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15770300000023

第23章 菩提道次修行原理集要(5)

发菩提心的动力是大悲心,没有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是发不起菩提心的。所以,发菩提心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只有知母、知恩,才能产生报恩心,进而热爱众生,同情怜恼众生的苦难,产生出强烈的要救度众生出离苦难的责任心,发起为利众生而成佛的菩提心。

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海中浮沉了多少劫?每一次转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别的有情生命,都要依赖父母才能生长。无数世以来,所有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恩情最大,不管现在是否相识,是亲是仇,从理性逻辑上可知众生都是父母。因此,作为人子,怎能忍心深恩父母没在苦海而不看顾,只顾自己解脱呢?

慈悲心和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灵魂,就像人的两条腿、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菩提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的根本是大悲心。大悲就是无缘大悲,无条件地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完成二资粮之点金术,万般善缘汇集福宝藏。”二资粮就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福德资粮成就佛的色身,智慧资粮成就佛的智慧法身。就像人必须要有身体和思想一样,肉体和精神和合才成为人。佛也有色身和法身,必须两种资粮相合才能成就佛的事业。

菩提心就像传说中的点金术一样,可以点土成金,只要有了菩提心,凡庸之人就成了菩萨。一切善缘、善行、善功德都来源于菩提心,产生菩提心的一刹那,无论干什么都是菩萨行,一切都会成为大乘的利益功德。没有菩提心的善行,都只是小善、小德。所以,菩提心是汇集万般善缘福报的宝藏。

“一切大勇佛子明此意,菩提宝心常做修心本。”大勇佛子指菩萨。汉传佛教寺院的主殿叫做“大雄宝殿”,意思是说佛为大雄,是救度众生的勇士。勇士也是菩萨的名称,要有雄心壮志,欲勇敢度化众生的精神,才能做出无畏利众行。修大乘菩萨道的人,都明白菩提心的重要性,万般功德成于菩提心,所以称作菩提宝心。一切的大乘佛子,都把菩提宝心当做修行的根本目的。“瑜伽行者我是如是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②学大乘行。

总修六度。

大乘的修行归纳起来有六种,称为六度:舍、戒、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是度脱苦海的六种方法,或说六种工具,也就是说大乘修行要从六个方面配合来修。

接下来详明六度的意义及修持。

舍。

舍是满足所求如意宝,

斩断吝啬结节锋利剑,

生起无蕞雄心佛子行,

荣誉盛传十方之根源。

知此意者将生命财富,

善行均做施舍智者行。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税者你也应仿效。

“舍”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和仁慈施。财施是把自己的钱财施舍给需要帮助的人;法施是施舍正法、工巧技艺等;无畏施是帮助落入恐惧状态的人或者动物脱离困境;仁慈施是对弱势群体或者动物给予仁慈关怀。

“舍是满足所求如意宝,斩断吝啬结节锋利剑。”施舍能够满足所有众生的需求,所以说舍就像一个想要什么就会得什么的如意宝一样。同时,舍也是斩断自私、吝啬心结的锋利剑,能培养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生起无畏雄心佛子行,荣誉盛传十方之根源。”舍也是培养无畏雄心壮志的佛子行,此奉献精神会得到众生的拥护,美誉传遍十方。

“知此意者将生命财富,善行均做施舍智者行。”知道了施舍的伟大意义,生命、财产等都会施舍出来。只要利众需要,该舍务的时候就要舍身。一般的财施还比较容易,最难舍的生命,就像佛陀的舍身词虎和割肉喂鹰一样。

《佛本生传》里记载了佛陀因地无数次利众舍身的菩萨行,因为稍有私心就成不了大乘菩萨。

有的人不要说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就是拔一根自己的头发都不愿意。当然,没有修到一定的境界,不允许舍身,甚至燃指点灯等也是不被戒律允许的。在密法里,绝对不允许自残身体。因为自他平等,杀人和自杀同样都是下堕地狱的恶业。

施舍“善行”,就是把修善法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众生。大乘修行一切为了众生,菩提心的修持中有个自他换位修法,把众生当成自己,把自己当做他人,把一般众生不关心他人换成不关心自己,把爱我的习气转换成爱他。

“智者行”,有智慧的人才知道舍的意义,它是积集无量功德的行为。

有的人说,我既没有钱财也没有法,那怎么修舍?其实,舍度主要是培养奉献精神,重在心态的转变,而不在施舍的量的多少。看到人家遭难,心有不忍,出钱或尽力去帮助,即是真正的善。哪怕是施舍一针一线,在别人需要时及时而施都是功德无量。如果是为了自己出名、得更大的利,即使是拿出金山银山来也算不上舍,只是一种世俗的生意投资罢了。

释迦牟尼前世曾生在一户很穷的人家,大释迦牟尼佛来时,这个孩子欲供佛,却因家中无有可供之物,他就在路上捧了一把土拿去供养。大释迦牟尼佛当时就为他授记:“你供这把土,等于是把大地供养给了我,你将来会成为大地的主人。”施舍、供养,关键是看动机,看你的心是否真诚。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戒。

