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15773200000028

第28章 伊斯兰教编(5)

依斯哈克在新疆活动了12年后回去了,其子夏迪又来到新疆,继续传播乃父教义。在叶尔羌汗国阿布杜拉汗时(1627-1665在位),白帽派和黑帽派发生了矛盾,因为阿布杜拉汗是白帽派,所以黑帽派受到了排挤,其势力被迫移至吐鲁番一带,而麦麦提·尤素甫继续在莎车、和田一带传播教义,他的信徒很多,而且在当地威望也很大,因此,黑帽派不敢向这些地方渗透。但是,黑帽派在去吐鲁番时,该派的一个名叫帖木儿的海力派继续留在莎车,搞秘密活动。有一次,他请麦麦提·尤素甫到他家去做客,他在饭里下了毒药。尤素甫在返回喀什时,走到英吉萨就死了,跟随他的信徒们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在喀什的尤素甫的儿子阿帕克和加(即赫达叶通拉希)。阿帕克和加得知情况后,迅速赶到英吉萨,将尸体运到喀什埋葬了(即今阿帕克和加麻札)。

在埋葬了其父的遗体后,阿帕克怀着极大的仇恨,通过阿布杜拉存之手,对莎车、和田一带的黑帽进行了报复,并杀死了铁木尔。

希吉莱历1080年(公元1669年),阿布杜拉汗离开叶尔羌去麦加朝觐,临行前将汗位让给其弟司马依(事实上,阿布杜拉汗以后,其子尧乐瓦斯曾经接替汗位,统治了几年,然后才是司马依即位。而司马依,据另一些史料证明,他是阿布杜拉的儿子而不是弟弟——笔者)。司马依与阿帕克之间向来不和,他上台后,在吐尔羌重新扶植了黑山派势力,阿帕克受到了排挤。于是他向撒马尔汗统治者依麦尔·木札白尔写了一封信,内称新疆现无人管理,请求他出兵占领新疆。此时正是清廷对新疆管理不严之机,依麦尔·木札白尔便派木拉提·巴格西为指挥官,带了10000兵士来到喀什,驻扎在喀什的夏马力巴克地方。司马依闻知后,便带兵从叶尔羌来到喀什。双方交战11天,司马依俘虏了撒马尔干指挥官和5000名士兵,大获全胜。

司马依得胜后,把阿帕克和加从新疆赶了出去。阿帕克先到了撒马尔干,在此呆了5年后,又去拉萨,藏族喇嘛很拥护他,之后他又去准噶尔,蒙古喇嘛也拥护他,并给了他12,000名士兵。他带兵来到喀什后,与司马依打了三天仗,结果司马依大败。阿帕克和加镇压了喀什、和田的黑山派,南疆一带被蒙古人占领了,阿帕克只作了个小王。

白帽派和黑帽派之间的分歧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们在宗教教义上的分歧并不大。中亚比较着名的乃格什板顶耶教团的创始人乃格什板顶的儿子,曾经作了伊斯兰着名学者伊玛目然巴尼的信徒。然巴尼是虎夫耶,因此,奈格什板顶耶后来分成了虎夫耶和哲赫林耶两个派别。新疆的依禅派,无论是被俗称为“白帽派”的细给耶派,还是被俗称为“黑帽派”的伊斯哈克耶派,以及其他一些派别,如尕德林耶、苏合勒瓦底耶、且丝丁耶、依斯拉米耶等,都属于哲赫林耶。但是,这些派别在修道方式上却不尽相同,如苏合勒瓦底耶,在修道时先从“清真言”念起,并有“打甫”、“笛子”、“撒塔”和“和加克”等器乐伴奏,等到兴奋后,开始翩翩起舞。细给耶在修道时也“大喊大叫”,属于高念派。

以上这些材料都记载在一本名叫《特孜克勒阿则孜》的波斯文资料里。这本资料后来被译为维文,由大毛拉保存了20年,“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拿走后不知去向。

(二)什叶派

什叶派是以承认阿里为穆罕默德合法继承人为标志的许多穆斯林派别的总称。最初是产生于穆罕默德逝世后不久的一个政治性派别,后来逐渐形成一个宗教派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主要有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等。过去我们只知道在新疆的塔吉克族中有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的穆斯林,而不知在维吾尔族中还存在着十二伊玛目派穆斯林,此次去莎车县调查,对这一新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目前在莎车县该教派自称有近百户,500余人(一说300余人),实际上城区仅有30余户,集中居住在一条深巷里,有自己的礼拜寺和悼念堂,是近几年修起来的。

