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15770300000024

第24章 菩提道次修行原理集要(6)

比如,在剧院看芭蕾舞,整个剧场只有舞台上有灯,一个小小的光圈随着演员摆来摆去,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着这个光圈……修定就是这样,观察的对象必须很小,别的东西都忘掉。如果什么都想,就什么也想不清。就像现在,你们这么多人坐在我前面,我不可能同时把个个都看清楚。如果把观察的范围缩小,仔细看一个人,才能看清楚是谁。眼不观色、耳不听声,关闭五蕴,心住于内,静静地想。想的办法有很多,密乘的修法是观想本尊身;显宗修法,或数息或观心中光点或观想佛像,观自己前面有一尊二三寸大的佛像,再把这个佛像逐步缩小到豌豆大、针尖小,让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定在这个对象上,这就是修定的过程。

总之,禅定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思想高度集中,只有思想高度集中了以后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思想高度集中的结果。比如有书禅、画禅之说,写字、画画的人都知道这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写毛笔字的时候,专心一笔一画,心力都投注到笔尖,写上十张、八张,就会汗流决背。我最初还奇怪,为什么会出汗?后来体会到这是因为思想高度集中的缘故。书法、诗、画等优秀作品以及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在禅定中产生的智慧,是思想高度集中的产物,而非散乱境中所为。了知禅定功德的瑜伽士,应排除散乱常修住心定,“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定力最难修,非几天之功,无论显、密修大手印,都是为了由定生慧。修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智慧,只修定而不修慧是不完整的,所以,须修禅定和智慧相结合。

智慧。

慧是洞察甚深法性眼,

彻底铲除漂流世海根,

一切经书称为功德藏,

驱散无明黑暗是明灯。

知晓此意求解脱智者,

利用各种方式修此道。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慧是洞察甚深法性眼,彻底铲除漂流世海根。”“洞察”就是观察,清楚地了解;“甚深”,就不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事物深层的东西;“法性”,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当然,事物的本质有多种,一般来说,火的本质是燃烧,水的本质是潮湿,醋的本质是酸,伹这只是限于物质层面的解释,还是浅表现象的描述。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深刻本质,这个本质就是性空。

所以,法性本空是事物的真正本质。只有智慧之眼,可以洞察事物法性,从而彻底沪除漂流在世海中的根源。因为漂流在轮回世界的根源是无明,由于愚昧无知,世界观是扭曲的,把虚幻不真实的东西当成是真实。用智慧之光破除无明之后,才可以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彻底断除了轮回流转的根。

“一切经书称为功德藏,驱散无明黑暗是明灯”,这是《真实名经》中的一句话。世间第一宝就是智慧,所以称为“功德藏”。人与动物的差别即是智慧,有智慧的是人,无智慧的是动物。轮回众生,有自然形态不同的六道,也有心态六道。

人的外形虽大致相同,但心态不一样:有的人很有智慧,就是人类,有人愚昧无知甚至是白痴,即是人中动物;有的人福报很好,生活幸福,是人中的天人;有的人境遇悲惨,过得非常痛苦,这是人中的地狱;有的人喜欢打架,好杀恶斗,甚至挑起战争,这是人中的阿修罗;有的人贪心不足,对于食物、财产等永不满足,常处于饥饿状态,那就是人中的饿鬼。电灯、太阳等光源,只能消除外部的黑暗,而能驱散心中黑暗的只有智慧明灯。

“知晓此意求解脱智者,利用各种方式修此道。”了知智慧功德的求解脱智者,应该利用各种方式来修智慧。“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别修止观。

