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彩陶艺术论
15766600000010

第10章 神与物游:彩陶器形之律(2)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陶背壶、鬻、杯、大镂空豆等。器形均匀规整,纹饰较少。其中背水壶是最具特色的造型。出土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的彩陶背壶就是其中的精品。这种壶又称彩陶背水壶,形状多长颈,圆肩,平底,深腹,腹壁一侧拍平,装环形鼻一对,另一侧装饰一小竖鼻。早期背水壶,“形制是腹深大于腹径,底部较大,背部稍偏;发展到中期时,腹深与腹颈相等,底部更大,背部明显扁平。在此两期中,背水壶为实用器或者酷似实用器的冥器,它们之间的形制变化有明显的连续性。但自大汶口文化晚期起,背水壶形制不再向矮而圆的方向发展,而是颈部变粗变长,通体趋于瘦小,以致于完全失去了实用价值,成为专门随葬的冥器。”M汶口文化出现了动物形陶器,除过着名的夹砂陶兽形壶外,还有猪形鬵和螺蛳形陶壶。猪形鬵体态丰满肥胖,尾部有直立的鬵口,一环耳把鬻口与猪背相连,既实用又美观。螺蛳形陶壶,壶嘴是螺蛳伸长的脖子,壶背塑成一圈圈螺旋纹,造型像一只正在缓慢爬动的螺蛳。

四、大溪文化彩陶的器形

大溪文化中的陶器器物,以圜底和圈足器为发达,无袋足器,耳、鼻、流之类附件不甚流行。主要器形有斜沿釜,罐形鼎,筒釜圜底罐,扁釜圈足罐,小口高领罐,细颈壶,内卷沿圜底大盆,敛口平底钵、圈足盘、三足盘,高粗圈足豆,敛口或子母口簋,圈足碗,筒形瓶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有筒形彩陶瓶、曲腹杯、圆锥足罐形鼎等。如出土于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的“彩陶筒形瓶”就是代表性器物。该器物呈筒形,两头卷沿像竹节。“出土时发现,这种筒瓶是作为房屋奠基用的;当作为墓葬中的殉葬品时,筒形瓶往往又置于死者的两腿骨中间,似乎又有特别的意义。”1最有大溪文化特色的还有蛋壳圈足碗和单耳杯。

五、晚期彩陶的典型器形

(一)齐家文化彩陶的器形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在甘肃、青海地区发展起来的文化。

(二)辛店文化彩陶的典型造型

辛店文化是甘肃、青海地区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文化,年代约相当于中原同期的商周时代。辛店文化中的彩陶有两种有所区别的造型。一类器形浑厚,多圜底和凹式圜底,平底器少见。另一类器形显得较轻巧,以平底器为多,圜底或凹式底少见。辛店文化彩陶的典型器形是大口双耳罐和高颈双耳罐。辛店文化较之齐家文化中彩陶造型的样式要多。罐壶等器形主体的变化和双耳位置的变化更为灵活多样。辛店文化不同出土地器形也有变化。

系统,年代约为前1890-前1620年。器形多属壶罐类。壶有小口鼓腹和高领折肩篮纹壶,罐有双耳罐和双大耳罐,以双大耳罐和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最富代表性。双耳的大小和弧度的变化与腹部和颈部的变化相照应,具有很强的形式感的追求。青海地区齐家文化陶器比甘肃地区的显得肥胖高大,据分析很可能是受马厂类型的影响更大之故。

(第二节)彩陶器形的流变轨迹

彩陶造型,一是要受器物本身的材料、工具和工艺水平乃至整个社会物质文明进程等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一是受社会文化包括心理需求等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首先,彩陶器的发展,特别是器物质地、造型、乃至色彩的发展变化,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相对应。它的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遵循“有限变形原则”而变化。马林诺夫斯基说:

造一只船,目的在解决一个如何渡水的问题,因此,它是受着“有限变异原则”的支配。最重要的,这船的船身一定要能浮的。形式上的有些要素是不变的,它们是规定于它的有用的活动的性质;有些要素是可以变异的,这变异或是起于同一问题可有种种不同的办法,或是起于任何解决所附带的不十分紧要的细节。

