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15771000000011

第11章 不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人倡导“无错”原则,认为孩子是没有过错的,不应该一味批评。同时也有人认为,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表现在错误和破坏之中,孩子“惹了祸”,父母高兴才对。毋庸置疑,教育孩子条条框框太多有很多弊病。当然,如果认为孩子的错误和破坏可以直接导致创造也是不太可取的。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小时候,一次把母亲刚买回家的金表给摆弄坏了。母亲看到孩子搞破坏,就狠狠地揍了陶行知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老师。陶行知的老师听了这件事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行知的母亲很不理解,老师对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后来,老师给母亲找到了一个补救的方法,让母亲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修表匠的身边,亲自看一看金表的内部结构,修表匠是怎么把金表修理好的。这件事让陶行知先生终生难忘。

桐桐很想自己制作一副太阳镜。这天,爸爸帮他准备了很多材料,妈妈在桌子上为他摆了一个太阳镜供他参考。折、画、装饰每一个步骤,桐桐都完成得很好。只是在剪工上出了一些问题,光滑的眼镜边被他剪得参差不齐。爸爸指着他的作品嘲笑起来,桐桐显得很不开心。

妈妈正想过去帮他,只见桐桐歪着脑袋略微想了一下,随即将眼镜拿起,非常投入地将眼镜边剪成了锯齿状,原本规规矩矩的作品让他搞得面目全非。

一会儿工夫,桐桐美滋滋地走过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快看,我做了一个太阳眼镜。”妈妈仔细一看,他做的眼镜果真像太阳,红红的装饰色,锯齿状的光芒,整个作品独具特色,颇有些出乎妈妈的意料。妈妈拍拍他的小脑袋说:“桐桐真聪明,你做了一副最好、最棒的小眼镜。”

第二天,妈妈和桐桐把他的“眼镜”带到了幼儿园。老师评价说,在孩子们参照模型板制作太阳镜的活动中,桐桐是第一个打破常规模式,大胆想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太阳镜的小朋友。

为此,老师在评价游戏中重点表扬了桐桐,并将他的作品摆放在了班里的作业展板上。第二天,第三天,很多小朋友开始关注这件独特的作品,而且制作出了更多样式的太阳镜,蝴蝶的,云朵的,彩虹的……制作活动一下丰富了起来。从那儿以后,桐桐一下迷上了美工活动,他的动手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

我们知道,创造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大人们却常常为发现不了孩子的创造力而担忧。实际上,孩子的创造力往往出现于我们的意料之外,尤其是在他们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孩子的想象总是比成人新奇、随意,能够打破常规。当我们对他们的成果做出及时而肯定的评价时,他们的创造性就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创造出成人难以想象的事物。

像桐桐制作的太阳镜,用我们正向的思维来看,他做的眼镜实在是没法看。可是,桐桐大胆地打破了按模型板制作眼镜的常规,从而制作出了一件我们大人难以想象出的独特作品“太阳眼镜”。

所以,我们说在一些问题上,做父母的头脑里要少些条条框框,不要总是说:“看你做的像什么呀?”“哪有你这么做的?”“你看清老师是怎么做的吗?”“我看你这是瞎做!”之类嘲笑的话。仔细想一想,孩子的“错误”再大,又能“错”到哪里去呢?并且,许多意想不到的创造就常常发生在“错误”之中。

在孩子的世界里,完美是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父母们需要告诉孩子:完美并不等于起点和终点的完全重合,也不等于自始至终的“正确”。如果能注意拓宽思维,即使在看起来不怎么完美的地方,也可以“另辟蹊径”,发现和创造出令人惊奇的美丽。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个创造者,因为他们生来活泼好动,不被各种各样的规矩所指控,他们敢于打破常规,不按照成人的模式去思考问题。所以,他们常常会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事物来。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创造天赋在一天天减少。这里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孩子的创造力被循规蹈矩的父母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掉了。对父母而言,“听话”才是父母们希望孩子们做到的,“听话”才是孩子们应该最先学会的本领。对此,我们不能不说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大悲哀。

孩子爱搞“破坏”,是他们对事物探求的一种表现,是创造性萌芽的基本体现。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新鲜和求知欲,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探求这个神奇的世界。像爱迪生、牛顿,詹天佑、冯如,在他们幼年的时候也常被人们称作“破坏家”,他们搞的“破坏”也常让父母头痛、老师生气。可是,正是这些淘气的家伙,凭借着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努力地探知着日常生活。长大以后,他们依靠自己从小养成的探索、思考的良好习惯最终成为了知名的大发明家,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在孩子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时,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行为、结果过于离奇、幼稚而嘲笑,阻止他们,如果这样,则会打击孩子探知事物的积极性,挫伤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其实,孩子搞破坏,正说明他们的精力充沛,这个时候,正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最好机会。如果我们合理地运用孩子爱搞“破坏”的天性,及时地给予引导,那么,就会从小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