1.历史。他们自称自己在200年前从阿富汗克什米尔来。事实上,克什米尔并不在阿富汗,估计他们可能是从印度一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地区来的。因此,他们自称自己不是维吾尔族,而是“克什米尔族”,曾要求政府更改他们的民族成分。实际上,他们除了在宗教上与其他派别不同外,在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与当地的维吾尔族别无二致。另据介绍,其祖上于伊斯兰教历1000年(公元1591年)左右,从巴基斯坦盘家甫地方来莎车经商并定居于此,热多里·周霍加在此传播了十二伊玛国教义,之后曾有沙里夏、萨依甫等数人成为其首领。伊斯兰教历1200年(公元1785)左右,卡斯木·周霍加从盘家甫带来一批信徒定居莎车县,后死于莎车县。以后,在其子阿哈麦德汗霍加、阿不杜热苏里·阿尕任首领期间,更多的人从盘家甫迁至莎车县,并成为莎车县的一股有经济实力的势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们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同印度一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区有贸易往来,主要是从国外运进鸦片和药材,从叶尔羌河流域运出丝绸、农产品、玉石等商品,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并占据了莎车县一条商业街道。在此期间,他们一直隐瞒自己的宗教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才正式公开了自己的宗教观点,并修建了礼拜寺和悼念堂。

2.礼拜寺和悼念堂。礼拜寺的建筑与维吾尔族其他派别的清真寺没有区别,只是规模小,礼拜殿只能容纳几十个人,比较有特点的是悼念堂。悼念堂是为了纪念历代伊玛目和过节日而设立的,是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其悼念堂坐落在清真寺后,也是数间平房,但摆设较多。最有特点的是,在悼念堂的内壁上,不规则地插着几杆三角型旗,有黑、白、绿三色,其中黑旗上皆绣有一个白色的、五指微微叉开的“手掌”,他们认为大拇指代表穆罕默德,食指代表阿里,中指代表法蒂玛,无名指代表哈散,小指代表侯赛因。在前龛的墙壁上,依次放着5根白色蜡烛,分别代表上述5人。堂内还有一盏蜡烛灯,共有6根蜡烛,其中一根红色蜡烛位居中央,其余5根白色蜡烛分布在四周,亦分别代表上述5人。在堂的左墙壁上挂有三幅画像,其中中间的画像是一匹满身箭伤、流着鲜血的白马,据说这是侯赛因当年骑过的白马。左右两幅画像内容相同,是一名骑手骑在一匹红马上,手握绿旗,马站在水中,远处是帐篷。在一摞经典中,珍藏着一幅霍梅尼的彩色照片,有32开纸张大。据他们自己称,这是从巴基斯坦由亲戚带来的。他们很珍视这张照片,在我们为他们拍照时,他们把这张照片拿在了手里进行拍照。悼念堂的这种布置和摆设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如伊斯兰教反对崇拜偶像,而他们的悼念堂中居然还挂有人的画像,对于这些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教义及仪式。他们自称“艾斯那依艾谢里耶”(阿拉伯语,12之意),信奉十二伊玛目,其宗教首领不称伊玛目,而称“皮士乃玛孜”(领拜者),认为除十二伊玛目外,只有霍梅尼能称伊玛目。

十二伊玛目派以崇奉十二位伊玛目而得名。这十二位伊玛目是:阿里、哈桑、侯赛因、栽因·阿比丁、穆罕默德·巴基尔、加法尔·萨迪克、穆萨·卡基姆、阿里·里达、穆罕默德·加瓦德·塔基、阿里纳基、哈桑·阿基凯里、穆罕穆德·马赫迪。这一派是目前世界上信徒最多的一个什叶派支派。他们相信“真主独一”、“公道”、“先知”、“伊玛目”和“复生”。他们不承认前三位哈里发的合法地位,认为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在阿里之后,由伊玛目来掌握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第十二位伊玛目并没有死,而是隐遁了。等他出世的时候,世界将受其支配。他们在教法依据方面承认《古兰经》、“圣训”、公议和类比是教法的四个渊源,只要公议与伊玛目意见相联系,在类比方面则比逊尼派有更大的自由。与逊尼派的最大的区别则是“穆智特希德”(个人意见)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强调崇拜圣徒圣墓。在经济方面,除交天课外,还要加“1/5”的税。

据莎车县维吾尔族什叶派穆斯林称,他们每天做5次礼拜,拜数与逊尼派一样,但念帮克与其他教派有区别,正统派的宣礼内容是:

安拉至大!我作证除安拉外别无神灵!我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快来礼拜吧!快来获救吧!安拉至大!除安拉外别无神灵!

什叶派的宣礼内容是:

安拉至大!我作证除安拉外别无神灵!我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我证明阿里奉安拉之命担任传使!我证明阿里是礼拜安拉的!

快来礼拜吧!快来获救吧!快来做好事吧!安拉至大!除安拉外别无神灵!

