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真寺和阿尔斯兰汗麻札的南面,是一大片普通教民的坟墓。其中些坟墓是高不过一二米,直径米或三四米不等的小圆顶拱北,全部用土坯垒成,并在侧面做一个能容纳人身体的入口,有些已封口,有些还是敞口的。据介绍,这些是维吾尔族的家族坟。维吾尔族的家族坟是很有特点的。全家族的人殁后,都将埋在一个坟墓内,其坟墓的形制也很特别:先挖一个正方形的坑,然后在坑的四边各挖一个墓穴,墓穴与正方形坑之间有一通道相连。人殁后,分别埋人每个墓穴里,三年后,等墓穴中的尸体腐烂后,将尸骨收拢,在墓穴的旁侧再挖一个小坑,把尸骨存入其中,原来的墓穴即可再埋人了。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家族坟(见示意图)。
(三)阿力铜麻札。该麻札位于莎车县城居民区。它曾经是一座有名的麻札,但现在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有的墓台已经坍塌,被夷为平地,有的墓盖已经剥落。全麻札没有一座拱北,坟墓全部露天,所以难免损坏。
据介绍,这里埋葬着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阿布杜·热西德汗以及王后阿曼尼萨汗,二人合葬,墓顶已被揭去,只留一些隐约可辨的残迹。热西德汗是叶尔羌汗国的奠基者赛义德汗的长子,其父于1533年病逝后,由他继任汗位,直至1570年逝世为止,共统治了37年。他统治时,多偏重于文化建设,因此,叶尔羌城(即今莎车城)不仅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而且成为了文化中心。维吾尔族的文化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正是与热西德汗的名字连在一起的。阿曼尼萨汗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歌手,具有音乐天赋,她是维吾尔族不朽的“十二木卡姆”乐章的组编者之一,在维吾尔族的音乐发展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7世纪中下叶(?)黑山派首领和卓夏迪和达涅尔殁后,黑山派信徒便将二人葬于此地,因此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麻札,每年都有人朝拜。
关于修建该麻札的确切年代,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据当地人介绍,该麻札建于1536年,如果这个说法正确,那么当时初建时究竟埋的是谁呢?显然不是热西德汗或阿曼尼萨汗,因为前者逝世于1570年,而后者死于1567年。我们初步认为,该麻札可能始建于1567年阿曼尼萨汗死后,1570年热西德汗死后与她葬在一起,但也不能排除1536年始建的可能性,或许在1567年以前该地就葬有一个较有名望的人,或者说,该地就有一块墓地。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时,曾对该麻札做了大规模的修建。
(四)“七里坦”麻札。该麻札位于阿力铜麻札的旁边,两个麻札只有一条小路相隔。“七里坦”在维吾尔族中是“四十”的意思,该麻札还有一个名称,叫“7个穆罕默德麻札”。
该麻札的来历,据介绍,在一本名叫《路巴布里艾黑巴尔》的维文资料和另一本波斯文资料中都有一定记载,维文资料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波斯文资料现还完整地保存着。据介绍,在希吉莱历850年(公元1446年),沙特阿拉伯的依拉提发生了一场战争,有40个苏非派修道士为避战火,从依拉提来到了新疆。他们临走以前,他们的师父给了他们一根椰枣手杖,并嘱咐他们,这个手杖在什么地方发芽,就在什么地方生活。他们首先来到了叶城,叶城人对他们产生了怀疑,于是他们辗转来到了莎车。莎车有条河,他们便将手杖插于河滨,手杖果然生根发芽了,于是他们就定居于此,从事苏非派的宗教功修(但没有传教)。其后,他们中的7个人殁于此地,现在七里坦麻札的拱北里,分别埋葬着这7个人,他们是:
