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15773200000003

第3章 宗教综合编(2)

(一)宗教封建特权制度有恢复的苗头。主要表现是:(1)在伊斯兰教中,教主的世袭制仍以公开或半公开的方式进行着,门宦中放阿訇、放口唤、放热伊斯的现象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念私婚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构成对我国婚姻制度的干涉。(2)藏传佛教中,封建部落势力和宗教封建势力抬头,插手活佛转世等宗教活动,干预行政、司法和学校教育。(3)18岁以下少年儿童入寺念经问题较突出。据对玛曲县藏传佛教的调查,18岁以下儿童入寺的达511人,占该县僧尼总数的30%,占同龄少年儿童的11%。伊斯兰教中这种现象也较普遍。(4)强摊硬派造成群众负担加重。近年来信教群众的宗教负担基本上没有减下来,在一些地方、一些宗教中进一步加重。主要原因就是在宗教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搞攀比之风滋长,群众正常的、自愿的宗教负担难以满足需要,于是就强摊派,硬分配。群众对此也不满意。

(二)大规模、群众性的宗教事端增多。诱发这类事端的主要原因,一是群众要求解决落实宗教房产的遗留问题。这类问题都是落实难度大的问题,一时不好解决,造成群众与政府的对立。二是不良出版物破坏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伤害信教群众感情,激起群众的公愤,要求示威游行,进行公开抗议。三是教派之间和教派内部不和引起的争斗。其中有些事件,其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绪之激烈,是过去所没有过的。这类问题,尽管情况千差万别,但共同的特点是群众性和突发性。这类问题反映出四种值得注意的倾向:(1)对经济利益的看重。在宗教方面,只要涉及到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具体经济利益,就会发动群众,不惜一切代价力争,即使闹出大的事端也在所不惜。反映在群众个体上,当宗教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利益占了主导地位,如群众对强迫性的宗教负担的反感以及有限的宗教奉献。(2)对宗教合法权益的维护。过去在“左”的路线下,侵犯宗教界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群众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既不敢说出来,又不敢付诸行动。现在的情况大大改变,只要有人损害其合法权益,诸如像群众所说的“辱教”,就有人出来说话,就能把群众发动起来。(3)一些宗教界人士企图确立自己的地位,达到某种目的,如争夺教权、控制宗教活动场所、掌握更多的信教群众,因而故意制造矛盾,以群众为筹码与党和政府对立。(4)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热衷宗教活动,插手宗教事务,往往表现比较活跃。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其活动有的是积极的,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人过分关注宗教事务,对宗教工作不利。这方面的情况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宗教中的一股力量,不可忽视。

(三)教职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培养教育的力度不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宗教的教职人员60岁以下的约占教职人员总数的70%以上,其中35岁以下的约占1/3强,有的宗教中高达44%。据对伊斯兰教的调查,中青年教职人员占教职人数总数的60%-70%。中青年教职人员在文化程度、宗教学识、口才等方面优于老一辈教职人员,但其思想比较复杂,参政议政的愿望强烈,政策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政治素质不髙,喜欢标新立异,思想偏激,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与中青年教职人员在教职人员队伍中占多数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各级宗教团体中以老一辈居多,如在各级伊协委员中,中青年仅占5%。目前,在对中青年教职人员的培养中,虽然各级统战、宗教部门和宗教团体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举办短期培训班、读书班、出外参观考察等,但多是零敲碎打,没有统一的中长期规划,没有统一的教材,资金严重短缺,形不成培养教育的体系。

(四)宗教出版物和涉及宗教的出版市场混乱,管理不严。从全国情况看,这些年由于出版物市场比较混乱,屡屡出版发行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的书籍、文章,如《性风俗》、《脑筋急转弯》、《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等,引发全局性的矛盾,很多省区的信教群众都起来抗议,在我省也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波动。从省内看,在伊斯兰教中,无刊号、无价格的伊斯兰教书刊、报纸、图片、音像制品公开上市经销,有的伤害宗教感情,有的宣扬教派观点,有的攻击外省穆斯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在藏传佛教中,达赖的画像、像章在一些市场上销售。更有甚者,个别新闻宣传部门也热衷于宣传宗教活动。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主管部门对政策贯彻不力,管理工作滞后,文化、宗教部门的配合协调也不够。

(五)一些地方滥建寺庙,人为制造宗教氛围。这些年,一些地方打着改善投资环境,丰富群众生活,满足信教群众宗教生活需要的幌子,大兴土木,滥建庙宇,使本来已经沉寂的宗教活动重新活跃起来。有的全民信教的民族自治地方,为了照顾汉族和其他民族信教群众的心理,大量批准开放宗教活动场所。

