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健康生活书——现代人生活宜忌全书
15772200000048

第48章 医疗用药(4)

发热,一般是由病菌、病毒或它们的代谢产物引起的。发热以后,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流向发炎处的血液量增多。这一方面可以冲淡、带走病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另一方面白细胞数量增加,可直接破坏、吞噬细菌和病毒,还能产生一种内源性致热质,刺激机体产生具有杀灭细菌或病毒能力的抗体,促使病情好转。

如果刚发热马上就用退热药,不仅上述一系列变化难以实现,还可能掩盖病情,给诊断带来困难。当然,如果发高热,应立即到医院诊断治疗,不可耽误诊治时机。

驱虫药不宜常服

目前所用的驱虫药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某一种寄生虫有驱除作用。常用的驱虫药如驱蛔灵、抗虫灵、左族咪唑、噻苯咪唑、扑蛲灵、补蛲净等,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眩晕、胸闷、嗜睡、食欲缺乏及胃肠不适等症状。即使是毒性较低的驱蛔灵,在常服或久服的情况下,也会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

因此,对于儿童来说,任何一种驱虫药都不应常服、久服或过量服。尤其是那些肝肾功能欠佳、急性发热的幼儿等,更应慎用或禁用驱虫药。

维生素B2不宜饭前服用

一些人认为,饭前服药或空腹服药,可使药物吸收较迅速而完全。中医在治疗下部疾病及虚弱症时,也常叫病人饭前服药,以提高药效。为此,有的人患复发性口腔炎、口角炎、舌炎、角膜炎、阴道炎时,医生给的维生素B2便也常在饭前服用。岂不知,这样做是不当的。因为维生素B2这种药是适宜于饭后服用的,否则疗效不佳。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们研究证实,维生素B2只有在小肠中才能被吸收入血。如果饭前空腹时服药,大量维生素B2经过小肠速度较快,停留时间很短,而且很快就能达到饱和浓度,其结果被吸收的很少,达不到有效血浓度,也就达不到治病的目的。如果在饭后马上服,维生素B2与食物混在一起,体积较大,通过小肠消化吸收需2小时左右,且药物浓度低,不易达到饱和,可在小肠中慢慢吸收。实验证明,口服30毫克维生素B2,空腹时服只能吸收47毫克,而饭后服竟能吸收182毫克。因此,维生素B2还是以饭后服用为好。

速效感冒胶丸忌感冒后期服

速效感冒胶丸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一些患者伤风感冒乍起不以为然,一等到病情加重,又想借助速效感冒胶丸的速效一服解之。其实,伤风感冒后期,往往会伴有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症状,这时如果用以解热镇痛为主要功效的速效感冒胶丸医治,显然已不够用了。因此,速效感冒胶丸在感冒初起时选用,而忌在感冒后期服。

痰多时不宜服用咳必清

咳嗽是呼吸道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能把呼吸道内的痰液和异物排出,轻度而不频繁的咳嗽有助于去痰。但是,剧烈咳嗽对人体则是有害的,需要用药止咳。

咳必清属于镇咳药,它通过抑制呼吸中枢而起到镇咳作用,主要适用于急性呼吸道炎症引起的频繁咳嗽、百日咳及干咳无痰等。痰量多的病人不宜用咳必清。因为咳嗽中枢被抑制后,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使积聚在呼吸道内的痰液不易被咳出,甚至将呼吸道阻塞。特别是小儿,由于气管狭小,更容易造成痰液堵塞,加重呼吸困难,严重者还可发生肺不张、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因此,痰多者不宜服用咳必清。

中老年人临睡前不宜服人参蜂王浆

人参蜂王奖是富含营养的滋补佳品,但是却不宜在临睡前服用的。

这是因为,中年以上的人血液中存在着高凝状态,而人参蜂王浆内含有大量果糖、葡萄糖,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口服后不久即入睡,使心率减慢,加剧了原有的血液黏稠度,出现局部血液动力异常,造成微循环障碍,易促发形成脑血栓。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患者更应注意,应与服降压药一样,在睡前4小时服用人参蜂王浆,以免发生不测。

服用人参蜂王浆的最佳时间是,早饭后1小时,午饭后2小时。

更年期不宜长期服用镇痛药

进入更年期以后,不少人出现头痛、关节痛、腰痛等疼痛症状,不仅给躯体带来痛苦,而且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因此,有些更年期的男女常备几种不同的镇痛药,随时服用。这种长期滥服镇痛药的做法,对身体是有害无益的。

首先,不论服用何种镇痛药,如不经医生指导,长期随意服用,都可能掩盖身体已有的疾病,以致贻误诊断和治疗,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其次,吗啡、哌替啶类镇痛药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但也有严重的成瘾性。一旦成瘾,必须经常服用,停药则产生戒断症状,出现精神不振、全身不适、流泪流涕、呕吐腹泻,甚至虚脱。因此,更年期的一般疼痛,绝对不能使用此类镇痛药,否则会导致严重后果。

