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金牌精神:像奥运冠军那样敢拼敢赢
15761400000047

第47章 模仿他人不如发掘自我

人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虽然你拥有了一个完全属于你的生命,但你却不敢把真实的自己完全表现出来。因此,对成功者而言,模仿他人不如发掘自我。

走别人走过的道路,做别人做过的事情,即使你成功了也不会引起轰动,因为那是别人已经完成过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你还可能因为不适合于别人的角色而陷入失败的境地。

每一个人在模仿他人方面犯的错误在于他在追循别人已经取得成功的模式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自身的特点。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百分之十,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些什么才能。他写道:“如果以我们应该做到的为标准,我们其实还有一半以上是沉睡未醒的。我们只应用到一小部分身心的能力。可以说人只活在自己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却常常不能成功地运用它们。”

冠军小传

扎哈列维奇,男,1963年出生,苏联举重运动员。曾在第24届奥运会上获男子举重110公斤以上级冠军,并在短短的两年之中26次创造世界纪录。

奥运举重冠军扎哈列维奇的迅速进步,有他自己的心理因素,他迫切希望快些成名,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因为他下边还有好几个年幼的弟妹,他要让他们健康成长,像别人家孩子一样不感到贫寒和孤独。这种信念给了他无限的精神力量,当他从地上抓起240公斤重的杠铃时,教练简直目瞪口呆,因为那时他自己的体重还没超过50公斤,还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

1981年,扎哈列维奇又在世界少年举重冠军赛中一举夺魁。他真的成名了。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经历了终身难忘的、深深感到羞愧的失败。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世界成人举重锦标赛,赛场上气氛十分紧张,他的心情更紧张。当杠铃增加到抓举227.5公斤时,他怯场了。他跌跌撞撞地走上赛台,两只手却怎么也不听使唤,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仿佛呼吸都要停止了似的。惶恐之中,他听到教练在喊:“再来一次!”他清醒过来,再度去抓杠铃,可是却无力把它举过头顶。他失败了,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下台的。

但是,失败没有挫伤扎哈列维奇的自信心。他开始埋头于训练之中,尽量不去回想在法国的失败,也不去想下一次的锦标赛,而只想如何精益求精地掌握全套动作的每一环节,同时注意积累“胆量”,积累一个举重运动员所应具备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

扎哈列维奇的汗水没有白流。1983年,刚满20岁的扎哈列维奇在国际举重友谊赛上,以抓举200公斤、挺举240公斤、总成绩440公斤的成绩,刷新了100公斤级世界纪录,第一次当上了世界冠军。他的迅速进步令专家们都惊叹不已,因为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像扎哈列维奇那样,在短短的两年之中26次创造世界纪录。

既然你我都有这么多未开发的潜能,又何必模仿其他人。你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既没有像你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全新的个体。你只能唱你自己、画你自己。你的经验、环境及遗传造就了你。不管好坏,你只有好好经营自己的小花园,你只有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自己的一份乐器。

爱默生在他的短文《自赖》中说过:“一个人总有一天会明白嫉妒是无用的,而模仿无异于自杀;因为不论好坏,人只有自己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只有耕种自己的田地,才能得到营养的玉米。上天赋予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当你自己努力尝试运用,才知道这份能力到底是什么。”

同一种见解,另一位诗人马洛许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巅的挺松,

就做一棵谷中的灌木吧!但,

要做一棵溪边最好的灌木。

如果不能成为大树,

就做一丛灌木吧!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

何妨就做一棵小草:给道路带来一点生气!

你如果做不了麋鹿,就做一条小鱼也不错!

并且是湖中最活泼的一条!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总得有人当船员,

不过每人还是得各司其职。

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

我们总得完成分内的工作。

做不了大路,何不做条羊肠小径,

不能成为太阳,又何妨是星星;

成败不在于大小——

只在于你是否已竭尽所能。

免除人生的烦恼,为每个普通人带来平安与自由的原则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切勿模仿他人,发掘自我并做自己。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