此外,他们还把晨礼帮克中“礼拜比睡觉重要”一句改为“礼拜比干任何事情重要”。

礼拜的仪式也与逊尼派有区别,他们在举意抬手后,垂下双臂并同步前后摆动,五指伸平,在跪下时会一段抬一次手,并用双手掌和手背各拍打大腿一次,然后叩头,如是数次,随即用右手摸叩头处放的一块小石子,然后再把手往脸上抹,如是数次,礼拜完毕。

除做礼拜外,他们每星期五晚上还要集合在一起念《古兰经》,共30人念,每人念一卷,30人同时念完,平时则念一些描述战争和纪念穆罕默德及十二位伊玛目的经,如:《哈克克尔白拉》(巴基斯坦版,其中《古兰经》部分是阿文,其余部分是乌尔都语,记述穆罕默德和十二位伊玛目的简历)、《乔旦斯坦尔》(巴基斯坦版,乌尔都文,内容与上述基本相同)。

过“阿述拉”日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之一,期间要做纪念活动,悼念穆罕默德、法蒂玛和十二位伊玛目。

这一派的穆斯林与维吾尔族不通婚,他们被当地正统派视为“穆什勒克”(多神教徒),并受到正统派的歧视和排挤。

据介绍,这一派与伊朗的什叶派没有联系,但通过各种渠道,也了解一些伊朗的情况,他们与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有一定的联系,这主要是通过华侨归国观光、亲戚回国省亲等途径实现的。据该派目前的负责人玛目提·艾力艾克白尔称,甘肃也有什叶派穆斯林,不知此种说法是否属实。

说明:

本文完稿于1986年9月,由本人撰稿,署名“马通、马虎成”,迄未发表。当年我随甘肃省民族研究所马通先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参加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问题专题研讨会后,赴喀什地区考察。考察结束回兰州后撰写了这篇调查报告,存甘肃省民族研究所资料室。22年后,在编辑本书搜集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篇报告,觉得有一定史料价值,故收入本集。

伊斯兰教法学派刍议

被称为“神圣法律”的伊斯兰教法,是世界着名法系之一,是伊斯兰教整个宗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懂得伊斯兰教法,就不可能懂得伊斯兰而伊斯兰教法学作为研究、理解教法的专门学科,曾和教义学一起,成为穆斯林的两个重要的传统学科。在研究教法过程中产生的各个不同的教法学派,对教法的最终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伊斯兰教法和教法学、教法学派对我国一千五百多万各族穆斯林影响深远。近年来,我国对伊斯兰教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方兴未艾。本文不揣浅陋,重点讨论伊斯兰早期教法学派、四大教法学派和伊斯兰教古典法学理论·等几个问题,并就此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

一、伊斯兰教法和教法学

伊斯兰教法是阿拉伯语sharia的意译,音译为“沙里亚”或“沙里阿”等。这个词的原始意义包含“通向水源之路”、“应遵循的惯例”等,泛指“行为”、“道路”,转义为“真主命令和指引的道路”,成为伊斯兰教法的专称。故此,成文时期的伊斯兰教法又称“沙里亚法典”。传统上,穆斯林主要受教义和教法的双重约束,教义主要确立了人与安拉之间的理想关系,而教法则偏重于讲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义务和权利以及人对安拉应尽的义务,规范穆斯林的行为准则。与世俗法律的明显区别是,作为宗教法,它主要规范穆斯林的行为,对异教徒没有约束力。而实际上,对穆斯林来说,它也相当于宗教伦理的行为规范,因为在教法的基本倾向中,法律的判决往往让位于宗教伦理角度的评价,私人的赎罪也往往补充或代替严格的法律制裁。教法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主要内容包括纯粹的宗教义务,家庭、婚姻和继承法,财产法和债务法,刑法,诉讼程序法,宪法,战争法等。因为其内容十分繁杂,对于教法的系统分类从来就没有完成过。教法的渊源主要有四个,即《古兰经》、圣训、公议和类比,不过各教法学派都各有偏重。教法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伊斯兰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到10世纪中叶,各教法学派的学说已有保留地付诸司法实践,“伊斯兰教法作为国家实施的唯一法律几乎成为现实”,伊斯兰教法最终形成了。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教法学和教法学派。

在早期伊斯兰教中,伊斯兰教的活力和宗教思想的表述,集中体现在教法中,对早期穆斯林来说,“宗教”和“法律”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到了1个世纪后,宗教学者们才开始分门别类地研究,于是产生了教法学。表示以教义学为基础的教法学的“费格赫”(Fiqh)-词表明,教法学曾被视为最重要的学科,教义学的地位和影响,一直未能与教法学并驾齐驱,只是到了苏非派兴起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费格赫”的本意是“智慧”、“认识”等,其含义曾数次变更。9世纪以后,学者们对它的含义基本取得一致,即认识、理解神圣法律的学科。因为它了解的对象是教法的四个渊源,故又称教法根源学,相当于现代的法理学。

二、早期教法学派

早期教法学派产生于倭马亚王朝时代。一是因为早期的法律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形势。二是虔诚的宗教学者开始总结、检讨倭马亚王朝的法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伊斯兰的本来精神,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早期教法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