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彩陶造型概观
彩陶的器形多种多样——有侧重满足物质需要的造型,有侧重满足精神需要的造型,更多的是兼而有之的造型。彩陶的造型较之一般陶器的造型,更注意其艺术的蕴含和适应纹饰的需要。从器用到艺术的变化因素伴随着美意识的出现和发展,蕴蓄着丰富的文化意味。
一、仰韶文化彩陶的器形
(-)半坡类型
半坡类型彩陶是仰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典型的类型之一。较仰韶文化中另一重要彩陶类型庙底沟类型早一千多年。而半坡彩陶的渊源又可上溯到老官台文化中的彩陶。
老官台文化大致是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5000年间的遗存。这一时期,距离陶器的最早制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的陶器),而老官台是已知最早在陶器上先绘彩后烧制的陶器。所以这个时期的陶器造型较以前有所进步。老官台文化的造型是大口深腹罐,假圈足碗,圜底钵和三足钵等。器形种类较为复杂,有杯、碗、钵、盘、盂、罐、壶、鼎、豆、勺、器盖、支座等。
058中国彩陶艺术论
在这一时期老官台文化中彩陶还不多,真正代表仰韶文化中彩陶典型造型的首先还是半坡类型。
半坡类型的陶器是手制。主要用泥条盘筑法。典型器形有圜底钵和盆,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尖底瓶和葫芦型折唇盆。有研究者依据半坡遗存中陶器群的情况,把半坡陶器分为早中晚三期,每一期器物的类别上都有些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旧因素的淘汰与新因素的发生,原有因素的改造和更新,但半坡类型不同时间的不同陶器群有显着的统一性,在造别,鉢、碗、盆、尖底瓶、纤和瓷都是数量最多的在半坡类型器物的造型中,引起考古界很大兴趣、从艺术角度值得重视的,一是作为个体的小口尖底瓶,一是整体上的“球形”的变体。
小口尖底瓶不但是半坡类型的重要遗存,也是仰韶文化特有的标志,它伴随着仰韶文化的出现和消失。在仰韶文化之前,世界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没有这样的瓶子。
吊期的尖底瓶,其括部为葫芦形,短颈,腹两侧有耳,肩部及中部以上全饰向左倾的细绳纹,平均高度在30厘米-40厘米之间;中期时,口部变成双唇,弇口晚期阶段,口部呈喇叭形,腰部内收呈弧形,底部呈钝角。”〖这种变化成为仰韶文化分期分段的重要依据。
关于这种尖底瓶的出现,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它是一种汲水丁具,是制造者掌握了一定力学原理后制造出的产品。它不但设计美观大方,而且实用性强。
“这是因为小口尖底瓶有许多优点:尖底瓶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如果中间和口部拴上绳子,提起来口部会自行朝上,由于口小,搬运时又不致溢出水来由此可见,首先是用水增加的需要使仰韶居民制造了各种水器。
而小口尖底瓶结构的优越性又使它成为竞争的最后的胜利者,使它成为仰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种“汲水工具”说被考古界认可,其道理也是说得通的。
尖底瓶的造型是为了汲水的方便,尖底可以放倒使水进入,符合物理原理。但是,《欧洲艺美术史纲》(张少侠编着,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所附阁中所显示的外国尖底瓶,用便于汲水的观点似乎难以解释。欧洲的“绿泥石角状杯”(公元前1500年)、“拳斗者石杯”(公元前1500年)和“水晶杯”(公元前1500年)均是尖底造型。然而,这些尖底瓶没有如半坡尖底瓶的双耳,亦似乎不是用来拴线绳汲水。从这些瓶的造型分析,“拳斗者杯”和“水晶杯”似是单耳作为把手,或是为了挂起来的方便,“绿泥石角状杯”则是一个花瓶造型,只是尖底。从这些器物的纹饰看,装饰性、审美功用远超过实用需要,“拳斗者杯”和“绿泥石角杯”都有复杂的图案或图像。所以,尖底瓶未必就是为了造型奇异,或者仅仅是为了汲水的方便。虽然我们不宜完全以对外国尖底瓶的分析来说明我国尖底瓶造型的功用目的,但作为一个参照仍是有意义的。苏秉琪先生认为,尖底瓶可能是祭祀的礼器,这一观点是值得重视的。他对尖底瓶出现的原因和功用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表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3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形象。由它组成的会意字如尊、4奠,其中所装的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而是礼仪、祭祀用酒。尖底瓶应是一种祭器或礼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②以笔者浅见,这新的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与祭器礼器相关的尖底瓶,当是原先汲水工具的发展和用途的扩大,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用途。这种情况也不仅仅体现在尖底瓶上。其他器形的变化也应当是与它的功能的扩大或变化相联系的。但无论如何,尖底瓶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代表作之一(现今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前就以少女用尖底瓶汲水的雕塑形象为标志)。
