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临济下虎丘禅系概述
15771900000039

第39章 明末清初虎丘禅系(12)

然而,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天皇禅系改属,那还很难在理论上站稳脚,于是法藏又杜撰了威音王圆相,从而用来重新诠释五家宗旨。作为旷远的过去世的佛陀威音王,除了在《法华经》、《佛名经》等典籍中有所叙述外,并不见于其他佛典,而作为威音王圆相的“〇”,则更是无稽之谈了。而在法藏看来夫威者,形之外者也;音者,声之外者也。威音王者,形声之外,未有出载,无所考据,文字以前最上事也。若龙树所现而仰上,所谓无相三昧,然灯以前是也。”0正因为威音王是“形声之外,未有出载,无所考据”的,因而给法藏的杜撰圆相“〇”提供了很大的虚构空间。以故他在《五宗原》的开篇中说尝见绘事家图七佛之始,始于威音王佛,惟大作一〇圆相。之后则七佛各有言诠’言诠虽异,而诸佛之偈旨,不出圆相也。这简直是在捕风捉影:法藏居然抓住佛像绘制中的圆光,杜撰了七佛始于威音王、而威音王又从圆相中出之说。绘画家笔下的圆光,本来是从《观无量寿经》中“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语中命意。这与表示禅法的圆相“〇”之间,毕竟存在着许多差异,且这个圆相“〇”,仰山在不同场合中的表法又存在着许多差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则更不能与圆光等量齐观了。法藏在论述曹洞宗时,接着对圆相作了这样的阐述:“威而音、音而威者,〇五位前后事也。五位无位而位者也,威音以前,空劫也。威音至此,今时也。今时无空劫,则非今;空劫非今时,即非古。今古一〇,其为偏乎、正乎、正之偏乎、偏之正乎、偏正兼至乎、正偏兼到乎?吾不知而知,知而邈然于威音之先矣。”由此概括起来说,法藏的圆相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无尽的,威音王与佛法的无量妙义皆从其中出,因而作为禅门五宗的法义,则更是源于圆相了。

在设定了禅法本体妙义的圆相之后,法藏对五宗法义的诠释便更加游刃有余了。他说:

圆相出于西天诸祖,七佛偈出于达摩传来,盖有所本也。尝试原之:圆相早具五家宗旨矣。五宗各出一面,然有正宗。第一先出临济宗旨,此相抛出直下,断人命根。于一〇中,宾主辊辊,直入首罗眼中。所谓“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是也。次则“云门三句”、“一字关”也,沩仰圆相本于此也,法眼谈教义于“六相”之外,曹洞分回互于黑白之交。只一〇中,五宗具矣。其余傍出道理极则,教家玄妙渊微,莫不悉备。

这就是说,禅法的根本妙义可以用圆相来表述,而在中唐以后形成的五宗禅完全是从这个圆相中派生出来的。但法藏在论述五宗同源时,却没有忘记列出五宗的先后,他认为五宗中最先的是临济,接着便是云门、沩仰、法眼,最后才是曹洞一宗。其实,五宗中沩仰一宗开宗最早;其次是临济与曹洞两宗,它们几乎同时开宗;接着是云门宗;最末开宗者乃法眼宗。显然,法藏如此扭曲史实,其目的不外乎是要抬高临济宗在禅门中的正统地位,从而贬抑曹洞一宗。说诚实言,作为法藏本人,果如他自己所说的那种证悟程度,则其观物必然平等一如,绝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分别心理。无论是站在开宗的历史时代来看也好,还是站在“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实际来看也好,法藏的见地都是错误的。但法藏论述至此并不罢休,他进而提出:

