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15771000000099

第99章 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

教育孩子,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顾及孩子的爱好与特长,如果只根据家长的兴趣和愿望,那么孩子只能走向相反的道路。当今让孩子学习乐器,对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据调查表明:约50%的独生子女学过钢琴等乐器。

无论是钢琴、小提琴还是电子琴、手风琴,学琴都是孩子童年时期接受的投资最大、时间最长、努力最多的学习活动。有不少家长甚至是省吃俭用来为孩子买乐器、请老师,而孩子则要在本来已经十分紧张的学校学习之外每天还要挤出很长的时间练琴,并且一学就是几年,甚至更长。孩子在上课与练琴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态度、体罚方面的压力更是其他学习活动所无法与之相比的。这在我们这样一个本来并不十分发达、教育投入远远不足的国家来说,可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在精力、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花这么大的本钱让孩子去学琴呢?

来自北京的一位女士说,她让7岁的孩子练琴,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毅力,提高修养,让孩子了解成功是要付出努力的。

在黑龙江大庆市从事科技情报工作的一位家长表示,培养5岁女儿学琴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艺术气质和开发智力。

山西长治一位从事化工工作的家长说,学琴有助于女儿开发大脑,提高生命质量。

然而问题并没有像家长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有一个女孩子(也许有千千万万个类似的女孩、男孩),原来非常活泼、开朗、懂事,5岁时家长省吃俭用给她买了一架钢琴,并用几乎1/4的工资为她请了钢琴老师,由父亲天天带着她练琴,每次去老师那儿上课。从此以后,每天练琴时,她耳边不时传来父亲急躁的吼叫和怒骂,上课时老师难得满意一次,家庭气氛也非常明显地变坏了,学琴成了她无法摆脱的痛苦。然而这孩子从小就非常懂事,她理解父母是“为自己好”,她也懂得了“必须忍受”的道理。孩子就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与家庭氛围中长大了。当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周围的人都注意到孩子变了,变得孤僻寡言,胆小怕事,不愿学习,害怕困难,回到家里也很少和父母说话,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疏远、隔膜。家长本来期待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可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畏缩;本来期望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可是发现孩子越来越对任何学习都不感兴趣,凡事懒得动脑子;本来期待孩子从此做事自觉,可是发现孩子不但练琴不自觉,而且还开始出现了各种欺骗家长、偷懒不学习的现象;本来期望孩子从此遇到困难勇敢地用毅力去克服,却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退缩,做任何事都怕困难,不仅如此,孩子还变得暴躁、与家长关系紧张……这一切都发生在学琴之后。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学琴的实际效果走向了最初愿望的反面。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在经常的失败与否定性评价中会获得自信心的发展;我们也难想象一个长期生活在责备、训斥甚至谩骂环境中的孩子会形成良好的性格,会发展起来人们所希望的“情操”;我们更难想象让一个孩子在一项自己毫无兴趣、也不理解其意义何在、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前会有顽强的毅力。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完全被动地迫于某种压力而进行的机械练琴只能对孩子智力乃至性格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人们对孩子学琴所寄托的人格、素养方面的期望目前都在大量地落空。反例之多,现象之严重已经到了使我们必须重新反省,思考与评价学琴在儿童发展中地位的时候了。很明显,问题不在于是否学琴,而在于如何学琴,以什么目的学琴和在什么状态下学琴。

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当我们无休止地对孩子期望要求时,我们应首先想想给了他多少实际的帮助。

父母应该懂得,让孩子学琴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多一种参与生存竞争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孩子感性的需要,使他们能体验生活的美,使其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为孩子分忧解难,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无休止地对孩子要求这个那个,不切实际地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