规律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本质联系的学说体系。尽管早在古代社会就产生了人口思想,但直到19世纪才逐渐发展成为系统的人口理论体系。人口理论有各种各样的学派,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一种是资产阶级人口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从人口运动的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人口发展的客观运动中得到证明,正确地反映了人口发展客观运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学说。它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吸取了资产阶级人口理论中合理的部分发展而成的,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资产阶级的人口理论尽管也有一些合理的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但它却离开社会制度、离开生产方式,抽象地看待人口现象和研究人口问题,它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人口理论是在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产物,它必然受到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发展状况决定。反过来,人口理论也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起反作用。人口理论同其他一切理论一样,受到人口与经济发最的社会实践的检验,也必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

新人口论

指我国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对解放后中国人口问题的见解的总称。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畅谈了我国人口问题,同年6月在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他又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人口问题的主张,7月5日由《人民日报》以人大代表书面发言的形式全文发表,这就是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新人口论》根本不同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故马寅初称之为《新人口论》。全文共讲了9个问题,最后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主要论点是:1.我国人口增殖太快,影响建设资金的积累,不利于扩大再生产;2.人口增长过多,妨碍工农业的技术改造,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带来就业问题;3.为了解决工业原料和粮食问题,非控制人口不可;4.人口增加过快,使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迅速提高;5.要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必须控制人口,以普及教育,扩大专业教育,提高人口质量;6.《新人口论》在立场上和马尔萨斯是根本不同的。马寅初在文中写道:“马尔萨斯从掩盖资产阶级政府的错误措施出发,我则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出发。”“我们过多的人口,就拖住了我们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使我们不能大踏步前进。有人称我为马尔萨斯主义者,我则称他们为教条主义者、反列宁主义者。”他提出的3点建议是:1.进行人口普查,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人口政策,把人口增长数字订入五年计划之中;2.普遍宣传节育,并能实际应用节育方法,宣传早婚的害处、晚婚的好处,克服“早生多生”、“儿孙满堂”的封建残余思想,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3.“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是,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运动过程中,却说是资产阶级右派利用人口问题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而遭到批判。1958年,全国主要报刊在党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又对马寅初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攻。1959年对马寅初的批判又一次升级,接着他被撤销一切职务。这次批判连续达3年之久,给我国人口科学的发展,给计划生育工作无疑带来了重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彻底平反,推倒其一切污蔑不实之词。

人口规律

指人口发展过程中各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反映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发展的根本特征、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发展状况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的本质联系。人口规律属于社会规律,与其他社会规律一样,都有特殊和一般之分,既有共有人口规律,又有特有人口规律。共有人口规律,反映的是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人口现象、人口过程、人口与经济等相互关系的某些共同性质。如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对立统一规律,存在于一切社会。特有人口规律,反映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所特有的人口现象、人口过程,人口与经济等相互关系的本质联系。如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特有的人口规律。有计划地调节人口再生产,使人口数量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提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人口规律的要求。人口规律是个历史的范畴,它是人类社会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生产方式与人口再生产客观条件的变化发展,人口规律的作用也必然变化。

人口规模

指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中的人口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如我国1987年末总人口为10.8亿人,比1986年末增加1500多万人,这就表明我国1987年末的人口规模已达如此之大,与上年比较增长的规模也是大的。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资源、社会设施等结合起来研究,可以看出人均拥有量,反映人均水平。同一范围、不同时期的人口规模进行比较,可以反映出该国、该地区的人口规模发展变化的情况。

人口构成

指在一定地域和一定时期内,依据人口具有的各种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把人口划分成不同的人群结构的状况。根据人口构成不同因素的特点和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将人口构成划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构成三大类。人口的自然构成是根据人口的自然特征划分的。它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它是人口最基本的构成。它与人口再生产的规模、速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密切联系。人口的地域构成是按地区分布而划分的人口构成。它主要包括人口的城乡构成、平原山区(自然地理)构成,行政区划构成等。它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比较稠密;反之则相对稀少。人口的社会构成是按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而划分的人口构成。它是人口社会属性组合状况的反映,体现了人口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属性。它包括人口的经济构成、职业构成、部门构成、劳动力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文化教育构成等。人口构成是进行人口预测、研究人口发展趋向、人口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社会经济政策、人口发展规划和安排就业、教育、城市建设及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据。人口构成是个经常处在变化发展中的人口统计指标,影响人口构成变动的因素,既有自然条件的、地理环境的因素,又有社会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但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

人口再生产

指人口新一代出生、成长和老一代衰老、死亡不断重复的过程。它通过新一代代替老一代以实现人口的不断更新和延续。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人口的再生产,是两种再生产的统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而人口再生产则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物质承担者,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过程,既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又是人口再生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人口再生产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两个方面:自然方面即人口不断地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理过程;社会方面即总要通过一定的婚姻、家庭关系来实现,而家庭婚姻关系又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受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上层建筑所制约。因此,人口再生产本质上是社会方面。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因素有政治的、经济的、家庭婚姻的、社会意识、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民族宗教、人口政策、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则是社会的生产方式。人口再生产具有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同的特征:人口再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而物质资料再生产则是通过工厂、农村等社会化生产单位进行的,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比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周期要长得多。物质资料再生产长则一年,短则数月,就能生产或更新一代产品,而一代人的更新,最短也得20年左右,人口再生产具有惯性。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停产或扩建都比较快,而人口再生产却不行。当人口持续增长或持续减少时,要马上使它停止增长或减少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社会是由不同年龄组的人口构成的,他们进入婚育期、衰老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采取任何措施也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够改变过来,往往需要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调整过来。一个人口高峰或低谷必然导致20年后的另一个高峰或低谷。因此,人口再生产的调整必须有长远的通盘的规划,必须在生产过程前加以调节和控制。

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