所以从威音一点辟开,至临济一囊收纳。云门本出睦州于黄檗,岂外滹沱?沩仰自续风穴于首山,还归慧照;曹洞到浮山而率宾归王,法眼虽入教而难逃至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由此看来,法藏之所以要讨论五家宗旨,其目的不外乎是要突出临济宗旨,最终把其余四家全部归并到临济门下来。在师承上,云门文偃在承嗣雪峰之前确实参学过睦州,曹洞宗发展至北宋中叶也确实曾由浮山法远代续过法统。然沩仰开宗居五宗之首,又何曾“续风穴于首山”?法眼绵密的六相禅法又与作风快捷的临济有何相干?如此牵强附会,已经不是治学粗疏可以形容了,而是有些不成体统了。且法藏历来主张“得心于自,得法于师”,他并不刻意强调师承,乃至对圆悟也“当仁不让”,他在这里又何必如此附会师承因缘呢?他这样做岂不是在自我掌嘴么?然而,他竟然处处以“三峰藏挽临济七百年之大法”自诩,殊不知杜撰宗旨、贬抑旁宗,正好是坏祖师家风的“狮虫”。

要而言之,法藏作《五宗原》的目的主要在于重新诠释五家宗旨,从而凸显临济宗旨,达到建立三峰宗旨的实际目的。但他的理论既缺少必要的禅史与教史论据来支撑,又不能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仅仅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臆说,因而并不能对后世造成深远的影响。倘使法藏真正建立了像他自己所说的“千古万古扑不破”的宗旨,尽管有雍正出来干预、打压他,造成法脉一时的低落,但在事后也必将重显异彩,为后人所法式的。然而’三峰禅系在经雍正打压之后便销声匿迹了,尽管近年来有少数学人出来为之鸣不平,但无奈和者盖寡,依然逃不脱其灭亡的命运。

1圆悟对法藏的批判。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圆悟收到法藏寄来的《五宗原》,但并未通览全文,而是束之高阁,但对法藏作了提醒,希望他不要成为“知解宗徒”。后来,圆悟的同门师弟圆修致书批评法藏,而法藏便回信反驳圆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圆修把法藏反驳的复信寄给圆悟,请他裁决。圆悟听说“汉月每提唱时喜为穿凿,恐后学效尤,有伤宗旨,因其省问,乃为规诲”1希望法藏能回归到本色本分上来。次年,法藏提唱《智证传》的作略传到圆悟耳里,加上法藏仍坚持己见,圆悟乃着《辟妄七书》,揭开了他批判法藏的序幕。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法藏巳经圆寂,圆悟又着《辟妄三录》,再度对法藏进行批判。此时,法藏的弟子潭吉弘忍(公元1599年一公元1638年)为了维护法藏的学说,同时反驳圆悟之说,遂着《五宗救》十卷。对此,圆悟认为:“潭吉聪明伶俐,博极群书,其所作《五宗救》,读书人爱看。殊不知古人道:博极群书,只要知圣人所用心处。知得了,自家心术即正;心术正,则种种杂毒不相污染。今潭吉心术不正,反借群书为杂毒,可怜!可怜!但潭吉不久便死去了,而圆悟在潭吉死去后不久便推出了《辟妄救略说》十卷,对法藏与潭吉师徒作了一次彻底的清算。

《裔妄救略说》按照过去七佛到密云圆悟(附法藏)历代佛祖传记的顺序排列,摘录弘忍《五宗救》的言论附于每条之后,逐条进行批驳,矛头主要指向法藏。首先,圆悟驳斥了法藏不尊重师长,是无君无父、乱臣贼子。他说:“古人道: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汉月抹杀老僧,便是外道种子,所以老僧竭力整顿他,亦为道也,非为名分也。又说:“汉月妄攀高峰为得心之师、觉范为印法之师、真师则临济,正若世间无父之子,认三姓为父亲,遗臭万年,唾骂不尽。又说世有读书君子、明理髙赞,以为如此人者,能逃孔孟‘贼子’之笔伐、‘无父’之口诛否耶?圆悟的这类咒骂,如果站在宋明道学的立场上看,自然是十分合理的。但禅门中应当允许弟子创新,丛林中所谓的“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堪与传授”,就是鼓励弟子在禅法的弘传中要有创新精神,因而圆悟的这种口气似乎有些跋扈。但在另一方面,法藏依附于圆悟门下获得了很大的声望,且他在禅法弘传中自行其是但也无妨,又何必公开说明自己远师高峰、慧洪呢?由于法藏那些咄咄逼人的言词,处处触忤圆悟,给圆悟的尊严造成极大的损害,这也促使圆悟不得不对他们师徒进行笔伐。