1.穆罕默德·热黑目2.穆罕默德·克里木
3.穆罕默德·阿则孜4.穆罕默德·热西德
5.穆罕默德·奥波尔6.穆罕默德·伊敏
7.穆罕默德·哲来里(按进门从右至左排列)
关于这个麻札,还有一个传说,即在穆罕默德的时候,从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一个山洞里来了40个人到叶尔羌。他们临行前,他们的师傅给了他们一个拐杖,并告诉他们,拐杖在什么地方生根,就在那里生活。他们到了叶尔羌,把拐杖插在地里,果然生根发芽了,于是他们就留在了此地。这个传说,像上一个传说一样充满了神秘色彩。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这个传说还把这40个穆斯林来疆的时间提前到穆罕默德时代。众所周知,伊斯兰势力征服叙利亚是在公元633-640年之间,公元635年,大马士革城才最后被征服,而在此以前,整个叙利亚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在穆罕默德的时候,大马士革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似乎是有一定组织的苏非派修道士,他们来新疆更无从谈起。
关于这个麻札的始建年代,当地人说法不一,归结起来,大体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在这7个人死后150年,人们才知道他们的事,并知道了他们是穆斯林而且是苏非派,于是,人们给他们修了麻札。第二种说法认为,该麻札的始建年代应该是希吉莱历889年(公元1484年)至今巳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阿巴拜克执政时,他有一个朋友叫色麦斯,他说他在礼拜的时候发现叶尔羌城有7个“圣人”,于是,阿巴伯克便给他们修了麻札。综合上述几种说法,我们认为后两种说法较为合理,因为:(1)阿巴拜克是察合台汗国功臣布拉吉家族的后裔。他于公元1466年宣布脱离了亦力把里政权,并建立了叶尔羌政权。在1483年左右,他占领了喀什噶尔,建立了“喀什噶尔苏丹”政权。这个政权延续到1514年,阿巴拜克本人死于1513年底或1514年,也就是说,阿巴拜克执政是从1466年(叶尔羌政权)至1483年(喀什噶尔政权)再到1513年或1514年。因此,这个时间与第二种说法的1484年相一致,这说明,这两个说法中提到的时间是比较可信的,尽管一种具体,另一种则较为笼统。(2)根据传说,这40个人来到新疆的时间是1446年,如果他们在叶尔羌活动20-30年后陆续死去的话,应该是在1466-1476年之间,此时正好是阿巴伯克统治叶尔羌时间,与喀什噶尔苏丹政权的建立时间也不远。他们死后,阿巴拜克有可能给他们建立麻札。(3)在15世纪时,苏非派已经传入新疆地区,并逐步得到维吾尔族统治阶层的青睐。据刘志霄编《维吾尔族历史》认为阿巴拜克支持伊善派(是苏非派在维吾尔族中的称呼)在其统治的和田、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等地传播,并且在叶尔羌等地,专门为伊善派开辟传经布道的场所。”麻札是苏非派传经布道的场所,阿巴拜克既然热心于苏非派的传播,那么他为这7个苏非派修道士修一个麻札难道不是在情理之中吗?据维吾尔族历史资料《心之光》记载,阿巴拜克曾经将附近的许多农田转赠给七里坦麻札。这说明,在阿巴拜克时代,七里坦麻札已经存在,而该麻札的7个主要墓主人恰恰是在他主政或稍早一些死去的,修建一个如此规模的麻札,舍其又能是谁呢?何况,他还给七里坦麻札“赠送”土地,表示了对该麻札的特殊的亲热和支持。