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民族精神研究专论
15769500000037

第37章 国内民族精神研究主要资料简介(7)

[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机遇与挑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内容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黄晓光《河池师专学报》

[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条主线,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共同基础,引导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修养成才;同时,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相结合,能满足大学生内在的成才需要,使大学生自觉地把爱国主义作为自己的立业主本、动力之源、精神支柱和人生归属。

浅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苗治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内容摘要]本文试从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三个不同视角探求新形势下如何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并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在方法论层面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初探孙华金《经济师》

[内容摘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结合大学生的成才教育,突出时代内容,与时俱进,要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更应注重教育手段现代化和形式的多样化,使大学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

浅谈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刘晓光《锦州医学院学报》[内容摘要]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全国着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多万来自祖国各地的观众,在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锦州有所高校,每当新生入学的时候都要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人是一名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们不但对革命史的了解甚少,而且讲到一些英雄人物比如梁士英舍身炸碉堡时,一些人会发出“真傻”、“这不是有病吗”的议论声,通过这些言语可以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孙安《理论界》

[内容摘要]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可见,党中央十分重视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面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光辉旗帜,我们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以爱国主义统领“形势与政策”课李大公《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很强,涉及面较广的思想教育课,也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和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

新时期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李唯一,卢长林《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想行之有效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更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它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升华。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当代大学生必须自觉锤炼忠于祖国的品格。

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黄朗《探索》

[内容摘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本文论述了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全面探讨了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再思考吴凤国《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年学生。目前学校教育在内容上应加强社会主义、民族自尊心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实施上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采取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工作与重人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关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及其新途径、新方法的思考王守友《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内容摘要]在时代不断变化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应不断创新,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应施以情感及理性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使其为祖国多做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黄平《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摘要]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把握爱国主义这一基础,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

关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考察与思考杜晓利《许昌师专学报》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还不甚理想。增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尊重学生的情绪、情感和选择判断;教师以身作则,切实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接近生活,融入社会;爱国主义教育连续开展,系统、持久。

新世纪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王培《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摘要]在学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其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只有切切实实在教学内容、方法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论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吴容《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摘要]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同学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心理特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来进行教育,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

试论世纪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内涵、特点和方式张增良,魏林国《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世纪,我们更应明确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深层内涵,努力探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的树立。

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王永芬《职教论坛》

[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育于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才能做到潜移默化,达到入情、入理、入脑的效果。课堂是青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刘圣陶,刘轩《株洲工学院学报》

[内容摘要]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在于结合时代特征和历史经验教训深入分析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要紧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激发广大学生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要引导学生认准当前爱国主义实践的必由之路,积极拥护和投身于改革开放实践活动。

)努力创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王淑芳《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努力创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本文拟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入手,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

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钱广荣《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拓宽视野,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这就是: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重视关于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重于一切的价值理念和保持正常民族心态的教育,突出“强国”意识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王成文,谭波《社科纵横》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积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大学生实现爱国情感、爱国觉悟与爱国行为的有机统一。

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霍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政治、道德涵盖的内容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无论世事怎样变迁,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爱国主义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试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杨杰《新疆社科论坛》

[内容摘要]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和观念带来的冲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爱国主义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王丽娟《云南教育》

[内容摘要]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人们对祖国山川风物、物产资源、历史传统和文化艺术的无限珍爱,对祖国尊严、荣誉、利益和命运的深深关注;力求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得到发展的真诚愿望和对外来侵略的坚决反抗、愿为祖国献身的英勇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对这一深厚感情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总结。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历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

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及其特征佘双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应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总体特征,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从正确处理爱国主义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来揭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帮助大学生成为坚定的爱国者。

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本质安学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最深厚、最忠诚的感情,具有丰富的本质内涵和重大的政治意义,要通过教育等形式不断培养和加强。

(试论高等学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赵宗志等《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和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对当前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一些方法。

全球化进程中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张敬斌《广西社会科学》[内容摘要]全球化进程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全球化的实质,向学生讲明全球化进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要层次化、系统化地构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强化爱国主义理论建设,切实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教育如何担负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邹艳斌《湖南教育》

[内容摘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阐述,昭示了塑造民族精神的深远意义。那么,学校教育如何担负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让民族精神照耀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呢?

培育民族精神:学校德育的新任务邱伟光《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摘要]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紧紧围绕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民族这个中心,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反映中华民族的根本抱负和理想这个主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通过理论创新,构建成熟的、先进的民族精神;通过文化创新,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民族精神;通过体制创新,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民族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行为方式乃至习俗和习惯。

民族精神在学校德育中的弘扬与培育李庚靖《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发展为重”是当今学校时尚的办学理念。其理论依据何在?很多人似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在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之间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问题的论述,无疑为我们解决各种疑点问题指明了方向。

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点体会魏文爽《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