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西部艺术论
15766500000005

第5章 中国西部艺术的多维价值(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部艺术

中国西部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本土文化的结晶、又是与西部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结合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文化现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一、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其范围包括: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技能;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西部艺术,是本土文化中国非物质文的结晶,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化遗产网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象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办发200518号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文件。

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将会对与之相关的各种理论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望从中抽象概括出新的学术成果。

笔者粗略统计,在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属于西部艺术范围。

民间文学

如贵州省合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布洛陀”,云南省梁河县“遮帕麻和遮咪麻”,云南省思茅市“牡帕密帕”,贵州省施秉县“刻道”,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河西宝卷”,重庆市九龙坡区的“走马镇民间故事”,新疆的“玛纳斯”、

“江格尔”,流传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格萨尔”,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的“阿诗玛”,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拉仁布与吉门索”等等。第二批推荐新入选项目中,属于西部民间文学的有23项,它们是:陕西省西安市等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巴拉根仓的故事”,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嘎达梅林”,内蒙古师范大学申报的“科尔沁潮尔史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仰阿莎”,贵州省盘县的“布依族盘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梅葛”,云南省双柏县的“查姆”,云南省德宏仪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达古达愣格莱标”,云南省元阳县的“哈尼哈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米拉尕黑”,青海省治多县的“康巴拉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汗青格勒”,新疆大学申报的“维吾尔族达斯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福海县申报的“哈萨克族达斯坦”,贵州省榕江县、从江县的“珠郎娘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司岗里”,四川省美姑县的“彝族克智论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贾理”,青海省文化馆申报的“藏族婚宴十八说”,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的“壮族嘹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申报的“柯尔克孜约隆”等。

民间音乐

如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大歌”,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的“侗族琵琶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海菜腔”,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的“那坡壮族民歌”,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蒙古族四胡音乐”,甘肃省庆阳市的“唢呐艺术”,四川省茂县的“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石柱土家啰儿调”,四川省巴中市的“巴山背二歌”,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的“傈僳族民歌”,陕西省紫阳县的“紫阳民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民歌”,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的“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的“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的“回族花儿会”,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拉伊”,重庆市的“川江号子”,重庆市黔江区的“南溪号子”,重庆市巴南区的“木洞山歌”,四川省青川县的“川北薅草锣鼓”,陕西省的“西安鼓乐”,陕西省蓝田县的“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民间器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地区、麦盖提县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

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传统音乐中,西部就有36项:陕西省榆林市、陕西省延安市的“陕北民歌”,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秀山民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酉阳民歌”,四川省九寨沟县的“南坪曲子”,陕西省镇巴县的“镇巴民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的“爬山调”,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的“漫瀚调”,云南省姚安县的“姚安坝子腔”,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短调”(科尔沁叙事民歌、鄂温克叙事民歌、郑尔多斯短调民歌、阜新东冡短调民歌),内冡古自治区郑伦春自治旗的“郑伦春族赞达仁”,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扎恩达勒”,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的“鄂尔多斯古如歌”,四川省九龙县的“玛达咪山歌”,贵州省惠水县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炉霍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川西藏族山歌”,贵州省雷山县的“苗族飞歌”,云南省武定县的“酒歌”(武定彝族酒歌),云南省勐海县的“弹唱”(布朗族弹唱),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玉树民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的“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回族宴席曲”,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四川省松潘县、四川省雅安市、贵州省合江县、贵州省剑河县的“多声部民歌”(潮尔道一蒙古族合声演唱、瑶族蝴蝶歌、壮族三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苗族多声部民歌),陕西省韩城市的“锣鼓艺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鼓吹乐”,四川省绵阳市、云南省通海县的“洞经音乐”(文昌洞经古乐、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省丹寨县的“芦笙音乐”(侗族芦笙、苗族芒筒芦笙),贵州省贞丰县、贵州省兴义市、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布依族勒尤”,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扎木聂弹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的“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奎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冒顿潮尔”,四川省布拖县“口弦”,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甘肃省夏河县、青海省兴海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申报的“佛教音乐”,四川省成都市、陕西省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甘肃省清水县申报的“道教音乐”等。