因此,该麻札的始建年代应该是在阿巴拜克执政时期,出资者也可能是他本人,起码他对该麻札的修建表示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有趣的是,我国甘、宁、青等地也流传着一个与此相类似的故事,说在当年有40个“卧里”曾来到这些地方传播伊斯兰教,在东乡,还有据说是其中13个人的拱北。或许,在这个传说的背后还隐藏着真实的历史。新疆地区传说这40个人中除7人死在当地外,其余的都到了甘肃、宁夏一带,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这两个世代流传的相似故事,难道就一点历史价值都没有吗?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东乡地区所谓13个“卧里”及其他一系列问题的重新认识,他们与东乡族族源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甘、宁、青地区流传的这个故事是否也具有真实的一面?当然,这些问题在没有足够的史料或其他旁证材料证明的情况下,很难一时弄清脉络,澄清事实。但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霍加·穆罕默德·谢里甫麻札。该麻札位于莎车县城居民区,也是一座有名的麻札,现在有管理麻札的“谢赫”,也有人经常去朝拜。麻札周围的隔墙已经坍塌,宏伟的大门也已破败不堪,但主墓室宛然如新。从主墓室的小门进去,首先是一间在墙壁上用阿文写满《古兰经》和墓主人谱系(将在后面叙述)的屋子,在屋子的最里面,又有两扇门板,从这个门进去,就是墓室。墓台和墓盖石占地面积很大,整个墓室除了这些以外,没有其他东西了。在墓室的后面,是苏非派修道的场所,其中入口处有一块牌匾,上写有谢里甫生平及其“神迹”据谢里甫有关历史资料的翻译者阿布里孜大毛拉(82岁)讲:在叶尔羌汗国阿布杜·热西德汗时,谢里甫从伊朗麦什海寺(市)来疆。他首先到了叶城,在一个名叫“提尔目子特达勒”的麻札内静修。他发现该麻札内埋了一个佛,于是,报告给当时执政的热西德汗,热西德汗派人来挖掘,结果先挖出了一个缸,缸内有一具竖着的尸体,在缸下面,果然是一具生铁铸就的佛。谢里甫因此受到了热西德汗的礼聘。
一些史学工作者根据察合台文手抄本《穆罕默德·谢里甫传》认为,16世纪中叶,谢里甫从中亚来到了新疆,他自称此行是受到了苏图克·布格拉汗的示意和劝说,因而他首先到了布格拉汗麻札,在此静坐数日后,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叶尔羌。在此,凭着他的“神迹”和对宗教的虔诚,博得了汗及大臣们的青睐,他也成为叶尔羌汗国的国师。
《维吾尔族历史》(刘志霄着)一书认为,热西德汗为了抵消和摆脱近两个世纪来控制着天山南部地区宗教生活的阿尔西丁家族的压力,采取了以毒攻毒的办法,邀请了当时在坎巨持穷乡僻壤流浪的伊善派教师谢里甫来叶尔羌并带头作了他的信徒,他还划定今叶城地区作为谢里甫的传教基地,并在此修了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的第一座哈尼卡。该书还引用了一本名叫《圣贤中的出类拔萃之辈和领袖人物》的手抄本,说热西德汗为谢里甫举行了10天宴会,使他在百姓中有了一定威望。之后,谢里甫去布格拉汗麻札时,喀什噶尔的百姓听说热西德汗作了谢里甫的信徒,他们也作了他的信徒。谢里甫在布格拉汗麻札隐居了7年,期间热西德汗曾赴该地拜访他。
尽管这些传说和记载,对谢里甫的来历和际遇作了不尽相同的描述,但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谢里甫是中亚的苏非派,他来到新疆后,受到了热西德汗的邀请,并作了汗国的宗教首领。据介绍,这是在公元1536-1570年之间的事。这个时间,正是热西德汗在位的时间(1533-1570),因此基本上是可信的。
谢里甫自称是穆罕默德第23世孙,他的世袭谱系写在他的墓室墙壁上,依次是:
1.穆罕默德
2.法蒂玛
3.伊玛目侯赛音
4.伊玛目宰德·阿布杜
5.穆罕默德·巴克
6.伊玛目杰阿法尔·沙德克