其次,圆悟对法藏的五家宗旨也进行了批判。圆悟指出:“汉月不识五宗正旨,妄揑一〇为千佛万佛之祖,则千佛万佛、正法眼藏已被汉月抹杀。更谓五宗各出〇之一面,任汝作《五宗原》、《五宗救》建立五宗,实乃抹杀五宗;任汝执‘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拣’举扬临济,实乃抹杀临济。作为法藏,他凭空拈出一个圆相来作为万佛之祖、正法眼藏固然不妥,我们在上文巳经提到。而真正的五家宗旨只有在切身体验了五宗旨意之后才能领会,而真正的临济宗旨也只有在禅法的具体修学中才能契会。在圆悟看来,“从上已来,佛法的大意,唯直指一切人,不从人得之,本来为正法眼藏,为曹溪正脉,为五家无异之正宗正旨”因为,真正的“本色衲僧,据自受用身,迥然独脱,以本分草料,直指一切人,各个醒自身受用,别无一法与人,即此是临济宗旨。”3其实,像正传与圆悟师徒之所弘扬,应当是真正的临济迅捷禅法,也是禅门打破了数百年来话头禅桎梏之后的崭新成果。如果像法藏那样到话头中去讨生活、到慧洪的文字禅中去求知解,那显然要与五家宗旨、临济正宗背道而驰。

另外,在禅法弘传中,圆悟擅长棒打,在他看来此临济建立宗旨,唯问着便打而巳”。因而,“老僧拈条白棒,问着便打,直教一个个迪然独脱、无倚无依,这便是老僧的宗旨。事实上,圆悟的这一作略完全是对临济作风的继承与发扬,因为在临济那里,也是“山僧无一法与人”的。另外,对于法藏追溯“临济宗旨来源”、执着名相一事,圆悟也予以了严肃的批评。圆悟认为:倘使“据第一句为宗旨,何尝有种种名相”,而法藏等“又谓若宗旨便是实法,则诸老自立而自呵之,病狂丧心,不至如是”。他认为,以上这些,正是法藏师徒“病狂丧心,自语相违”的具体表现。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圆悟完成了《辟妄救略说》,在江南佛教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各方居士多希望能调解双方的僵局。翌年,圆悟前往吴越会见地方上檀越,当时有居士请圆悟消除天童与三峰间的论战,圆悟上堂说法,遂有“将从前葛藤,一时斩断,祖孙父子一志同心,回挽道法”,这场争执就此告一段落。

雍正对法藏的批判。如果说圆悟与法藏师徒间的论争,体现了复兴中唐禅风一派与执守南宋以来文字禅、话头禅一派的冲突的话,那么雍正对法藏师徒的批判便是代表了统治者试图整饬丛林,从而使禅宗服务于清王朝的君王意志。在法藏圆寂后近百年时,自命为作家的君王雍正抛出了他的八卷本《拣魔辨异录》,将法藏一系禅做了彻底的摧毁。雍正认为:

朕览密云悟、天隐修语录,其言句机用,单提向上,直指人心,乃契西来的意,得曹溪正脉者。及见《密云悟录》内示其徒法藏《辟妄》语,其中所据法藏之言,骇其全迷本性,无知妄说,不但不知佛法宗旨,即其本师悟处,亦全未窥见。肆其臆诞,诳世惑人,此真外魔知见,所以其师一辟再辟。如魔嗣弘忍,中其毒者,复有《五宗救》一书,一并流传,冀魔说之不朽,造魔业于无穷。