彩陶的发展也脱离不了这种“有限”性。这种有限,一方面是使用目的决定的“限度”,它首先围绕着实用的变化而有限变形,亦即变形不能超出最基本的具体实用目的性;另一方面,它要受器物生产的诸种条件的限制,这包括:物质生活的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对于原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的可能,以及文化的发展和人的意识、审美观念的发展等等。正是在受这种有限变形原则制约下的陶器的发展进程中,它成为文明进步的特殊的见证。

陶器工艺水平的高低,往往综合地反映着科学技术的水平。因为一个时代的器物造型要采用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采用最新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水平,这样才能突破原有的水平,创造出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相适应的产品。生活方式的变化,新的物质材料的出现,会导致新的器物造型的产生;而旧的物质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原有的器物造型的衰退。彩陶的流变,从一个非常重要和特殊的方面,具体地、艺术地体现着原始人类社会的面影。

造型的变化轨迹,既体现于器物形制自身的变化中,又体现于人的造型观念的变化中,前者是一种显形的存在,后者则是一种隐形的存在。

最早的器物造型,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对石器、骨器加工的数十万年前。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器物造型,特别是用不同的物质,经由一定的艺而按照人的愿望创造出一种新的物质器形,应该说是从陶器的出现开始。所以,有人说原始的陶器是我国古代器物造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原始先民的陶器造型,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外部事物的感受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这种过程使得他们有了关于型的观念和对于造型的需要。最早的生活陶器距今已八九千年。原始陶器从产生到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创造了几十种主要的器形。这些器形的造型原则,首先是为了实用,这在其初期尤其突出。比如要便于制作,便于使用,容量要大,搬运方便,用起来要舒服等。正是这一实际存在的以人的实用需要为标准的原则,内在地决定了原始时期器形的生成发展的特点。比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器形,作为我国较早的陶器,其造型均为球形及其变体。这种造型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但是重要的首先是它的容量大,便于盛装更多的东西。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中典型器形是圜底盆和鉢。

随着人的生活的不断丰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的需要更为复杂,陶器造型便相应的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从单一到多样、从单纯到复杂、从主要为了实用到体现审美意味的变化。就单个器物来说,在原来球形的基础上,有了口、流、肩、腹、鋈、足、坐、盖等等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更加实用方便,另一方面则具有观赏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些陶器的主要目的已经可能不是为了物质的实用,而是有其他用途,如用于原始宗教活动等精神方面从以上的勾勒中,我们可以看到彩陶造型的流变与整个社会历史步伐、文化状况基本对应的关系,它一方面反映着彩陶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在整体上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则显现出人在对彩陶的不断需求和不断满足这种需求过程中造型观念的变化。

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揭开了下艺美术创作的第一页。虽然原始先民不会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但含有设计的初步意识。

而彩陶的日渐发展,逐渐体现出彩陶设计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彩陶设计的适用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彩陶装饰的从属性与独立性的关系。

从上一节彩陶器形概观后可以有一些大致的印象:

一是陶器种类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逐渐增多,器具的应用范围在扩大,器具走向专门是与此相关,彩陶可能有了超出实用功能的目的,

器形类别扩大的原因又在于彩陶已不单纯是作为日常用具,午多设主要从形式角度着眼。三是器形造型日渐复杂,变体越来越多。四是制陶丁.艺越来越精细,出现了由器向艺变化的趋势,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目的逐渐明显。但是上述现象还不能说明器形造型变化的真正的规律,每一文化系统彩陶类型中器形的概观并不能自然产生出一种深刻的比较;虽然每一类型都有对另外类型或同一文化区系或前一类型的淘汰、发展、变体,但很难从中找出一般规律,即适应各种器形的流变规律。因此堆塑壁虎图陶缸(葬器)仰韶文化距今我认为,必须借助于分类力法,把5年~7年(河南汝州市洪山癌村主要器形按一定的原则分成类型,土,条州博院藏先找出各类的规律,然后归纳出整体的规律。

据此,我以为,按照彩陶主要器形外观轮廓,大致应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基本呈半圆形的鉢、盆、碗类;

三是沿高低向度、在颈肩部变化的瓶、杯、筒类;

四是有足的鬲、鼎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