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西部艺术论
15766500000006

第6章 中国西部艺术的多维价值(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柳编”,四川省德格县、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藏文书法”(德格藏文书法、果洛德昂洒智),四川省夹江县的“木版年画”,四川省汶川县“羌族刺绣”,四川省广元市、陕西省宝鸡市、陕西省澄城县的“民间绣活”,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刺绣”,青海省湟中县“湟中堆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维吾尔族剌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蒙古族剌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柯尔克孜族刺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申报的“哈萨克毡绣和布绣”,四川省广元市、四川省安岳县、石刻、白花石刻、安岳石刻,青海省泽库县“泽库和日寺石刻”,四川省成都市“糖塑”,云南省大理市、陕西省“民居彩绘”白族民居彩绘、陕北匠艺丹青、炕围画。

传统手工技艺

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喀什市、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澄城县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青海省湟中县“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白族扎染技艺”,贵州省雷山县“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云南省陇川县“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西藏自治区“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甘肃省兰州市“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等等。第二批项目中,传统技艺西部有43项:贵州省平塘县的“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云南省建水县“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稻城县、青海省囊谦县“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四川省荥经县的“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贵州省麻江县、州省雷山县“苗族织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织铺技艺”,贵州省安顺市“蜡染技艺”,贵州省惠水县、贵州省麻江县“枫香染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维吾尔族棉纺织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地毯织造技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四川省昭觉县、四川省色达县、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藏族、东乡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四川省白玉县、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西藏自治区拉孜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族锻铜技艺、藏刀锻制技艺),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申报的“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云南省曲靖市“斑铜制作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重庆市“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四川省喜德县“彝族漆器技艺”,贵州省大方县“大方漆器髹饰技艺”,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雕漆髹饰技艺”,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绵竹市、四川省藤县、四川省射洪县“蒸馏酒酿制技艺”(五粮液酒酿造技艺、水井坊酒酿造技艺、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古藤郎酒传统酿造技艺、沱牌曲酒传统酿造技艺),云南省宁洱县、云南省勐海县“普洱茶制作技艺”,四川省雅安市“黑茶制作技艺”,西藏自治区芒康县“井盐制作技艺”,重庆市、四川省三合县“豆豉酿制技艺”(永川豆豉酿制技艺、潼川豆豉酿制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烤全羊技艺”,陕西省西安市“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楮皮纸制作技艺”,甘肃省卓尼县、甘肃省岷县“洮砚制作技艺”,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伞制作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碱蒿子烧制土碱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西藏自治区尼木县、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藏香制作技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贝叶经制作工艺”,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包营造技艺”,甘肃省庆阳市“窑洞营造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民居篱笆楼建造技艺”,四川省丹巴县“藏族碉楼营造技艺”等。

民俗类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共计70项、其中西部就占37项、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泼水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西迁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火把节”,云南省陇川县“景颇族目瑙纵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瓦尔俄足节”,贵州省雷山县“苗族鼓藏节”,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端节”,贵州省“布依族查白歌节”,贵州省合江县“苗族姊妹节”,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族卡雀哇节”,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怒族仙女节”,贵州省榕江县“侗族萨玛节”,贵州省石阡县“仡佬毛龙节”,云南省泸水县“傈僳族刀杆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纳顿节”,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放水节,西藏自治区“雪顿节”,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典”,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祭典”,甘肃省天水市“太昊伏羲祭典”,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祭敖包”,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绕三灵”,青海省同仁县“热贡六月会”,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那达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花灯”,陕西省宝鸡市“民间社火”,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婚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婚礼”,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婚礼”,云南省保山市“苗族服饰”昌宁苗族服饰,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服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贺州市“瑶族服饰”等。

在这些项目中,所占比例大的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美术。而其特点是多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地域特色等因素相关,并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其原始性、地域性、独创性,以及唯一性的特色突出。由此可见,中国西部艺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不可代替的文化精神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显示出特殊价值和意义,对此重新认识既是对自己资源及其价值的发现,也是对全球化的挑战的应对。因此,认真地系统地清理、分析和研究,进而保护、抢救和发展西部艺术,并正确理解和处理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当务之急。西部艺术的合理开发和对其精神的发扬,可以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融入当代生活和凝聚民族情感,在进行文化整合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此外,西部独特艺术有重要的潜在学术研究价值,对之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将会对与之相关的各种理论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望从中抽象概括出新的学术成果。既可以揭示中国西部艺术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促进学术的原创性。可以经过研究和评估,揭示其多维而独特的学术价值意义,如文化人类学价值、美学价值、艺术形态学价值、发生学价值、艺术理论价值等。对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进行深度阐述,研究、发掘、弘扬其精神特质。

西部艺术的文艺人类学价值

从人类学角度研究西部艺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艺人类学是在文艺学与人类学交叉基础之上建立的新型边缘学科。这里的“文艺”指“文学”与“艺术”,包括了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含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影视人类学,以及美学人类学等。

文艺人类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不确定。综合学术界的大体看法,我认为它的基本特点和任务是:

第一,从文艺与人类生活必然联系的逻辑出发,从整合人类文艺经验与培养世界性公民着眼,借鉴文化人类学等新型学科的方法和成果,在实证与理论相结合中探讨文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着重研究艺术的发生机制和原始形态,实现艺术本质的人类学还原。

第二,揭示人类文艺存在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研究和重估文艺的人类普遍价值及其基本实现方式,以人类的眼光审视文艺现象。在理解艺术的生成、发展和现实存在时,强调其与文化的相关性和联系性,通过探讨艺术的来龙去脉,洞察不同社会的文化模式及其情感表达方式。

第三,研究不同民族和文化类型下文艺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探讨人类艺术的多样性和互融性。这是笔者所强调的观点之一。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文艺人类学将从艺术与人类的本原联系的角度介入当代文艺活动,解决文艺发展中宏观的现实理论问题。文艺人类学并不只是面对远古,它也关注现实,以人类的视野和人类学方法研究当下的相关文艺和文化现象,比如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传统文艺的命运问题,科技化时代人与艺术的关系问题等等。

中国西部独特艺术之于文艺人类学的研究价值,我认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