依止修慧。

只有一心不乱住心定,

无力斩断轮回世间相。

未得住心定而用智慧,

如何抉择也难断诸惑。

决断终极理性真智慧,

跨上一心不动禅定马,

举起离边中观锋利枪,

刺死一切堕边执实见,

以那宽广如理抉择智,

激发增广明见本性慧。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版者你也应仿效。

“只有一心不乱住心定,无力斩断轮回世间根。”如果只是心住于一境,哪怕是长劫不起于座,还是未知修心义。外道也得住心定,因不通达无我真实慧,不能断除内心的烦恼,出定之后仍将随无明习气漂流。所以,以为得定即得根本智慧或以为第九住心是圆满成就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未得住心定而用智慧,如何抉择也难断诸惑。”如果单单修智慧,无论如何分析辨别、抉择是非,终不能发身心轻安所有喜乐,因不能亲见实相,故无法断除执实的各种错误见解。如学武术的人,光学个花架子是上不了战场的,必须长期练功,养成深厚的功力才行。定力,就是功力。在定的基础上产生的智慧,才有能力来消除无明。

“决断终极理性真智慧,跨上一心不动禅定马,举起离边中观锋利枪,刺死一切堕边执实见。”以英雄武士来比修心的瑜伽士,禅定则是骏马,中观智慧是锋利的枪,执实产生的有、无二边的错误见解即是敌人。

中观理论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二边。认为一切是实实在在的有和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观点是错误的。应该正确认识什么是有、什么是空。

空和有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不存在则另一方也不存在。空的前提是不否定有,现象有,本质空。排除两边,当体即空,缘起性空,才是中观见。

什么叫本质上是空?比如,我们这个房子是有,房子是由墙、门窗、房顶、地板等构成。分析一下:墙不是房子,门窗不是房子,屋顶、地板等都不是房子,把这些不是房子的每个部分都排除掉,房子就没有了,房子仅仅是概念上的存在。再举例来说,我们在座的都是人,那么人是不是我们呢?如果人是我们,其他人还是不是人?

所以,在逻辑上有共性和个性之分。人是一个共性的概念,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包括了所有的男人、女人;高个、矮个;胖子、瘦子;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等等。人,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名称概念,本身是空。

因明学辩论中,会这样来辩:“人会不会死?”有人说:“人怎么会不死?”“那么,人死了以后,是不是就没有人了呢?既然有人,那人就不会死呀。”作为个体的人会死,但作为总体的人是不会死的。同理,人也不会生,会生的是个体的人。没有学过因明学的人,分不清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法性就是共性,是抽象概念,所以是空。

锡兰的一位佛学大师说:“‘物质本身是没有的,只是所有存在物的总名称,不是具体存在。”空,非是空虚;有,非是实有。空的前提是有,承认现象存在,而其本质是空。如梦境、如影像,虽有,但是虚幻的有。

“二摘论”认为:缘起存在的事物,不可否定其有;事物的本质是虚无,故不能肯定其有。如果事物的本质非虚无而是固有,那就没办法变化发展。如,人的本质如果是坏人,就永远成不了好人;人的本质如果是愚眛无知,那么再怎么教育也没有办法变聪明;人的本质如果是人,就永远成不了佛。正因为事物没有固有的本质,所以,一切都可以不断因缘而变。

“以那宽广如理抉择智,激发增广明见本性慧。”“宽广”,覆盖了一切知识面。“如理抉择智”,是用理性来分辩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广”就是增加、广大。“明见本性慧”是真正的智慧。开悟的智慧是一种直觉的智慧,思维停止以后,像是用眼睛看色、耳朵听声一样,清清楚楚的没有名称和概念的直观境界。分析而得的空,不是真正的空。空性,非分析思辨而得,而是实际体验到的。但分析思辨可以认识智慧,可以激发增广真正的智慧。“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止观双运。

修习一心能生出禅定,

故不必说按理去思考,

——分辨事物究竟义,

同样也能产生无散乱,

稳定久住深层禅定故,

修习止观双运更奇妙。

瑜如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修习一心能生出禅定,故不必说按理去思考,一一分辨事物究竟义,同样也能产生无散乱。”定、慧是辩证的统一,可以相互促进。不单定能生慧,而且慧也能生定。比如写字、画画或者研究什么事物,一开始不能入定。但经过长期的分析思考,心就能定在一个事物上,可以得到一心不乱。又比如修密法时,观修坛城和本尊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经常这样观想,就可以排除杂乱,让思想定下来。