第三,解热镇痛药物对更年期疼痛有较好的效果。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报告表明,解热镇痛药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几乎所有的解热镇痛药都有毒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变态反应、肝肾功能损害、造血功能障碍等。据报道,每天服用阿司匹林4~6克,有70%的服用者每天胃出血3~10毫升。过敏性皮肤药疹中约有1/3是由解热镇痛药引起的。

所以,更年期不宜自行长期服用镇痛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加以治疗。

司机不宜在出车前服药

司机不仅酒后驾车容易发生车祸,而且服食药物后驾车也容易导致车祸的发生。科学家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如组胺类药物和镇静剂,可以引起思睡、疲乏、头沉、眼涩、精神混乱及反应迟钝的症状。

职业司机中,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胃病,所服用的胃药也含有组胺剂,尤其是含有抑制胃痛的镇静剂,能使全身的肌肉松弛,减弱瞳孔的收缩力,降低视觉功能等,对司机来说,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副作用。

还有一些大痉挛药、止痛药及抗抑郁药,也都可以引起思想不集中、神志模糊和嗜睡现象;服食降压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会导致头晕、目眩、神志恍惚,服用后都应避免驾车。

有些抗胆素药物,可影响视神经,使眼晴对颜色的感觉性以及对黑暗环境的适应性减弱,以致降低驾车者的判断能力,从而招致车祸。

综上所述,司机在出车前不宜服药。

感冒时不宜坚持体育锻炼

有人说,患感冒后,不用吃药打针,打打球或跑跑步,运动一下,出点汗,感冒就会好了。这种说法和做法是不科学的。

这是因为,感冒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人体为了抵御入侵的病毒或细菌,就要动员体内的防御系统与之斗争,表现为一定限度内的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的生成、肝脏的解毒功能等均增强。同时,体内的新陈代谢也加剧,以加速组织的物质交流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这时为机体创造有利的“斗争”条件甚为重要,其中,适当的休息,就是重要的一条。如果再进行打球、跑步等运动锻炼,就会使体内产热更增加,代谢更旺盛,这样热上加热,势必造成体温过高,进而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过高,体内的能量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等)消耗过多,削弱病人的抵抗力,并使氧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以致加重心、肺等系统的负担,甚至引起急性心、肺功能不全。

当感冒为细菌引起时,由于致病细菌大多为一种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肺炎双球菌等,全身症状较重,如不及时休息和治疗,除可继发鼻窦炎、支气管炎外,还有可能引起风湿病、肾炎等。

当感冒为流行性病毒引起时,除出现常见的感冒症状外,也可能直接出现肺炎型或全身中毒性感冒。如果这时不很好休息和治疗,就更容易从单纯型流感转为肺炎型,少数可继发病毒性心肌炎。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肝炎等的初期症状,早期检查时与单纯的感冒较难区别。如果得了这些病,再用体育锻炼的方法“治疗”,其后果就更严重。

因此,患感冒时是不宜再参加体育锻炼的,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休息,待感冒痊愈后过上几天再参加体育锻炼为好。

感冒初起时不宜吃西瓜

西瓜,又名寒瓜,由于它凉甜可口,有“夏季水果之王”的美称。炎夏适当地吃些西瓜,不但能开胃口、助消化、止干渴、去暑疾,而且可以利小便、促代谢、滋身体、补营养。但值得注意的是,感冒初起时却不宜吃西瓜。这是因为,感冒初起时,不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病邪尚在于表,此时若吃西瓜,不但不能表散病邪,而且会引邪入里,使感冒加重,延长治愈时间。因此,感冒初起时,是不宜吃西瓜的;在感冒加重并出现高热咽痛之时,或在感冒治愈之后,再适量吃西瓜,才有益于人体健康。

发热时不宜喝茶

茶叶里含有许多营养物质,因此许多人喜欢喝茶水。但是,有的人伤风感冒后,也多喝热而浓的茶水,妄图以此来发汗退热。实验证明,这样做法是不可取的、不科学的。

茶叶里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茶碱,即咖啡碱和鞣酸。茶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它可使大脑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还可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人在发热的时候,机体处于兴奋阶段,脉搏较快,此时饮茶水后,会进一步刺激心肌,使有病的机体更进一步增大消耗,其结果不但不能退热,相反还会使体温进一步升高,诱发其他疾病,对发热病人非常不利。

茶叶中的鞣酸则有收敛作用。中医认为,饮茶水后,不利于肌表的邪气外散,这对于感冒发热的治疗,显然也是不利的。

发热是一个最常见的症状,有许多疾病都可能出现发热,因此,必须经过诊断后,根据不同病因分别施用不同的药物,采取不同的办法,加以对症治疗。

皮肤病不宜烫洗

有些皮肤病病人认为,用热水烫洗患病处,一方面可以起到清洁消毒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患病处的血液循环,必然会促进病情的尽快好转;同时用热水烫洗患病处,还可以起到解痒的作用,使患者感到舒服。因此,便以为用热水烫洗患病处有益无害,其实,上述认识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如果经常用热水烫洗患处,就会把皮肤表面的一层脂质膜破坏掉,若再使用肥皂,则破坏得更严重。这样,势必会使患病处皮肤越来越干燥,瘙痒也越来越严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经常用热水烫洗患处,还会使患病处的皮肤红肿越来越厉害,患处的毛细血管扩张也越来越严重,这不但不会有利于病情的好转,而且会使病情越来越恶化。因此,患皮肤病时,是不宜用热水烫洗患处的。