7.伊玛目穆萨·卡孜目
8.伊玛目阿里·穆萨·热杂
9.穆罕默德·特给
10.穆罕默德·乃给耶
11.穆罕默德哈散·阿克尔
12.赛义德达力布·阿布杜拉阿吉
13.赛义德阿布杜拉阿福达勒
14.赛义德阿布杜拉
15.赛义德谢赫·侯塞音
16.赛乂德谢赫哈散
17.赛义德杰拉勒丁·巴格达依
18.赛义德比哈吾丁
19.赛义德阿布杜拉
20.赛义德欧白德拉
21.赛义德米拉谢里甫
22.赛义德霍加·德杜勒
23.霍加穆罕默德·谢里甫皮儿
这个谱系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据介绍,谢里甫与买合杜木·艾札木家族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从谱系中看,其中有几辈与形形色色的艾札木家族的诸种谱系相同,尤其是第5辈至第10辈,与几个有关艾札木家族的谱系相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该谱系中的第5代至第7代谱系中的人名与什叶派十二伊玛目的名称完全相同。据维吾尔族学者买买提·色来考证,这种情况在买合杜木·艾札木谱系中也同样存在,甚至艾札木的第13代祖先以上诸人都是什叶派所崇拜的被称之为十二伊玛目的着名人物,只是次序颠倒了。谱系记载得如此混乱,说明苏非派传教士们为了使自己的谱系与圣裔相连,曾经费尽了心血。从这种情况看,谢里甫的谱系似乎真伪难辨了。但另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苏非派往往把与阿里妻子圣女法蒂玛之子侯赛音族系相连的人称为“谢里甫”。在霍加·穆罕默德·谢里甫谱系中第1代、第2代、第3代分别是穆罕默德、法蒂玛、侯赛音,谢里甫的谱系正好与侯赛音相连。看来,这个“谢里甫”的含义是比较明确的,它表示霍加·穆罕默德·谢里甫是圣裔。因此,这个谱系也许有它可信的部分。
据大毛拉阿布里孜讲,谢里甫属于苏非派尕德林耶派,由于我们没有掌握足以证明他是尕德林派的资料,所以现在还不能肯定这一点。
三、教派
教派问题在新疆伊斯兰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这次在教派的调查上,把重点放在对伊禅派的调查,对一直不为人知的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也作了一些调查。由于新疆依禅派的情况十分复杂,加之史料繁多所造成的混乱以及其他原因,我们的调查工作进行得十分困难。因此,不可能十分容易地搞清有关情况。所以我们主要根据莎车县大毛拉阿布里孜的介绍,把原始材料整理如下。
(-)“黑帽派”与“白帽派”
公元1405年(这个时间可能不太准确),从中亚撒马尔干来了一位名叫谢赫·阿哈麦提的依禅,他以玛哈图目·艾札木之称而闻名。这个时候,在南疆掌权的是米尔杂·阿巴伯克和阿瓦孜等人。他来到此地后传播苏非派教义,喀什、莎车、和田的一些人受其影响,接受了他的主张。两年后,他回去了。在赛义德汗时,他派了他的两个儿子来到新疆,一个叫和卓·依斯哈克,外号叫和卓卡郎;另一个名叫麦麦提·尤素甫,外号称麻札·怕提哈(“麻札之王”)。他们来到新疆后,依斯哈克在喀什、和田一带活动,宣传苏非教义,他的信徒们都戴“喀喇它给”(即黑帽,“他给”是波斯语帽子”),别人称他们为“黑帽派”,该派还有一个名称,叫依斯哈克耶派,因为他的依禅道路是依斯哈克耶。他们在从事宗教活动时,除了念《古兰经》外,还高声朗诵其他的经,并伴以舞蹈动作。麦麦提·尤素甫在喀什、阿克苏、库车、哈密一带传播“细给耶”(“细给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表达对真主的感情”)。“细给耶”是属于哲赫林耶(这个哲赫林耶的含义与内地回族中的哲赫林耶有所不同——整理者)的一个派别,因为尤素甫的信徒戴的都是“阿黑塔给”(白帽子),所以其他人叉称他们为“白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