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彩陶艺术论
15766600000013

第13章 心灵之舞:陶纹饰风采(2)

鱼纹及其变化鱼纹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最为多见和典塑。主要是象生形鱼纹,并有不同程度的变体抽象。最着名的有“人面鱼纹”(或“人面含鱼”)图案,把鱼纹与人面巧妙组合,两条象生鱼在人面的两耳或双鳃处相对,构成人的双耳或口,组成一幅神秘的颇具装饰风格的图案。它是彩陶中最具魅力的纹饰之一。半坡的彩陶器中还有许多生动的鱼的变形纹饰,认为,半坡彩陶鱼纹基本写实的有单体鱼纹、双体鱼纹、三体鱼纹,四体鱼纹的四个鱼头也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这些鱼纹都是朝着抽象化的鱼纹演变。另外,在甘肃大地湾遗址中还出土了有一对游鱼游动的陶器。大量的鱼纹的出现,一般被认为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关,因为鱼多子多产,鱼又与生殖器相似,所以鱼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鸟纹及其变体鸟纹及其变体,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中最为典型。多见的鸟纹大都是变形或抽象的纹饰,只是各自的程度不同。较为写实的大多画出鸟的基本形体和羽毛状,一般从正面或侧面两个视角表现飞鸟的动势。从正面的鸟展翅起飞,可见鸟的头、双翅、双爪和尾,抽象变形明显;从侧面的则保留着明显的与的轮廓,在此基础上变成一定的图案纹饰。晚期的鸟纹,演变成示意性的几何纹样,并被组合在不同的几何形图案中。在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中亦有鸟纹。鸟纹中最为具象的是河南省临汝县阎村的鹳鱼石斧图,它描绘在彩陶缸上,这已不是一般的纹饰,而是绘画了。关于它的意蕴有诸多不或静心平潜,或翻腾跃动,十分生动。有学者同的见解(后叙)。

另外,还有一种较特殊的“阳鸟花纹”,即鸟纹和太阳纹的组合纹饰。

这多见于河南郑州大河村文化中的彩陶纹饰,属仰韶文化。这里的鸟纹经过提炼或者夸张,

鸟身被不断拉长,动物纹样及其变形对鸟纹彩陶壶马家窑类型(甘肃天水杨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鸟往往与太阳合为一体,可能含有特殊的意义。

鸟纹同鱼纹一样,对其绘彩的手法和含义的研究最具吸引力,有学者认为,它们都可能与生殖崇拜有关。

蛙纹及其变体蛙纹及其变体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中就已出现,但较为集中和典型的蛙纹是在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纹饰。最早的蛙纹见于陕西省临潼姜寨遗址半坡期,这时的蛙纹是一种完全写实的图案,并与鱼纹同绘于一彩陶盆内。经过庙底沟期到马家窑时期,蛙纹已有较大的变化,着重于写意或图案的组合,后来又出现了蜕化的趋势。马家窑文化中的蛙纹很少有重复的,形态生动。半山、马厂早期蛙纹,“多以黑红两彩相配,蛙身以较宽的竖线条绘出,有的是两道黑彩夹一道红彩;蛙的四肢代以波折纹,在足端往往绘出趾,其数四、五不等;蛙头部常绘成象形的圆圈,有的还在圆圈内填充其他图案。马厂中期的蛙纹更加简洁,多用单彩、单线绘出,大部分已不绘头部,从器物造塑和构图特点来看,当时是以陶器的头部、颈部充作蛙头了。使图案的布局与陶器形体的结合更加紧密、自然。到马厂后期,蛙纹的结构松散,绘图草率,有的图案介于蛙纹、波折纹两者之间。”0总的来说,到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蛙纹已成变态的图案,写实蛙纹已难见到。

按现在的美的观点来看,或者按照器物装饰纹样的特点来说,马家窑蛙纹相当美观,富于装饰意味,而马厂、半山的蛙纹,特别是所谓拟人纹或变形蛙纹,则更多象征意味,它并不以美观和装饰性为特点,而是似乎在表达一种意蕴。蛙纹在这时已不是曲线美,而是直线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明显地甚至生硬的结构轮廓。在纹饰中,马厂、半山蛙纹可能是最少美的追求而更多象征符号色彩的纹饰。