慢性病患者不宜长期卧床

病变组织要修复,就必须有赖于营养的补充。组织的营养来自于血液的供应,只有血供充足,病变组织才能逐渐恢复正常。适度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如果病人养成了常卧床的习惯,就会加重患病器官的日趋衰退,从而使病情加重。

其次,慢性病人长时间卧床,不积极进行适度运动,新陈代谢减慢,代谢产物就会对机体器官产生不良作用,致使有病器官病情加重。

长期卧床,体力活动减少,但大脑思维却很“活跃”,常会导致胡思乱想,精神负担加重,思想压力加大。由于大脑思维“活跃”,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氨基酸、氧气、卵磷脂等能量物质,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大脑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导致大脑早衰。

总之,慢性病人不宜过多卧床休息,应根据病情及自身体质,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医疗体操等,这样才有助于疾病康复和长寿。

扁桃体不宜无病摘除

扁桃体作为全身淋巴系统的一部分,位居“咽喉要道”,能有效地防御外来细菌的侵袭,发挥屏障作用。因此,对于没有病变的扁桃体应加以保护,不宜无病而摘。即使有了不适,最好也选用药物治疗,不要因为每年只有少数几次发炎便贸然摘除。如确应摘除,是幼儿的也应延迟到6岁以后。

但是,当扁桃体失去了防御细菌侵入的作用而成为病灶时,它就成了细菌向机体攻击的“基地”,不仅可引起扁桃体急性发炎,还能引起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如继发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肾炎和无显着原因的低热,也可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中耳炎、副鼻窦炎等并发症。所以,对有病灶的扁桃体,则应及早治疗,该摘除时果断摘除。

抗生素不宜做预防用药

一般慢性疾病由于病程较长,易于反复发作,以致于发作时往往需要用抗生素为主治疗,方能缓解。为了防止疾病发作,有的病人自作主张,在没有明显发作期表现的情况下,或在病情得到明显控制,体征、检查均比较正常的时候,仍长期服用一些抗生素,以为会起到预防发作的作用。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非但不能预防原有疾病的发作,反而会酿成弊端,危害健康。

近年来,随着对抗生素研究的广泛和深入,人们认识到,任何抗生素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应用,可以产生药源性疾病,如药源性肝病、药源性肺病、菌群失调症。这些药源性疾病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危害很大。有的患者自己也会发现,抗生素开始使用时,效果还好,时间一长就无效了。这是因为:原来对药物敏感的细菌,长期处于低浓度的药物当中,便会逐渐适应这种环境,改变菌体结构,阻挡药物渗透,使其不能再发挥杀伤作用;有时还会出现交叉耐药性,最终导致原有疾病的发作愈来愈难控制,治疗愈来愈棘手。所以,抗生素不宜做预防用药,更不宜长期使用。

红霉素与氨茶碱不宜合用

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具有抑菌消炎作用;氨茶碱能够平喘,缓解气管炎症。支气管炎或哮喘病人常用这两种药。但是,新的药物研究认为,这两种药合用要十分慎重。

氨茶碱进入人体后,有效血浓度为每毫升10~20微克,而中毒剂量十分接近有效血浓度,为每毫升22微克。氨茶碱若与红霉素合用,后者可增高氨茶碱血浓度25%,这是十分危险的,很容易造成氨茶碱中毒。中毒病人早期表现为烦躁不安,继而频繁呕吐,最后可出现全身持续性惊厥以至昏迷,重者会发生死亡。

因此,当服用氨茶碱需要配服一种抗生素时,尽可能不要选用红霉素。如果经过药敏试验,红霉素确实有效,那么,应当减少氨茶碱的用量,减量方法是:氨茶碱常用量×(1%~25%)-氨茶碱(与红霉素)的合用时剂量。

西药服用6忌

(1)忌奶。忌在服用四环素、铁剂、土霉素时喝牛奶、吃豆类制品及海带等食物,以免降低药效及正常吸收作用。

(2)忌盐、糖。高血压、肾炎患者如果摄盐过多,可加重水肿及血压升高;食糖较多会使糖尿病患者加重胰岛细胞的负担,且苦味药也忌与糖同服。

(3)忌蛋白质。患有痛风者忌大量食用鱼肉等,否则在治疗过程中难以奏效。

(4)忌茶。茶内的鞣酸往往造成铁剂、毛地黄、中成补药的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而不易吸收;服用胃蛋白酶或多酶片时如果饮茶,只能使药物中的蛋白质凝固,疗效难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