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诗见《曝书亭集》,作者朱舜尊,字锡鬯(音畅),号竹坨。中国着名诗人,清康熙十七年被徵为博学鸿儒,授官检讨,纂修明史,以事罢归。着有《曝书序集》、《诗综》、《词综》、《经义考》等数百卷。他又是一个藏书家,号称藏书八万卷。
十、《在马衔山玉篇》载有:
“初见洮水之砚石,鸲鹆斑点鹦鹉绿”句。
【注】鸲鹆:音p6y{i,鸟名,俗称八哥,全身黑色,背呈绿光,有深绿色斑点。这里喻指洮石中墨溅石的斑点和翠绿石色的对比。作者吴镇,字信辰,号松崖,别号松花道人。祖籍甘肃会宁,明万历九年迁居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是清代甘肃着名的诗人和教育家。他的晚年几乎全部贡献给了甘肃的教育事业,主持执教于兰山书院。他的着作汇集为《松花庵全集》共十二卷,包括诗歌和教育着作,有《松花庵诗草》、《游草》、《逸草》、《兰山诗草》、《律古》、《集唐》等。《在马衔山玉篇》是他从临洮赴兰州任教途经时所作,收在《兰山诗草》中。
十一、《后奉华堂砚歌》:
我闻德寿日写经,
一百九砚同繁星。
采来宁向洮河绿,
琢出浑似端溪青。
【注】此歌中誉洮、端为砚首。作者张鉴,字秋水,清浙江乌程人。
十二、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上海出版《清仪阁砚铭集拓》中,刊洮砚一方,为嘉兴张叔末家藏,并手刻其吟咏于砚首。
【注】张廷济,字叔末,晚号清仪老人,善书画,有《清仪老人真迹》行世。兼工诗词,喜收藏,精鉴赏。以图书金石自娱,建清仪阁,藏庋古器名扬大江南北。
十三、《松花绿石砚歌》:
松花江水鸭头绿,
宝气熊熊学绿玉。
翠蛟飞涎喷津足,
谁探珠宫斫鳞屋。
片璧截来光眩目,
元公长啸诗兴新。
宝物落手如有神,
骑漪含风洮州珉。
玉堂洗出蛮溪春,
书房惊起歙州龙。
拂拭试近青玉案,
青青圆荷跳珠乱。
易水松肪剡溪蔓,
擘破碧烟初染翰。
波涛惊翻扫电光,
欵穿溟泽接混茫。
【注】剑:音shdn。剡溪,水名,在浙江省。欸:音xO,忽然,极快的瞬间。斫,音zhu6,砍削。擘,音bdi,办字的异体字。作者吴士玉,字荆山,吴县人,清康熙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为诸生时,即以能文出名。着有《呋剑集》。《松花绿石砚歌》收入《江左十三子诗选》。《扫叶山房》石印精本作《吹剑集》,字误而义通。此歌“漪漪含风洮州珉”以洮石为珍奇的绿玉,赞不绝口,借洮石之优质喻松花石砚。
十四、《史滨若惠洮石砚诗》:
古来砚材取不一,海外羌中姿求索。今人唯知端歛耳,闻见无奈太迫窄。
水岩火眼既难逢,
龙尾罗纹亦闲出。
遂使顽石堆几案,
仅以阶础相甲乙。
犹之取士止科举,
号嗄雷同染万笔。
鸡舞瓮中九万里,
鼠穴乘车夸逐曰!
