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人口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它是一种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的规定性,泛指人口的规模、构成、变动、密度、绝对量、相对量等状况。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数量,就不会有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人口数量的多少,对于生产的规模、产品产量总值、国民收入总额、人均消费水平等,都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人口数量过多不利于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过少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就会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数量发展规模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口数量是个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人口群体。因为,它每天每时都有人口在不断地出生、死亡。制约人口出生、死亡变化发展的因素,有健康、遗传、环境等自然的因素,也有经济、致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家庭婚姻、民族宗教、思想意识等社会的因素。但决定人口数量的因素归根结底是社会的生产方式。人口数量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数量过多,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我国人口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限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以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人口素质
亦称人口质量,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内,人口存在和发展的质的规定性。人口素质的内容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机地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条件,它包括身体的健康状况、大脑的结构机能。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受教育的状况、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劳动的技能。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素质中社会属性的重要方面,它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修养水平等。三者是辩证的统一。身体素质的增强,为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而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增强。因此,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人口素质是个内容十分丰富的人口综合体。影响人口素质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因素;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因素;有客观环境的,也有主观努力的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人口素质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人口素质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自然范畴,而是一个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
人口控制
指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期内对人口发展的规模、速度状况进行干预、调节和限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法、步骤的总称。人口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口控制是指对人口发展的规模、速度通过干预、调节,使其保持在一定的范圈内或水平上;狭义的人口控制是指对人口发展进行限制,使其缩小人口发展规模,降低人口发展速度。人口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当人口发展的规模过大或过小,速度过快或过慢,产生了一系列人口问题,延缓社会经济发展时,国家就会采取人口控制的措施。其目的在于解决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口控制是为实现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总任务服务的,是从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状况的实际出发而制定的一种方针政策,是为实现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服务的。人口控制是由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同时又受到社会意识、风俗习惯、群众心理、文化教育、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口控制是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状况而发展变化。
人口投资
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为保证社会全体人口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劳动力培养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人口投资分为社会人口投资和家庭人口投资。社会人口投资指用于保证新增人口生活所需费用和提高原有人口生活水平以及人口素质提高所需费用的总和。它包括新增人口的生活费用、原有人口消费水平较原来提高的那部分费用、新增的文教卫生费用、就业技术装备费用、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费用、社会福利及社会救济费用、计划生育人口及教育人口研究费用等。家庭人口投资指家庭生儿育女的全都费用。它包括生育、保育费用,生活、教育、医疗费用,结婚费用以及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工时费用。人口投资所需的费用,来源于国民收入。它的增长幅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增长的幅度。家庭人口投资取决于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人口投资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个单纯的消费性支出,其实它是一种收益很高的生产性投资。它可以保证不断向社会输送大批合格的劳动力,能够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劳动者的身体及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口规划
指在对现有人口进行调查研究、分类统计和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家的人口政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所制定的不同时期人口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人口规划的内容包括人口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如人口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出生、死亡、迁移数及总和生育率等。它还包括人口与社会、经济的有关方面,如劳动力增加数、适龄儿童、老年人口、城乡人口比重发展状况等指标。人口规划按期限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规划。5年以内为短期,5~10年为中期,10~20年为长期,20年以上为远景规划。按范围可分为全国人口规划、地区人口规划和基层人口规划。人口规划的基础:一是对现有人口进行准确的统计和科学的分析;二是对未来人口发展规模进行科学的预测。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除了考虑育龄人群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自然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国家的人口政策、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思想意识、传统习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劳动力的安排等社会因素。人口规划是贯彻国家人口政策的重要环节,也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通过人口规划,可以更好地安排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更好地考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人口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人口预测
指从现实人口状况的实际出发,依据人口发展规律,参照今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意识、人口政策等因素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对未来人口发展的规模、水平和趋势所做出的科学推测或推算。人口预测的内容,包括对未来人口总数预测,对人口的出生、死亡、增长情况的预测,对人口的年龄构成、城乡构成、劳动力状况的预测等。人口预测的期限划分:1~5年为短期预测,5~10年为中期预测,10~20年为长期预测,20年以上为远期预测。一般情况下,预测的时间越短,准确程度越高;预测的时间越长,各种因素变动幅度就会越大,预料不到的因素也会越多,预测的准确程度也就越差。尽管远期预测提供未来的结果不太确切,但它能预示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人口发展的不同趋势或不同状况,对于决定人口发展战略或进行人口规划有较大的参考作用。人口预测的方法有:人口总数直接推算法、人口总数分要素推算法、年龄移算法、实际生育率预算法、标准生育率预测法、人口性别年龄构成预测法等。
人口类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