戒是洗涤罪恶之圣水,

消除烦恼炎热之月光,

人群之中巍然如须弥,

无人能够诋毁众敬仰。

知晓此意如法所受戒,

有志之士护持如双眼。

瑜切口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戒”,总的来说就是戒恶。戒身体或者言语是有形的戒律,戒看不见的心理是无形的戒律。僧戒、居士戒的五戒或十善戒是最基本的。戒就像是清洗罪恶的圣水一样,通过持戒可以清除罪恶。戒恶是为了不做坏事,培养德行。戒也是“消除烦恼炎热之月光”。印度夏天的天气较炎热,晚上月亮出来了才感到好受些。人的贪嗔痴烦恼,就像燃烧的火,要让这种烦恼火焰熄灭,就要升起月光。月亮代表清凉,戒律就像是夜晚的月光。

杀盗淫妄酒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础,现在学佛的人,如果能把五戒守好,那就已经非常好了。戒比生命重要,犯戒就像是树的根坏了,不会再长。所以,若是犯了戒,你自己就把自己从佛弟子队伍里开除了,宁可舍命也不可舍戒。

“人群之中巍然如须弥,无人能够抵毁受敬仰”,有戒行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在人群当中就像是众山中的须弥山那样崇高,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尊重。戒行就是佛弟子德行的标准,有了德行就会得到度化对象和众生的拥护;没有德性,即使再有学问也不行。

佛教重学问,但更重德性,德行是第一位的。没有德行的学问,对众生的危害会更大,尤其是现代掌握了高科技的人更是如此。一个人的德行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德行就是行尸走肉,除了外形上不同,实际上和动物没有差别。如果自己能保持好的德行,就不会受到别人的诋毁,或虽然有人i氏毁也不怕。因为若自己不做坏事、缺德事,别人诋毁什么呢?“身正不怕影子斜”,自己本身没有的缺点,也不怕被别人诋毁。

“知晓此意如法所受戒,有志之士护持如双眼。”没有了戒律,就像人没有了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因此有志修大乘行的人,护持戒律就要像护持自己的双眼一样,就连微小的灰尘也不让其进入眼睛。守戒之人,虽然没有学问,也是个好人;如果没有戒行,哪怕有再多的学问或再大的本事,仍然得不到好人的称呼。人活在世上,即使是得不到一个学者、善知识的称呼,起码也应该做个好人,这是佛一再的谆谆教诲。

很多的人想修密法,但却不懂戒律的重要。学密法,主要有两条:尊重上师,严守戒律。如果这两条做到了,就会得到成就;如果没有这两条,修得再精勤也不会成就。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忍。

忍是一切勇士之美德,

战胜烦恼困苦最胜行,

降伏嗔恨毒蛇金翅鸟,

对付恶言刀枪是坚甲,

晓得此意披挂忍德甲,

应对各种情况使适应。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忍”就是忍耐,忍害、忍苦、忍辱等等。“忍是一切勇士之美德,战胜烦恼困苦最胜行”,只知拿着刀枪向前冲的不是勇士是莽夫,真正的勇士是能够忍耐任何的污辱、苦难等逆境,这是最大的美德,最髙的善行。

如《入菩萨行》所说:“一个人何必取得足够的皮革遍盖大地,然后才出门行走呢?只要用一小片皮革垫在鞋底走路,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的地面吗?同样地,我也不可能完全制服外界的一切仇敌;我只要努力调伏内心的嗔恨就够了,何必费神去克制其他外在的敌害呢?”一切的烦恼痛苦,只要能忍,没有过不去的,最胜的行为就是忍德。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实际修行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要学《金刚经》中的忍辱仙人,如若无有极大的忍行,大乘的利众事业是完不成的。

嗔恨,就是心里怀有仇恨而发怒、生气。佛经中说“怒火能烧功德林,一嗔烧毁百劫善”,一生气的刹那,就把一百个劫年所修的善事功德都给烧光了。所以,罪恶莫过于嗔恨,德行莫过于忍耐。世上的战争、仇杀,种种的恐怖,都是嗔恨心中生出来的。嗔恨心的结果是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就像那些身绑炸药的恐怖分子,炸别人的同时也把自己给毁了。

《微漪之塘》一书中,介绍了美国科学家的实验,把正在生气、骂人的人的口水接到瓶子里,然后吸到注射器里注射到白鼠的身上,白鼠马上就会死掉。这说明,人生气的时候会释放出一种毒素,嗔恨是有毒的。佛教的十二因缘轮回图中,是用毒蛇来表征嗔恨心的。更恶劣的是恶言伤人比钢刀更厉害,钢刀只会伤人的肉体,而恶言却深深刺伤了人的心。