“稳定久住深层禅定故,修习止观双运更奇妙。”一般初得禅定的人,能够定上两三个小时思想不乱,在这之前,不能算是定。“稳定久住”,就是定的境界非常稳定,没有波动。

据说,以前人修道,常有一定就是三天的。期间,即使耳旁有人打枪也听不见。在这种深深的定境当中,手脚僵硬、嘴也张不开,但气脉没断,身体是:热的。这样的状态,能够过两三天才结束,深深的禅定就是这样的。

“止”是定,“观”是智慧,在定的状态中分析认识事物,就是止观双运。禅定与智慧,在六度里是最后的二度。先是分开修,通过修定的方式来修禅定;通过闻思修来学习智慧。智慧有三种:闻所生智是在学习当中获得的知识,是非常浅显的认识;思所生智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消化吸收所学而获得的思想;修所得智是长期修炼产生的稳定见解,非常敏锐、深刻。

智慧的产生,是通过闻、思、修而来的,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比如说修菩提道次第,从人生无常观开始,先要掌握它的原理,然后一步一步地来观。首先就要看书,然后反复思考,再长期观修。

有外道说:“我没有学过佛经,我在禅定中产生了对佛经的理解。”纯属是瞎话!萨迦班智达说:“如果不学也能成全知,那因果规律就不可信。”凡学问都是学来的,第一步是学;第二步是分析、认识;第三步是实践,提高认识的质量和精确度。把禅定和智慧结合起来的止观双运更奇妙。“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智慧与方便双修。

定中如虚空天性空见,

定后一切如幻性空见。

智慧方便双修而并用,

是诸佛子达彼岸佳径。

知此深意一切有缘者,

绝不偏重其中某一方。

瑜如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版者你也应仿效。

“定中如虚空天性空见,定后一切如幻性空见。”定中观察到的是事物的本质,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形象及名称概念,什么也没有。出定以后,见什么现象都是虚幻,如魔术师所幻化,就像看电影一样,不再有真实感。

“智慧方便双修而并用,是诸佛子达彼岸佳径。”“方便”是智慧指导下的行为,如施、戒、忍、进、定都是,是智慧的善巧运用。

所谓方便,就是说没有一定。举个例子:曾有三个贼追杀一个人,被追之人逃到龙树菩萨那里请求帮忙藏起来,龙树就把他藏到了门后。持刀追赶的三个人跑来问:“你看见有人从这里跑过去吗?”龙树答:“没有。”“真的没有?”龙树回答:“我是个比丘,怎么会撒谎呢?”这三个人想想也是,就走了。这就是方便,如果照实说,就不能救那个人。

再比如,佛祖在世时,有一个沙弥在恒河边看见一年轻女子跳河,他去把她救了上来,女子说:“你救我做什么?我没有了丈夫,非常痛苦,根本活不下去。除非你能和我结婚,不然你就不要拦我。”当时,这个沙弥想:“我答应了她,就守不了僧戒;但不答应她,就不能救人性命。顾不了许多了,救人最要紧。”于是,就和那女子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会还俗与你成家。你先回去吧。”后来,沙弥到佛前忏悔,佛说:“你做得对,救人一命是菩萨行为,你没有犯戒。”这就是戒律方面的方便。

还有,释迦牟尼的前世曾经杀了一个大海盗,救了500个船上的商人。他当时想:“我不杀掉这个坏蛋,他会杀死商人们而堕无间地狱。为了保护500个商人,宁愿我把他杀了而自己堕地狱。”这也是方便,不但无罪,反而增上了无数资粮。

所以,佛教里有很多护法显现武士形象,拿着刀枪来超度恶众。对那些恶人,光讲好话来度化是不起作用的,无法制止他们的恶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采取杀度法。一方面可制止恶人继续作恶,也是对他们的拯救;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其他众生,免遭恶人的伤害。总之,为了度众,佛教的方便是多种多样的。