鲵鱼纹或变体鲵鱼纹,也称人面鱼身纹,有鲵鱼头、身、尾与脚爪。爪有两个、四个或六个。细部具体细致,形象完整逼真,是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彩陶中最具有特色的动物纹样。鲵鱼又称“娃娃鱼”,现仍有存活,与彩陶上所绘形象吻合。有人认为,婉鱼纹是深化了的动物,或者是人格化的动物神,也可能是当时人们当做图腾崇拜的对象。

除了以上主要的几种动物纹饰外,羊纹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见到,四只羊均等的分别绘于彩陶盆内壁的四角,其形态类似于岩画动物的“剪影”,较为写实。狗纹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见到。另外还有一些动物纹饰,是取动物的一部分,或者重新组合的纹样,如无头或者二足的蛙状纹,双头六足的兽纹,不对称多足爬虫蚊等。

(二)植物纹饰

植物纹饰一般是取植物的富有特征的局部加以构形而成。植物纹较之动物纹更易于描绘,也利于组成各种图案。因之在彩陶的纹饰中也较为普遍。植物纹大都在基本定型后成为纹样的母题,由母题又不断生发演化出新的具体的图案。可以说,彩陶的植物纹样千变万化。“一种对创作母题不断重复的表达兴趣,是对自然人化的不断认可,即自然物象经过人化4自娱处理后转换成个体心像,传递出人的生命讯息与情态

类型。”

常见的植物纹样母题有:花瓣纹、豆荚纹、花叶纹、谷纹、叶形纹、叶茎纹、花卉纹、树纹、勾叶纹,还有禾苗纹、草木纹、藤须纹等等。其中最多见的有花瓣纹、豆荚纹、叶形纹、勾叶纹等。每一种纹样又有多种变体和组合方式。这一方面说明植物是原始先民较易细致观察的物象,对其特征的把握较为准确,另一方面说明在从观象到构形中,植物形也是较易把握和变形的,植物的叶、花、茎等物象本身的规则也便于掌握。植物在这里本身较多装饰性因素。这或许可以部分的说明,原始先民在彩陶纹饰中有一种较为突出的对美的、赏心悦目的效果的追。

(3)景物纹饰

景物纹主要有:与水的波动相关的波浪纹、涡纹,与山的起伏相关:的山形连续图案,有与太阳光芒相关的太阳纹(太阳圆),还有天文图:像花纹,如月亮纹、日晕纹、星座纹(大河村文化中较多)。自然景物:除了构成纹样的基础外,还可能对原始先民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并表现在彩陶纹饰的描绘中。如山的层峦叠嶂可能对纹饰图案的构:成产生深层影响,水的波纹也不仅仅在于波浪的写实,而与人的心理波:动同构,所谓异质同构现象,波浪形旋动感的产生与对水的观察和体验:相关。

(4)人物纹饰

以人物为对象的纹饰数量少,但其纹饰技巧和含义重大。最着名:的,一是出土于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二是出土于青海大通县孙家:寨的彩盆五人舞蹈图(参见第五章插图)。“人面鱼纹”从20世纪50年:代首次出土发现后,又在陕西临潼县姜寨村、宝鸡北首岭,汉中西乡县何家湾等遗址发现,已公布的有十几种。这些人面和鱼纹的组合方式大同小异,其图案一般都是圆圆的脸盘,头顶有黑色正三角形外有类似汉字“非”字形装饰),眼睛多用直线表示,鼻子成“丄”形或垂三角,嘴部在黑底上露两边凹进的“口”形,两腮处各衔简化的鱼形纹,耳部有的以一条线翘出弯曲成钩形,有的在钩形顶端两边再衔一条“鱼”。

“人”的面部显得安详,似闭着眼睛或是熟睡。这种形象在稍后出土的:彩陶中,有的变为眼睛睁圆,嘴也张开,而两腮的鱼型已成简单的尾:巴。前后相比,前者显得神秘而又巧妙,后者则有些怪异和粗率之感。

关于这个纹饰,自出土之后,众说纷纟云,至今莫衷一是。

舞蹈彩盆图是又一着名的以人为主体的纹饰。五人一组,手拉手成:列,每人身后(身下)有从不同方向摆动的“尾饰”。这种队列共三组,绘于彩陶内壁。关于这个纹饰,一般认为表现了原始乐舞(李泽厚),但也有认为是表现了生殖崇拜(赵国华)。后来在青海贵德县出土了十:一为一组的彩陶盆,在甘肃省武威市出土过九人为一组的彩陶盆,其情景大体相似(见第五章插图)。