“降伏嗔恨毒蛇金翅鸟,对付恶言刀枪是坚甲。”金翅鸟就是佛经中说的大鹏鸟。传说佛陀有一次讲经的时候,从须弥山的周围冒出一股毒气,那里的好多花草都死了,人也得病要死了。原来放毒的是一条大蟒,在须弥山上缠了三圈。佛命手金刚化做金翅鸟,去抓那条龙种毒蛇,最后金翅鸟降伏了毒蛇。唐卡上的金翅鸟就是手金刚,嘴里叼的是嗔恨毒蛇。所以,忍就是降伏嗔恨毒蛇的金翅鸟。人的恶语虽然像刀枪一样的会伤害你,如果能忍,就像身上穿着铁甲,不怕刀枪毒剑。所以,能对付恶言刀枪的坚甲就是忍。

“晓得此意披挂忍德甲,应对各种情况使适应”。在度化众生的途中,要应对各种情况,包括很多人的恩将仇报,各种的艰难困苦都要能忍,要任劳任怨,没有忍苦的精神办不成伟大的事业。能忍,在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精进。

若穿坚忍不拔精进甲,

教证功德增如上弦月,

诸行将会变得有意义,

所做一切事业定成功。

晓得此意消除怠惰情,

修大精进乃是佛子行。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精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勤奋努力。做一件事情,自始至终,坚定不移,不半途而废,这就叫做精进。既然要修行或做世间的任何事情,如果做了选择,那就没有回头路,必须勤奋努力,有进无退。

“若穿坚忍不拨精进甲,教证功德增如上弦月。诸行将会变得有意义,所做一切事业定成功”。从月底开始到十五之间的月亮叫做上弦月,每天都会增上,一直达到圆满。如果披上精进甲,教证功德就像上弦月一样会天天增多,圆满功德就会达到。

教和证,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一切功德都包括在教证两种功德当中,包括了对佛教知识的学习、佛教理论的掌握,以及将学到的东西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如无着菩萨修弥勒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说明,刚开始好像没有什么进展,但滴水可以穿石、铁杵能磨绣针。

一切的行为,有了精进就会变得有意义,每时每刻都会增加功德。修行的过程就是需要精进来逐步增加、增上、发展,一直达到圆满。

所以,月称大师的《入中论》中说“一切功德来自精进”。一切的成就,无论世出世间,都是来源于精进。如果没有精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世间的事都做不好,哪里还谈得上修行?我小的时候,每天背完了功课就去玩,师父批评了我,我一直都记得很清楚。师父说:“你不要骄傲,认为自己很聪明。知道不知道?《入中论》里说一切功德来自精进,并没有说一切功德来自聪明。你要好好记住,学习要下苦功夫才行。”光有聪明是不够的,成功的诀窍就是精进,有了刻苦努力的精神,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晓得此意消除怠惰情,修大精进乃是佛子行。”“怠惰”就是懒惰,精进的反面就是懒惰。最怕的就是懒惰,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后天再做。很多人都说,现在我还年轻,等我退了休再来修行。生命是无常的,能不能活到老,等到退休的那一天,谁能保证?保证不了的,所以,必须奋起直追,不停留徘徊而蹉跎岁月。“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禅定。

禅定本是控制心续王,

安放镇定犹如须弥山,

动用自然趋向诸善念,

身心轻安自在生大乐。

知晓此意一切瑜士,

排除散乱常修住心定。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心续是人的意识,无始以来就像水的续流、电的续流和植物种子的续流一样延续不断。续流,刹那变化非是永恒,虽无常却相续永远。续部的“续”即是指心续。昨天发生的事情,当时已过,今天还会记得,这就是因为是续流的缘故。

“禅定本是控制心续王,安放镇定犹如须弥山。”所谓心猿意马,人心很野,最难驯服。修禅定就是为了调伏、控制心续,使趋于安定,心住一境。定的证量就是要想就想,要不想就不想,若欲观想,便如蜜蜂盯在花心,心不会离开所观的对象,像须弥山一样永不动摇。

“动用自然趋向诸善念,身心轻安自在生大乐。”禅定修好了,要用起来时就可自然趋向诸善念而不会趋向恶念。修定从一住心到九住心共九个层次,到达最高层九住心的时候,身心轻安,就是身体非常轻快,心能任运自如。没有经禅修训练的人,总是杂念纷飞,心如被搅油的一池水,无法映现什么,不会产生智慧。禅定如深井古潭,不让风来吹起涟漪,慢慢沉净下来,清澈透亮,蓝天、白云、月亮、星星??…尽现在前,这是一种智慧的境界。修禅定到身心轻安的时候,非常舒服,会上瘾,不愿意出禅定。禅定能生大乐,但此乐并非是见性进入一地时产生的那种大乐,乐空双运的乐是气入中脉后产生的。

“知晓此意一切瑜伽士,排除散乱常修住心定。”“住心”就是心住一处,如照相机聚焦,使模糊不清的东西变得清晰;又如用凸透镜在太阳底下聚焦之后引燃木材;人的思想聚焦以后,就可以产生智慧的火焰。锁定的范围越小,观察得越清楚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