“知此深意一切有缘者,绝不偏重其中某一方。”知此大方便深意的一切有缘者,智慧与方便会双修,绝不偏重其中的某一个。“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比如,有的人只注重禅定而轻视智慧学习,以为静坐在那里无思无为,什么也不想,就可以开悟成就了。这是非常错误的,这样子至多可以得到一个定,慧却是得不到的。真正的智慧是思辨的结果,是在定境中进行思辨,然后达到不思辨,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依师学密。

以上所述因果二大乘,

两种胜道必修共行道,

如法修成之后须亲近,

贤良航手进入密续海,

遵循圆满教授如法修,

做到睱满人身有意义。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税者你也应仿效。

“因果二大乘”,因乘是显宗;果乘就是密乘、金刚乘。“两种胜道必修共行道”,上述六度是显密共同要修习的共行道。当然,显密的修法有所不同,密法是捷径。密法有很多的善巧方法,主要是修佛身瑜伽来代替前四度修资粮道以加速修行的进程,不需要像显宗那样长劫地来修六度。显密是一体的,不能截然分开,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也就是说,显法是密法里面可以公开讲的内容;密法是显法中不能公开对大众讲的义理。

“如法修成之后须亲近,贤良舵手进入密续海。”“贤良舵手”就是善知识,是懂得密法的有纯正传承的导师,要亲近这样的上师,进入密续海。

“遵循圆满教授如法修,做到暇满人身有意义。”“圆满教授”包括显乘和密乘,密乘里面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都要修圆满,才能成佛。“如法修”,就是按照次第,一步一个阶梯地向上走,不学前面的法而欲修后面的法是不行的,不可以跃过显宗而直接入密。“暇满人身”,就是具缘人身。只有如此学修,才能使难得的具缘人身有意义,不浪费生命。“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三)回向

为记心中自己做熟习,

也为有缘他人获裨益,

诸佛喜悦万法齐备道,

用通俗语解说所得善。

促使众生均获纯真道,

永不背离为此我发愿。

瑜伽行者我发如此愿,

求解脱者也应发此愿。

上面所讲的菩提道的精华要义,宗喀巴大师说,是为了方便自己修习,也是为了使有缘分的他人获得好处。一切令诸佛菩萨欢喜的度化众生的正道,都包括在上述所说中了。谁行如此道,谁就会得到佛菩萨的欢心。愿用通俗语解说教法,引导众生向善的功德,悉皆回向给一切众生,帮助众生获得纯真佛道且永不背离!“瑜伽行者我发如此愿,求解脱者也应发此愿。”

度众的方法,是帮助众生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心中产生善和智慧。那些说:

“我给你施法,我会把你带到天堂”之类的话都是假话。佛没有办法让人开悟,开悟要靠自己努力依教修行,没有人能加持谁开悟。

(第三节)结语

总之,什么是佛法?简单的来说,就是两句话:一是让人变得善良;二是让人变得聪明。善良,是修慈悲心的结果;聪明,是修智慧的结果。

佛教就是要教化人类,走上正确的善良、智慧的道路。除此之外,无有其他。

所以,佛教的根本就是“悲、智”二字。悲是大慈大悲,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智,是透过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

要学到佛教总的悲智精神,就要学习三乘佛法,其精髓都归结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后来,宗喀巴大师又把“广论”的要点归结到这个偈颂里面来。修持起来非常简单,可以每天念诵直至背下来,时时思考偈中所说正理,比念咒、念其他的经更殊胜。

过去,西藏灌大顶的时候,必须要讲菩提道次前行法;就是极一般的灌顶,也必须要简略地讲一下三士道;讲完了这些以后,再进行灌顶。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如何修行,以为持咒就能成就。

如果每天读一遍偈颂,然后对照自己来进行思想修养,就会产生无量的功德。依菩提道次第来修,定能获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