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15771000000004

第4章 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

曾经有报纸刊登过这样一则消息:

1997年1月8日早晨,正值上班的高峰期间,美国迈阿密市的一辆运钞车不慎从立交桥上翻落,顿时,从车厢里飞出许多美元。路上的行人、居民、乘客见到满天飞舞的钞票纷纷挤上前去,争抢钞票。不一会儿,55万美元都被抢光了。

第二天,为了追回银行的损失,警方宣布一道特别令,要求捡钱的人将所拾钱钞如数归还,否则将以偷窃论处。

结果,只有两人去警察局交还捡到的钞票。其中一位是有六个孩子的母亲,她拿出捡到的一把硬币,共计19.38美元。当人们问她为什么要交出钱的时候,她说:“我有孩子,我要为他们树立一个好榜样!”而这位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售货员,每小时的工资仅5美元。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教育的第一原则。

年幼的孩子,他的心灵是敞开的。他总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对他来说,一切东西都是他的榜样——行为方式、体态姿势、言语、习惯和品格等。当我们把脏东西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会这样做;当我们随处乱丢垃圾,孩子也会乱丢杂物。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说得再多,也往往不如我们亲自做一件事对孩子更有说服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那么,我们的父母该怎样利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孩子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的言行教育体现在生活的每一瞬间,父母不仅仅要注重谈话、教导时以身作则,更要注重平常的言行,潜移默化地用自己的良好言行熏陶孩子。

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个公益广告:

一位年轻母亲给病榻上的老母亲洗脚,洗完脚后,这位年轻的妈妈正要休息的时候,她的孩子却给这位年轻的妈妈也端来了一盆水,孩子走得摇摇摆摆,这位年轻的妈妈非常感动。当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说道:“妈妈,洗脚。”年轻妈妈的眼睛湿润了。

这位妈妈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朱庆澜先生曾经明确地指出:无论是什么教育,教育人(即教育者)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孩子看,不能以为只凭一张嘴,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相信。事实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如果你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就应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孩子。

曾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出门,儿子要跟着一起去。孩子的妈妈觉得孩子跟着很不方便,就想让孩子留在家里。

妻子对儿子说:“好儿子,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给你炖肉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留在家里。曾子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时,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问曾子磨刀做什么。曾子说:“杀猪给儿子炖肉吃。”妻子说:“那只是说说哄孩子高兴的,怎么能当真呢?”

曾子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讲信用。”于是,曾子妻子与曾子一起把猪杀了,给儿子做了香喷喷的炖肉吃。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榜样是重要的。利希特曾经指出:“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童年时代。在这个时期,他开始通过和别人的交往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效仿别人的生活。任何一个新上任的教师对孩子的影响都不会超过他的前任。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一生都当作是受教育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环球旅行家他受的沿途各民族的影响远不及他孩童时期的保姆对他的影响。”

在影片《美丽的大脚》结束时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孩子对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老师说道:“我奶奶不会死……因为我妈说我奶奶是老不死的。”

妈妈的一句话,在孩子的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朱庆澜先生所说:“要禁止儿女不要做哪件事,总要自己先不去做;要教儿女做哪样事,总要自己先去做。”

朱庆澜先生还打了个比方,比如教儿女不要吸烟,父亲就不能吸烟,如果父亲吸了烟,不但叫孩子疑心,还会让孩子从此不信任父母的话,看不起父母,甚至做出不服父母、不孝父母的事。

因此,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孩子不能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