可见,雍正基本上同意圆悟的禅观,他所认可的是圆悟与圆修这两个法脉,而对于法藏及其门徒,则自然是予以了严正的批判。

从表面上看,雍正之所以要摧毁法藏的三峰禅系,乃是他们因为他们“全迷本性,无知妄说”,但实质上雍正深恶痛绝法藏的三峰禅系的主要原因,乃在于三峰禅系结交士大夫,对清皇朝的异族统治有可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雍正指出:“今其魔子魔孙,至于不坐香、不结制,甚至于饮酒食肉,毁戒破律,唯以吟诗作文媚悦士大夫,同于娼优伎俩,岂不污浊祖庭?若不剪除,则诸佛法眼、众生慧命,所关非细。”在明清鼎革之际,南方的士大夫普遍具有反清复明的意识,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文人以名士自居,他们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依然吟诗作文,饮酒狎妓,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随着明朝的遗民不断地走人佛门,怀念亡明的情结与生活上的颓废作风,自然对禅林不无影响。在南方的禅林中,不恪守戒律、与怀旧的士大夫交往,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丛林时尚。这一丛林现象自然会引起清廷的警觉,因而雍正也试图通过取消三峰禅系之举,来达到他杀一儆百的目的。基于这一出发点,雍正决定:“着将藏内所有藏、忍语录并《五宗原》、《五宗救》等书,尽行毁板,僧徒不许私自收藏,有违旨隐匿者,发觉,以不敬律论。另将《五宗救》一书,逐条驳正,刻人藏内,使后世具正知见者知其魔异,不起他疑。天童密云悟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众,着直省督抚详细査明,尽削去支派,永不许复入祖庭。”然而,雍正在处理法藏一系禅时,还是比较慎重的,他一方面允许三峰下的弟子到他方参学,对于其中“得正知见,别嗣他宗”者,依然允许秉拂说法。另一方面,雍正对于祖庭名刹加以了保护,并下令“凡常住内一草一木,不得动摇,参学之徒,不得惊扰”。

其实,雍正对禅门的整饬颇为用心,他亲自编纂了《御选语录》,重新厘定禅宗谱系。《御选语录》以《肇论》作为禅宗语录的源头,精选了禅风比较温和的禅师语录,剔除了禅风剀切的那部分禅师的语录,就连临济、德山也被他拒之门外。另外,雍正把归顺清统治者的玉林通诱与茆溪行森的语录人选其中,把道家紫阳真人张伯端的语录也入选其中,卷末还把云栖株宏的语录选人。这意味着雍正不但提倡禅净双修,同时也主张佛道合一,自然最关键的还是有利于巩固他清廷的皇图。雍正对于临济禅师避而不谈,对丹霞的烧木佛则深表痛恶,其原因自然不外乎害怕此风发展下去会造成“子孙焚烧祖先牌,臣工毁弃帝王位”的结局。对于德山的呵佛骂祖,雍正更是气愤,就连对他的禅宗辅导老师性音也不放过,一并进行了批判。他说:“如德山鉴,平生语句都无可取,一味狂见恣肆。乃性音选《宗统一丝》,采其二条内,一条截去前后语言,专录其辱骂佛祖不堪之词,如市井无赖小人垢谇,实令人惊讶,不解其是何心行。”51在雍正看来,德山的呵佛骂祖之举,无疑“如家之逆子,国之逆臣”了,因而也是“人神共嫉,天地不容”的,这自然在他的声讨之中了。

对于禅法的修学,雍正也有他自己的看法。雍正一般反对禅者去钻研禅宗的公案,他认为:“拈、代、偈、颂四者,颂最为后。学人于颂古切用工夫,逐渐至宗风日坠,此端一开,尽向文字边做活计。”在雍正看来,拈古、代别、诗偈与颂古这些文字,均已落入文字之中,是无益于禅法的证悟的。他提倡恢复禅宗“了悟自心”的传统,在他看来,“古今禅侣或息影云林,栖迟泉石,或诸方行脚,到处参堂。乃谈空说妙者,似粟如麻;而了悟自心者,凤毛麟角。雍正曾经自矜在他的指导下,“自春入夏,未及半载,而王大臣之能彻底洞明者,遂得八人”至于这八人究竟达到了什么悟境,则自然不外乎他所推许的“俗则居家,僧则秉教,为臣当忠,为子当孝,能尽伦常,即为玄妙”了。

雍正本人曾就禅宗语录下过一番工夫,他对禅宗的整饬,无论是在教理上还是在政策管理上,都做得很扎实。经过雍正整饬后的禅宗自然能更好地服务于清王朝,但此后的禅宗便消泯了其自身的特色,最终走向了衰亡。

天隐圆修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