半坡类型彩陶造型方面另一特点,是它在总体上呈现出圆形及其变体。半坡彩陶中典型器形是圜底盆和钵,如最为着名的“人面鱼纹”盆。有人指出,这种器形“似乎是从完整的球体形上截取的一部分,如果从中截取一半则为盆,截取大半则为钵和盘,在这些形体上全无供放平稳的底部和供拿用的把或折唇。这一方面反映出原始人对这种日用器的造型设计还处在极幼稚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原始人一开始就选择球形作为陶器的基本形体,这种形体对于以泥土为材料的陶器来说无疑有很多优点,如容易成型、不易损坏、容量较大等”。另外,以圆形为基本形体,还可能有更为深刻的原始先民的心理原因。这种圆所产生的圆满感和稳定感等因素最易为人类所接受,这一点具有世界性,“古希腊哲学派别毕达哥拉斯派就曾指出:4圆和球型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美的形体。”
(二)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器形
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器形,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复。造型以平底器为主,其次为尖底器,与半坡类型相比,圜底器显着减少,三足器略有增加,并出现了圈足器,有些器物有鸡冠型耳或竖耳。典型器形有曲腹小平底碗,
有折唇和敛口两种小鼓底腹钵,
卷唇曲腹盆和双唇小口尖底瓶等。小鼓底腹钵是在半坡折唇盆基础上将底部拉出而成,造型体从单纯变得复杂。
庙底沟器形中变化最多、最常见、较富于规律性的器物是碗和盆。
碗大致有两型,一型为曲腹或折腹,一型为圆腹。
口,腹壁由缓曲而变为急折,下腹由略收变为内凹。因此,庙底沟器形中的碗以曲腹小平底为特征,与半坡类型的圆底形成较明显的区别。这种变化既有实用的功能要求,平底显得稳实,同时又有一种美的因素在里面,在视觉上较前有一种稳定感,也因外形线条的较为复杂曲折显出变化中的形式感,碗的主要部分像一个横向长方形或其稍加变化。底部的收束很有力度,整体外形的变化以曲线变化为特征。这种轮廓线的长短变化和对比使造型也有了一种和谐感。这一点显然比半坡先民显得更为有意为之。
总起来看,从老官台文化到仰韶文化,陶器的造型有了明显变化。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钵(碗)、盆、瓶、罐、瓮(缸)五类,分别代表食器、盛器、水器、炊器和储藏器这样五种基本用途的器。但这些器物除过生活方面的实用外,是否还有其他用途,如宗教、图腾的用处等,都尚待研究。但不管怎么说,变化是存在的。有学者认为,以上五种基本器类的形制发展规律表现为:钵,前期是圆腹或曲腹,后期是腹。盆,前期是微折腹或曲腹,后期是斜腹。瓶,前期是短颈、锐角底,后两期是喇叭口、长颈,直角或钝角底。罐,前期是鼓腹,后期是瘦腹。瓮,前期是鼓腹或微鼓腹,后期是瘦腹或筒腹。1这说明造型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人类是在裴李岗、老官台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的时期开始了对陶器的审美活动。其标志就是器形的变化,具体说是陶器肩腹的变化。其典翅表现,一是该部位一条或隐或现的弧线,二是圆肩接斜腹或斜肩折成鼓腹。
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形
(一)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器形
马家窑文化区系中主要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三种彩陶。这三种类型是一脉相承发展的。在造型和纹饰上有其共同的特征,但也有各自的特色。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但在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中带有仰韶文化影响的痕迹,越是早期越是明显。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最多见的是卷缘盆、彩陶碗等,都同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有相承关系。但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不管是造型还是纹饰都高于以前的彩陶,是有明显的独特性的。它以其精品数量多、制作精美和纹饰的繁复而代表彩陶的高峰。