民间舞蹈

如陕西省绥德县“陕北秧歌”,甘肃省永登县“苦水高高跷”,陕西省安塞县“安塞腰鼓”,陕西省洛川县“洛川蹩鼓”,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太平鼓”,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巴塘县“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锅庄舞),西藏自治区“热巴舞”(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苗族芦笙舞”(铺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贵州省合江县、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铜鼓舞(文山壮族、鼻族铜鼓),云南省瑞丽市傣族孔雀舞,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蒙古族安代舞”,四川省黑水县卡斯达温舞,四川省九寨沟县诌舞,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阿尺木刮”,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彝族葫芦笙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烟盒舞”,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大鼓舞”,西藏自治区山南昌果卓舞,青海省同仁县“土族於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鹰舞”等。第二批新入选项目中西部传统舞蹈则有39项之多:陕西省横山县、陕西省宜川县、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武山县的“鼓舞”(横山老腰鼓、宜川胸鼓、凉州攻鼓子、武山旋鼓舞),四川省平昌县的“翻山铰子”,陕西省靖边县的“靖边跑驴”,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瑶族长鼓舞”,云南省潞西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象脚鼓舞”,四川省汶川县的“羊皮鼓舞”,贵州省平塘县的“毛南族打猴鼓舞”,贵州省荔波县的“瑶族猴鼓舞”,四川省得荣县的“得荣学羌”,四川省盐源县“甲搓”,四川省理县“博巴森根”,贵州省赫章县“彝族铃铛舞”,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打歌”,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彝族跳菜”,云南省双柏县“彝族老虎笙”,云南省牟定县“彝族左脚舞”,云南省红河县“乐作舞”,云南省弥勒县“阿细跳月”,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纳西族热美蹉”,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布朗族蜂桶鼓舞”,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普米族搓蹉”,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芦笙舞”,西藏自治区札达县“古格宣舞”,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普堆巴宣舞”,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囊玛”,西藏自治区拉孜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的“堆谐”(拉孜堆谐、拉萨纳如谐钦、南木林土布加谐钦),西藏自治区比如县的“阿谐”,(达布阿谐),西藏自治区的“嘎尔”,西藏自治区芒康县“芒康三弦舞”,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定日洛谐”,西藏自治区萨嘎县“旦嘎甲谐”,西藏自治区曲水县“廓孜”,甘肃省舟曲县“多地舞”,甘肃省卓尼县“巴郎鼓舞”,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藏族螭鼓舞”,青海省贵德县“则柔”(尚尤则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蒙古族萨吾尔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贝伦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赛乃姆”。

传统戏剧

如陕西省秦腔,陕西省汉中市“汉调桄桄”,陕西省安康市“汉调二簧”,陕西省商洛市“商洛花鼓”,甘肃省敦煌市“敦煌曲子戏”、华亭县“华亭曲子戏”,甘肃省“道情戏”(陇剧),重庆市梁平县、四川省南充市“灯戏”(梁山灯戏、川北灯戏),贵州省思南县、云南省玉溪市“花灯戏”(思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西藏自治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藏戏”(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日喀则南木林湘巴、日喀则仁布江嘎尔、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藏自治区“山南门巴戏”,贵州省黎平县“侗戏”,贵州省册亨县“布依戏”,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彝族撮泰吉”,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剧”,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皮影戏”、华阴市“华阴老腔”、富平县“阿宫腔”、乾县“弦板腔”,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四川省、陕西省、贵州省石阡县的“木偶戏”等。第二批非物质遗产项目传统戏剧西部有9项:陕西省华阴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申报的“眉户”(华阴迷胡、迷糊戏)贵州省黔剧团“黔剧”,云南省滇剧院,玉溪市、昆明市申报的“滇剧”,陕西省合阳县的合阳跳戏”,甘肃省陇南市的武都高山戏”,云南省腾冲县的“佤族清戏”,云南省大姚县“彝剧”,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剧”,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邕剧”等。

曲艺

如甘肃省武威市、临夏市“贤孝”(凉州贤孝、河州贤孝),甘肃省兰州市“兰州鼓子”,陕西省榆林市“榆林小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曲子”,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章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贵州省兴义市“布依族八音坐唱”等。第二批非物质遗产项目曲艺中属于西部的16项:甘肃省秦安县的“秦安小曲”,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的“四川竹琴”,四川省的“四川扬琴”,陕西省延安市、清涧县的“陕北道情”(清涧道情),四川省成都市的“四川清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文场”,重庆市的“车灯”,陕西省户县“户县曲子”,陕西省韩城市的“韩城秧歌”,四川省成都市的“金钱板”,青海省西宁市的“西宁贤孝”,“青海平弦”、“青海越弦”,“青海下弦”,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好来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铁尔麦”等。

民间美术

如重庆市梁平县“梁平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绵竹木版年画”,陕西省凤翔县“凤翔木版年画”,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东巴画”,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族唐卡”(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画派),陕西“安塞剪纸”,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苗绣”(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盘绣”,甘肃省庆阳市“庆阳香包绣制”,甘肃省酒泉市“夜光杯雕”,甘肃省临夏县“临夏砖雕”,陕西省凤翔县“凤翔泥塑”,青海省湟中县的“塔尔寺酥油花”,青海省同仁县“热贡艺术”,青海省湟源县“湟源排灯”。第二批非物质遗产传统美术中西部有15项:陕西省黄陵县、四川省沐川县的“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