吾家诗祖黄鲁直,
好奇亟称洮河石。
既以上之苏子瞻,
复与晁张同拂拭。
欲使苏门之文章,
大声挟洮争气力。
吾友临洮旧使君,
赠我一片寒山云。
金星雪浪魂暗惊,
恍惚喷沫声相闻。
欲书元佑开皇极,
愧我健笔非苏门。
【注】哽:音shd,声音撕哑。此处作声撕力竭地喊叫。诗见清代黄宗羲着《南雷诗历》。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中国着名史学家兼散文学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共为清初三大师。着有《南雷文定》、《易学象数论》、《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律吕新义》等传于世。其弟黄宗炎,工诗词缪篆,又善制砚。作者在这首诗中以浅显易解的通俗语词,对洮砚作了中肯而公正的评价。
十五、《洮河石砚歌》:
君不见
本朝舆图轶秦汉,
洗河今为图西岸。
肃慎苦矢值来庭,
丁零牛羊可并案。
洮河之研玉比坚,
逾晃绝塞来幽燕。
广厦细族曾贮此,
抱罕西倾在眼前。
白山小奴游魂久,
传烽渐近登津口。
高丽茧纸但职贡,
鼍肌岛石烦戍守。
老夫捧砚自踌躇,
拂拭还君三叹余。
岂知飞檄磨崖手,
牍背相随狱吏书。
【注】这首《洮河石砚歌》是钱谦益为刘君作兼呈宋中丞祖舜的。作者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自号蒙叟,又称东涧老人。江苏常熟人,清代着名诗人。着有《初学集》、《有学集》、《吾灵集》、《杜诗注》传于世。且酷爱收藏,精于鉴赏,以“保砚斋”名其居,收藏颇丰。
肃慎,古民族名,亦作息慎,稷慎。商周时居不咸山(即今长白山)北,东滨大海,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从事狩猎。周武王、成王时曾以‘‘苦矢石弩”来贡,臣服于周。秦汉以后的挹楼、勿吉、铢揭、女真等族都和它有渊源关系。苦,音hi,木名,形似荆条而色红,坚硬不屈。古代肃慎民族用它来做箭杆,曾进贡朝廷。
丁零,古族名,亦作丁灵,丁令。汉代丁零主要分布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以放牧为主。汉初为匈奴所破。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丁零配合汉军,协同乌孙、乌桓、鲜卑等族击败匈奴,并迫其西迁。东汉时,丁零部分南迁。至南北朝,有部分丁零人南迁到河北、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定居,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袍罕,指今临夏县,历代曾设袍罕郡。袍,音。鼍矾岛石:水边斑驳的岩石,这里隐指喻洮砚石料产地处于荒凉边塞。广厦细旃:广厦,大房子,语出《列子力命》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红旃,精细小巧的檀木盒子,又隐指游牧民族的小毡房。语出《汉书·王吉传》广厦之下,细旃之上”。
茧纸,用蚕茧做成的纸,据说从东晋时为始,一直是高丽国的贡品。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兰亭序》。以此为例引出洮砚在当时亦为职贡珍品,就像“苦矢”、“茧纸”等物品一样同属稀世之珍。
十六、《四库全书·甘肃通志》卷二十“物产”于巩昌府目下载:
洮石砚,出洮州卫,通志宋苏轼为之铭。
【注】《甘肃通志》清雍正年间修成,于乾隆元年付梓。全书共五十卷,由许容监修,李迪等编纂。是甘肃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志书。
十七、《洮州卫志》“土产方物”卷中载有“砚石”,单指洮河绿石砚,为洮州名产之一。
【注】《洮州卫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六年由吴垚纂修。有手抄本传世。称“康熙版”。
十八、《洮州卫志》物产卷中载:
洮石砚、通志宋苏轼为之铭。
【注】《洮州卫志》一卷,清乾隆十六年佚名纂。文中内容与《甘肃通志》有关洮州部分的记载完全相同。疑为从《甘肃通志》中选抄或是志稿分篇。有手抄本传世。俗称“乾隆版”。
十九、《洮州厅志》卷二物产于洮砚石目下载:
洮砚石,出喇嘛崖。在厅治东北,距城(即指洮州城,今临潭县新城)九十里。其道由城至石口渡洮河,经岷地哇儿沟下石门峡,交昝、杨土司界,过丁哈族、卡古族、纳儿族,路径迂折陡险。其崖西临洮水,磴道盘空,崖半横凿一径缘崖而过。其石即于径侧凿坑取之。向犹浅,今则渐深,用力倍难。闻崖底石甚美,理亦近是,然洮水到此绝流。驶浪激崖而转,不可至也。又山既险峻,神亦灵异,夏秋间或凿取之,辄降冰雹,灾及数十百里焉!
