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15771000000074

第74章 不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有一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成才,带着8岁的孩子求教于当地一位知名的科学家,想了解他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知道她的来意后,科学家并没有急切地向她倾吐自己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验,他示意母子俩往实验室那边走,科学家将早已准备好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

孩子看着液体混合有各种色彩,显得既兴奋又茫然。这时,出于好奇心,孩子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正要把手伸向瓶子,站在背后的母亲传来一声喝令:“你想干什么?”孩子欲伸出去的手顿时缩了回来。母亲怕里面的溶液对孩子不利,于是,问科学家:“里面究竟是啥液体来着?”这时,科学家颔首一笑,很放松地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答复。

母亲心中顿生疑惑,正想继续追问时,科学家把自己的手伸进溶液里,毫不掩饰地对孩子的母亲说:“这只不过是10毫升的染色剂而已,对孩子的皮肤不会产生危害,但因你的一声呵斥,竟把孩子的好奇心给泯灭了!”

爱迪生小时候是个十分淘气的孩子。他对青草不会燃烧、而枯草却可以燃烧感到怀疑,于是有一天,自己跑到仓库里,用火点燃了干草堆,实地试验一下,不料却酿成了火灾,把父亲囤积的草料付之一炬。

生活中,孩子们的“破坏行为”也很多,拆毁物品,屡见不鲜。

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对于初涉人世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在他的心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智能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学习的原动力。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好奇心在慢慢消失,开始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没有了探索和求知的兴趣。

对于孩子的“淘气”成人不能理解,一般都会以为他是在和家长作对或者是不懂事的表现,于是或严厉斥责,或置之不理。殊不知,孩子正是通过他的淘气行为在探索、检验自己的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呢!这些想法和行为就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比如:宝宝就是在玩沙子的过程中,想探索湿沙子和干沙子有什么不一样,而大人的粗暴、忽视、干涉和误解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孩子,长此以往,有可能使孩子失去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变得麻木不仁,失去强烈的求知欲望。

家长要理解,善待幼儿的好奇心,正视孩子的“破坏行为”。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破坏行为”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把玩具汽车拆开,是因为他想知道汽车里面是什么样的,是什么会使汽车转动,如果把轱辘拆下来,汽车会怎样?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念头,于是他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成人不能轻率地将孩子的某些违规行为定性为“破坏”,而应该真诚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怀有良好的愿望,同时设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他真实的需求和动机。

有一位家长说:“在我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每天傍晚我都会带他到附近的街心花园玩耍,花园里的落叶、草棍子、小石子、掉落的果实都是他的最爱,每一次他都会装满衣兜‘满载而归’。为什么在大人眼里平淡无奇,甚至是‘破烂’的东西,却是孩子心中的宝贝呢?其实孩子收集‘破烂’的行为,表现出他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在孩子的眼里,普通的一颗小石子就是一颗闪光的宝石,一片干枯的树叶也有美丽无比的神奇。如果成人轻率地将这些看似毫无价值的东西扔掉,就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何不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这些‘宝贝’的价值呢?”

好奇心是一种宝贵的天赋,而孩子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探索精神远胜于成人。在这一点上,成人要向孩子学习,重新拾回好奇心。如果你能放下大人的架子,和孩子一起用新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一起用纯真的心灵来感应周围的事物,你的热切、你的渴望将会极大地感染和促进孩子更加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给父母的建议:

(1)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长给孩子施予过多的管束,最终带来的不见得就是良性的发展。有时,多“放纵”一下自己孩子的“野心”,于孩子于家长,都将大有裨益。

学习成功=20%(父母的引导) 80%(孩子学习的愿望)。

每一位父母都要掌握好“好奇心”这个普通而又神奇的方向盘,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真正驾驶好孩子的未来生命之舟。

(2)不要强迫孩子服从你制订的学习安排

这样不仅达不到你预期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让你的孩子对你的安排彻底失去兴趣。

(3)为孩子的好奇心“火上浇油”

一个人在高昂的好奇心状态里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积极性;家长都容易犯下一个错误,他们在过度关心孩子的过程中,往往约束了其个性张扬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