此外,彩陶人物纹饰还在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塑中见到,这就是被称为“X光人形”的纹饰:人形呈圆形头,无五官,胳膊下弯,腿弯曲,双手手指和脚趾伸开。如果算着人形,这也只是一个骨骼。另在辛店文化彩陶上有类似于岩両人物的人体纹饰,头呈圆形或小三角形,上身为倒三角,下身为正三角,使腰肢显得很细,分腿伸手(参见第六章有关插图)。这些人物纹饰是原始人对人体轮廓的主要方面的把握和造型。

2.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占彩陶纹样的绝大部分。它主要是由线的长短、粗细、曲折、横竖、交叉和圆点等相互规则的排列组合而成。

方形及其变体的几何纹饰,按其外形来说,有席纹,篮纹,编织纹,网格纹,棋盘形纹,窗棂纹、回纹,方格纹,古钱纹等。

圆形及其变体的几何纹样,有圆点纹,同心圆纹,半圆纹,圆圈纹,多圈同心圆纹,大圆圈纹,圆点钩叶纹,螺旋形纹,四大圈纹,涡纹等等。

弧形纹有垂弧纹,凸弧纹,重弧纹,垂帐纹,连弧纹等等。

菱形纹有菱格网纹,格花菱田纹等。

多边纹有三角纹,六角星,八角星,8字形纹,十字形纹,米字纹,X形纹,S形纹,…形纹,人形纹,交叉纹,心形纹,弧边三角形纹,万字形,舟形,形,形,1型,羽状形,锯齿形纹,曲折纹,勾连纹,条带纹,宽带纹,平行线纹,竖行先纹,斜线三角纹,平行条纹,弦纹,云雷纹,篦纹,贝纹,波纹等等。

象生纹饰可能多含有象征意味,而几何纹饰则可能多体现“艺术”。象生纹样(包括图画)常易把研究者引向对其含义的猜测、理解、寻绎,而几何纹样则吸引着人们对它的绘制、变形过程的探讨。前者多体现宇宙观、自然观,后者可能多具艺术观因素。

(第三节)纹饰构图规则

按照现代艺术理论来分析,彩陶纹饰的图案中,包含着原始先民一定的绘彩技巧,尤其是图案布局、両面的排列等方面的手法,有些方面还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是现代艺术家也望尘莫及的。从纹饰图案的手法来说,早期半坡彩陶中,在口沿部已有了最初的间隔,一般用线分成四等分,每格中间装饰有简单纹样,同时腹壁的立体纹样也注意用过渡纹样来间隔……几何纹样中的间隔通常还形成简单的二方连续排列,甚至还出现了正反三角形的排列组合,说明除间隔外连续、黑白、反正等形式因素已在运用。到庙底沟、半山类型、马厂类型的彩陶更出现了两个以上单元的连续排列,排列的形式更富有动感,在旋纹、涡纹等装饰纹中充分运用黑白、大小、曲直、疏密、虚实等对比形式。在构成中不仅注意横向排列中的节奏和韵律,在从上而下的纵向排列中也同样注意体现节奏和韵律。这说明,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也是人们对于图案装饰技巧的认识并不断创新的过程。这种过程伴随着审美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复杂化。

如前所说,最先的大地湾、老官台文化的彩陶纹饰很简单,主要是在陶器口沿上绘一条红色的宽带纹,这种宽带纹也成为后来半坡类型的早期纹饰的主体。到半坡时期,彩陶纹饰变得丰富起来。这一时期,流行黑彩的人面纹、象生性动物纹和简单的三角纹,以及红彩和黑彩的波浪线纹、网纹、宽带纹等。就是说,半坡早期,图案形的规则构成的纹饰还不成为主要纹饰。到了半坡晚期,则盛行以三角纹组成的几何纹样,说明对图案规则的运用。在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中,鱼纹及其变形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区氏族人们对鱼类族纹的钟爱,应与图腾崇拜有关,半坡类型彩陶上的形形色色的鱼纹是半坡部族的鱼类图腾的图谱。而在手法上,有研究者分析到:“半坡彩陶纹饰的构图方式有下列四种:1.对称的组合,是半坡彩陶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