【注】《洮州厅志》十八卷,首一卷。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由州守张彦笃主修,因其编纂者是本邑名士色永昌,对地方、风情、物产均很熟悉。所以,这部《洮州厅志》也是临潭、卓尼地区历史上唯一的叙述较详细的地方志书。
二十、《甘肃新通志》物产篇中载:
洮石砚出洮州。
【注】《甘肃新通志》全书一百卷,首五卷,清光绪三十四年由昇充、长庚修。安维峻编纂。
二十一、洮州名士寇凤林《佛手砚铭》曰顽石点头,如来顿首,三千毛锥,脱颖出胜。作狮子,七日吼。如是我佛合掌说偈曰亿万斯年,不朽不朽!”
【寇凤林】字翰五,洮洲新城北街人,1885年生,1923年卒,享年仅38岁。是清末民初临潭有名的教育事业发起人之一。其父寇爰相,亦为洮州名士。
(第三节)民国时期
一、《甘肃通志稿》载:
洮河绿石出洮州,在洮河下游临潭县境内,此地由卓尼土司杨氏辖领。
【注】《甘肃通志稿》共一百三十卷,首一卷,是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五年由甘肃总督刘郁芬监修,杨思、张维纂修的。因本书卷目繁多,又未及时出版,稿本分散不全。
二、民国十五年,开封人韩军一曾在北京武英殿古物陈列馆目睹明代叶文庄读书时所用的洮砚。附有说明云:
此砚供叶文庄研用最久,清芬逸韵,久无所换。
【注】“清芬逸韵”喻雅致之极,使之“研用最久”。证明洮砚使用得心应手。“久无所换”,不但说明洮砚能耐久磨,而且说明砚主对其珍品惜爱倍至。
三、《西北论衡》第九卷第六期,民国三十年六月十五日版登载有题为《甘肃的一角》的文章,系作者陈宝全于民国二十九年走番地之日记整理。全文共分七部分。在第二部分“经济”篇的(第四节)中有“绿波带水之洮砚”。文章云:
临浑城北喇嘛崖,属杨复兴土司之拉卜什旗(亦称曰老噢什旗)管辖,产有水成岩之洮砚石,为国内文房鉴赏玩品。石带绿色,质含水份,着墨于内,经久不涸。邑人曾咏为:“鹦哥佳色自洮来,压倒端溪生面开。取出绿波犹带水,女娲留得补天才。”
又云:
“洮砚质如何?黄膘带绿波。终日水还在,隔宿墨犹□。”二诗句虽不佳,但形容洮砚甚合实际,其最佳者,须带黄膘,次为水锈,凿者均系旁门别道,出奇制胜,未知宝□何取?刻工多系农家副业,花草人物,各□一长。作品非常通俗。大半就不规则之石形,趁势磋磨,各尽自然之妙,而文人雅士,仍取实□工精,或方或圆,务采端正也。
【注】喇嘛崖,即砚石料产地,民国时属洮岷路保安司令、卓尼杨土司之辖地。拉卜什旗,又称老噢什旗,地域横跨今卓尼县洮砚、藏巴哇乡辖地。原属杨土司四十八旗之此文因原件纸张、印刷、保存等方面的原因,字迹大多模糊不清。实在难以辨别的,不敢贸然冒充猜测,望读者审意而阅之。
四、民国二十六年,开封韩军一撰写了一篇《甘肃洮砚志》手稿,全文一万二千字,分叙意、洮州、洮水、土司、石窟、途经、采取、石品、纹色、音声、斫工、酬直、式样、砚展十四门。
【注】韩军一,河南开封人,曾于民国十三年任河州镇守使署参事。旋即随军赴太原,在国民军第五军李服膺部任参谋。民国二十三年辞职返甘,不久即以暂编秘书身份随同军长邓宝珊查办双岔寺土官与唐隆郭哇(即头人)争夺双岔大林纠纷案,才得顺便去卓尼与杨土司取得联系。民国二十五年,在杨土司的支持下,亲自往洮砚产地喇嘛崖作实地考察,后又在新城等地采访洮砚名匠,花了一年有余的时间,才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稿。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一、刘雪樵先生《砚拓聚英绘编》有《全国砚石分产地分布图》,载文曰:洮砚,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洮石绿莹如玉,中有条纹,形似变化万端的云霞。下墨快,贮水不耗,虽久停不变质,为全国四大名砚之一。
又铭曰:
色绿而嫩,质润而细,发墨宜笔。