器形有壶、罐、盆、钵、瓶、勺等。马家窑类型的陶器不见鼎一类的三足器,也不见陶炊和圜底釜,少见双唇头尖底瓶。但尖底瓶占一定比例,多为平口或侈口尖瓶;碗、钵、盆一类器物腹部较浅,腹部曲线呈圆弧形。外形比例均衡,棱角分明,线条流畅,大多为细泥红陶质,质地坚硬,火温很高,底色橙黄或米黄,一般打磨光滑。其中小口瓶、细颈硕腹壶、大口长腹瓮以及泥质加砂彩陶盆、钵与带嘴锅等,造型新颖别致,最具典型性。这种造型明显地带有审美的追求,它为相应的纹饰绘制打下了基础。有研究者认为,马家窑类型彩陶,从造型看,除半坡、庙底沟已有的盆、钵外,出现了瓶、壶、瓮等大型器形,这很可能是人们掌握了将两个半球分别盘筑再合起来捏合、抹平,最后加上颈、底部的先进成型技术。总之,人们对形体的把握已充满信心。马家窑晚期的彩陶已孕育着半山类型彩陶的因素。
(二)半山类型彩陶的造型
半山类型彩陶器形主要有壶、罐、盆、杯、钵等,以壶类最多,其造型特点是直口、长颈、广肩。
流行大型的小口高领、鼓腹双耳壶和侈口短颈鼓腹双耳瓮。部分彩陶的颈部上端有对称的鸡冠状盲耳。
半山类型彩陶造型的基本特点是凝重饱满。
家窑类型晚期彩陶,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同时又有自身特色。
如果说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造型以独具特色的瓶为典范的话,那么,半山型的杰出首先表现在壶和罐的造型上。葫芦形网纹彩陶壶是半山类型早期彩陶的典型器物,如出土于兰州花寨子半山类型遗址的束腰葫芦形网纹彩陶,就很其最突出之处是鼓腹。器物腹部向外作最大弧度的膨圆,外扩而饱满,近于球形,器型一般较大。“主体部分更接近球型形体并具有折肩,鼓腹、敛底等特征,通常显得矮胖、敦厚,一般在球形体基础上加长颈的为壶,加短颈的为罐、瓮等。”这种基本造型本身精湛之处还在于它与独特的纹饰效果的有机结合。旋纹是半山彩陶中期主要的纹样,几乎占到整个这类彩陶的一半。在彩陶壶、罐下腹两面,以左右对称的圆圈为旋心,各旋心间由曲线连成二方连续旋纹,顺着旋纹的上和下方并置着多组旋线,极富动感。这种纹饰,不仅平视时很有美感,而且可以俯视,获得特殊的视觉享受。“在俯视时能看到口部为中心而展开的圆形填充图案,平视时,腹部图案填充在半圆形里。半山彩陶的图案的立体设计是很卓越的,在俯视和平视彩陶时,都能看到完整而美丽的花纹”。②如青海省民和县官户台出土的“四大圈连续纹壶”,口部微敞,直颈,鼓腹,双耳,平底。壶颈部有一双“鸡冠”状盲耳。出土于青海省民和县加仁庄的“四圈涡纹壶”,造型特点是卷唇,直颈,双耳。出土于甘肃省景泰县张家台的“棱纹网纹壶”,直口,高颈,斜肩,腹部圆鼓,平底,腹两侧有半环耳。出土于甘肃省兰州市沙井驿的“棱格纹双耳罐”,敞口,鼓腹,平底,颈部有一对双环耳。从罐的造型看,已掌握了初步的形式美的原理。因为“从美学讲,制作圆形或者半圆器形在造型结构的形式美中,比其他器形容易取得形体权衡比例曲直对比的艺术效果”。这类彩陶壶以鼓腹为共同的显着特征,其纹饰与器形的有机和谐融合,每件器物在俯视时和平视时都能产生不同的整体感受。半山类型彩陶中的陶瓮的造型有类似壶的特点,尤以鼓腹最为突出,但其体形较大,多侈口直颈,整个造型浑圆饱满。如出土于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的“棱格纹锯齿纹瓮”和出土于同一地址的“重弧纹瓮”大同小异,其造型为短颈、敞口、溜肩、鼓腹,腹部均有一对半环耳。造型饱满凝重,其腹部向外作最大膨圆。这种造型与壶的造型异曲同工,而同马家窑类型长颈瓶的修长挺拔形成鲜明比照。半山类型晚期彩陶,壶、罐上的旋纹,旋心逐渐增大,旋心中还饰网纹、十字圆点、圈点轮形纹等纹。
(三)马厂类型彩陶的造型
马厂类型是在半期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比较明显的关系是纹饰由半山类型晚期的四大圈旋纹,发展为马厂类型的四大圈纹,只是断开了连接四大圈的旋线。四大圈纹因此成为马厂类型彩陶壶上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在器形上,两个类型有相似之处,但马厂类型仍有自己造型的特色。
马厂彩陶分为早、中、晚三期,风格依次有所变化。“马厂早期陶器组合以彩陶双耳罐、小粗陶双耳罐为主,双耳彩陶壶体形矮胖,短颈侈口,长颈彩陶壶多直口,流行黑红两彩和锯齿纹,某些因素和半山陶器颇相类似。”“马厂中期彩陶数量大增,彩陶双耳罐数量减少,彩陶壶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腹微内收。”“马厂晚期彩陶数量减少……彩陶壶更显瘦长,腹部内收明显,仅施淡淡一层红色陶衣而不饰彩的双耳壶十分多,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作风。”总的来说,马厂类型的晚期已有衰落的吉祥,制作趋向粗糙简单。但马厂类型在整体上仍处于中国彩陶的繁荣时期。
马厂类型中最具特征的是早期的高颈双耳罐。这种罐的颈部多为向内收束成凹弯形,溜肩腹部上方略收而下方膨圆,底部再收束,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形状,再配以富有特色的半圆形双耳,整体上使人感到似乎是由多种弧线组合而成的,显得既浑圆舒展又修长秀美,造型精巧,线条流畅。其次,马厂类型中的大双耳罐也是有特色的造型。这种罐多为敞口,长颈,斜肩,腹部有一对耳,平底。整体看来,有些像是戴着帽子而不见五官的人头。造型别致的单把直筒杯,也是马厂类型彩陶的典型器物。如出土于卄肃省永登县中堡的“雷纹网格纹单耳杯”就具代表性。敞口,腹微鼓,部一侧肩一半环形耳,腹部一侧有一泥突灵手,显得周整刚健而和谐。
三、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