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15771000000098

第98章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小孩子懂什么,听大人的没错。”父母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的,因此有的父母从孩子咿呀学语时就为孩子设计了一幅理想的蓝图,甚至孩子以后要上哪所大学的哪个专业都考虑到了。接着,父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顾孩子的爱好和理想,强迫孩子按他们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如果孩子有一点没有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对孩子的所有努力和成绩全盘否定,甚至打骂孩子。确实,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这种望子成才、追求上进的良好愿望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途,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结果让孩子不堪重负的话,那就太让人遗憾了。

一个女孩,长相漂亮、身材苗条,而且特别喜欢舞蹈,希望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舞蹈班。可他的父母坚决反对。他们不经孩子同意,在校外给孩子报英语班、数学班,还不辞辛苦每天接送。孩子不感兴趣,为逃避上课经常撒谎,放学不回家,结果一个学期结束什么也没学会。

很多父母一辈子没有特别的成就,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实现父母无法完成的梦想。于是,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被迫变成十项全能选手,弹钢琴,学跳舞,踢足球,唱歌,滑冰,参加智力竞赛,出书,当班干部,凡是好的东西样样不缺,孩子看起来像个超人,心里却对父母的严厉压迫充满怨恨。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谈不上尊重,使孩子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发展。如果父母真正关心孩子的未来,就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对孩子的爱好,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不要干涉过多,顺其发展,并注意观察,发现其天赋,然后因势利导,促其发展,切不可主观地为孩子设计好一切,强迫孩子去做,这样会压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校外兴趣班上或不上,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只要孩子说得有理,就要采纳。

父母对孩子过分的要求,如果遇到天资聪颖的孩子,在表面上的确可以培养出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天才,但有没有后遗症呢?一种明显的后遗症就是强迫型人格,对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力争第一。一旦遇到挫折,因为从小就饱受父母的高压恐吓,孩子很可能会一夕崩溃,转眼间变成一个颓废落魄的忧郁症患者。

其实,希望孩子成为全才并没有错,错的是父母的逼迫态度。真正的天才不是逼出来的。在美国有一个华裔父亲,整天带着一张印有他孩子大幅照片的报纸,他的孩子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曾获得过美国青少年最著名的一个科学奖的金奖,他为孩子的成就无比骄傲。转而他又叹息道,孩子成人以后和他断绝了一切关系。无可否认的是,逼迫式教育虽然可以提高孩子的才能,却往往以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代价。

父母要正视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成功的路千万条,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以免增加孩子负担。为此,父母应这样做:

(1)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权利。不要让孩子成为别人怎么想、孩子就怎么做的盲从产物,更不要让孩子成为代替父母实现未尽理想的工具。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兴趣,向孩子提出建议,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2)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会逐渐形成独立的意识,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充分地发展,而不是被父母限制在已为他们设计好的框子里。不然的话,他们也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在补偿父母遗憾的同时,留下自己的遗憾。

(3)给孩子最后的决定权

对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觉得是合理的,就应给予尊重和支持。对孩子理想真正的支持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以孩子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然后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这需要的是精心呵护,不是说教,不是命令,更不是趁机提条件。即使孩子的理想与父母的意愿产生了很大的偏差,也要平静地与孩子沟通,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商量和探讨,让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再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4)对孩子的要求不可过高

父母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不要在孩子建立理想的初期就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和警示,这样做很可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

(5)精心培养孩子的理想之苗

当然,对孩子的理想,父母采取不理不睬或者拔苗助长的做法也都是错误的。如果父母们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的理想。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父母对孩子的理想之苗,要一点点地培养扶持,要细心浇灌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