文房之助,唯洮河之名产。
与石交而永固。
【注】临潭县,疆域与卓尼县环接,古代与卓尼统称洮州,而卓尼则由土司杨氏统领。建国后成立临潭县、卓尼县分治其地。1958年12月,卓尼县与临潭县合并,统称临潭县,1962年1月两县又分开,恢复了卓尼县建置,雪樵先生之作时,值两县合并,所以有“产于甘肃临潭县”之说也。
世人知洮砚之妙,至有胜端歙之处。自宋以后名隐而不显者,因地处边陲,得之不易,兼无专书着录之故,非材之不良也,诚为憾事。
【注】文出天水人刘大有所编油印稿《洮石志》,原文中对此资料出处无考。
三、单晓天先生于甲寅年(1974年)九月题《洮河石砚铭》云:
坚,似青铜润如玉,
沈水多需映天绿。
莫谓砚池无风波,
黑云白雨工翻覆。
日出烟收天宇晴,
磨砚声和东方曲。
【注】单晓天,原名孝天,1921年生于浙江绍兴,幼时随其父定居上海,从小投师书法、篆刻大师邓散木。是我国现代着名的书法家、篆刻家。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书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中日书法篆刻联展。1983年曾随同中国书法代表团去日本访问。对砚台和其石料颇有研究,尤其对洮砚更为偏爱。惜当年题词之墨迹无存,不能同时辑于本书,实为憾事。
四、赵朴初先生于1965年7月给应中逸同志“以新制洮砚一方见惠”赋以答谢。赋云:
风骑分得洮洲绿,
坚似青铜润如玉。
故人万里意殷勤,
胜我荒斋九年蓄。
西北东南辟砚田,
精工方欲夺前贤。
看教墨海翻澜处,
喷薄风雷震大千。
【注】赵朴初,现代中国着名诗人及书法家。他曾在1984年为卓尼禅定寺题写了山门的寺名匾额。
五、七十年代,日本小野钟山编写《宋洮河绿石兰亭砚》,专门介绍洮砚。文中对洮砚评价极高。
六、日本《书苑》刊物第二卷第九号封面,印有:
宋洮河绿石大砚。
【注】资料均来自郝进贤《洮河绿石砚》文中,洮砚实物的照片在日本昭和14年的《书苑》刊物上曾连载七次作为封面。
七、在1981年的《甘肃工艺美术》杂志创刊号里,首篇登载着省工艺美术厂洮砚雕刻艺术家郝进贤先生的文章,题为《洮河绿石砚》。现将全文转录如下:
从金朝着名诗人元好问(遗山)的“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洗”这两句诗来看,不但引起人们对洮砚优特点的注视,进而还会产生探索究竟的兴趣。
所谓“六百万”这点奥秘,涉及到一段历史故事。其原委是,宋神宗曾派大将王韶开发洮河流域。在王韶的僚属中,当然不乏舞文弄墨的“才士”和精鉴博古的“雅人”。再以王韶为了对上争宠取悦的需要,必然穷摄异珍名产为当朝献贡;洮河绿石砚就在这时出世,而为大内御用文房之宝了。后来因为贬王安石的“新政”也牵连到王韶被点了名,指出他是耗费国家大量资金没有作出所称道的功绩、遗山因为看到黄山谷的洮石砚铭广王将军为国开临洮,有习岁馈,所会者六百万于其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故而作赋,借洮河绿石砚这个题目发挥议论的。
通过这点简介就可知晓,池砚虽在宋初就闻名于世,但仅仅显赫于当时的宫廷或权贵的书房中。至于广大的书画家和爱好名砚的人们,只能慕其名而不能得其物。就连北宋熙宁时着名鉴古家赵希鹤着的《洞天清禄集》古砚辩也说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今有绿石名为洮者,多是澧石之表,或长沙山谷石,澧石润而光,不受墨,堪作砥砺耳。”从他所考证的这段记栽里,不难看出洮砚是“三大名砚”之一。因其品贵物鲜,早在宋代就有务假冒真之事。加之产地边远,交通梗阻的种种原因,洗砚能够流入内地数量极少。所以,至今提起“三大名砚”一般是熟知端、歙二砚,对洮砚就比较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