(六)宗教自养事业发展缓慢。目前,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场所开展自养的仅占总数的19.6%,年收入约230万元,其他宗教则相应较差。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的原因,一是我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信教群众聚居地区经济落后,缺乏外部环境。加上这些地方的信教群众比较困难,难以筹集启动资金。二是一些群众对开展自养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三是国家对自养企业的政策不明确,缺乏政策支持。另外,我省宗教活动场所大多在农牧区,没有自养条件,没有合适的领办人,也是制约自养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七)在依法对宗教事务行使管理中,存在着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现象。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和宗教工作干部,认为宗教问题相当复杂和敏感,弄不好会“引火烧身”,不愿意涉足宗教问题。他们遇到宗教问题,要么绕着走,要么抽身而退,要么捂着盖着,既不汇报,也不及时处置,使问题不断积累,形成很多隐患。有的不注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注意调查研究,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方法简单,措施不当,往往使小事酿成大事。有的地方平时不注意管理,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蔓延,出了问题才去应付,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有的在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中,理不直,气不壮,不敢大胆地开展工作,特别对一些上层人士不敢管理教育,甚至放弃领导权,在宗教问题上由宗教界说了算。当前宗教方面出现的问题,许多都是对宗教事务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造成的。

(八)境外组织对我省宗教的渗透加剧。据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对我省宗教的渗透从来没有停止过,比较严重的是藏传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中也出现渗透迹象。

(九)宗教出现了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在这次调查中,通过对调查资科和一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建国以来,我省宗教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变化同样有其规律可寻。通过综合分析,有以下几条规律大体可以成。

1.党的宗教政策执行得如何影响宗教的发展变化。建国以来宗教在我省发展变化的过程证明了这个因素对宗教影响很大。如1958年至1962年,宗教活动场所减少,教职人员减少,源于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在这次改革中发生的严重扩大化错误。1962年以后,由于对“左”的政策的初步调整,宗教呈微升之势。在“文化大革命”中,宗教又呈低谷状态,寺观教堂被毁,教职人员被遣散,宗教活动转人地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宗教活动逐步正常平稳。

2.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宗教影响较大。在我省,一般情况下,越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那个地方的宗教气氛就浓厚,信仰的虔诚程度就高,反之,对宗教就比较淡。从横向比较,同是藏传佛教,甘南州与天祝县就有区别。在近15年间,生产力发展程度较低的甘南州,其僧尼以每年25.8%的速度递增,而经济发达的天祝县仅为16.2%;在甘南州,东部和西部的情况也不同,东部较发达,群众的宗教意识就比较淡;同是信仰佛教,藏族和裕固族的情况也不同。裕固族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群众生活也比较富裕,其宗教意识就比较淡。这些区别,除了主要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外,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纵向比较,近15年来,宗教情绪涨中有落,总体上呈回落之势,出现了诸如关心个人经济利益多、关心宗教少,参加生产经营多、参加宗教活动少等变化。另外,一些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中出现了放弃信仰的情况。据调查了解,肃南县9800多名藏族同胞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仅3000多人。这种变化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巨大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群众对宗教的关注,影响了部分群众对宗教的重新认识,同时也表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宗教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3.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群众对宗教问题的态度。一般来说,信教群众的文化程度越高,越能理性地对待宗教问题,越能更好地理解党的政策,辨别是非的能力强,考虑问题的面比较广,反之则相反。以我省发生的几起伊斯兰教方面大的宗教事端为例,大部分组织者都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信教群众基本上是文盲和半文盲,大部分人对为什么参加示威游行不甚了解,具有盲目性和随大流等特点。从藏传佛教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入寺喇嘛就少,反之就越多。

4.能不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决定宗教活动是否正常。调查表明,对宗教事务管不管,怎么管,管理力度大不大,对宗教活动能否正常进行有很大的影响。越是对宗教问题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方法得当、敢抓敢管的地方,这里的宗教活动就比较正常,比较平稳。反之,越是对宗教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地方,宗教活动就比较混乱,宗教方面的问题就比较多。这说明,对宗教事务管与不管不一样,管理力度大小也不一样。

5.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程度影响群众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绪。调查表明,越是那些基层党政组织薄弱瘫痪、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政治思想工作力度不大的地方,宗教问题就出得越多,群众的宗教意识就越强,这个地方的宗教氛围就越浓厚。在这些地方,广播听不到、电视看不到、文化生活开展不起来是普遍现象,宗教活动场所多于乡村文化设施、教职人员多于乡村干部、教职人员增长率高于党员增长率等也是普遍现象。这种状况,一方面表明信教群众聚居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政治思想工作有弱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表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弱对宗教有很大影响。

6.宗教受国际政治气候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省的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都具有国际性,历来受国际政治气候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影响越来越明显。一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推进“和平演变”战略,从各方面进行渗透和颠覆,利用宗教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政策,是其既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方面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比以往更加激烈了。二是国际敌对势力在宗教方面的渗透数量增多,案件呈上升趋势,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对工作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了。三是其渗透的途径增多了,手段增加了,使反渗透斗争比以往更加复杂了。

四、对今后宗教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地认识和看待当前宗教工作的形势。全面、正确、科学地认识和看待当前宗教工作的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对当前宗教形势的看法,党内外和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有的是从个人的认识出发看问题,有的是从部门的角度出发认识问题,有的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不得当,有的对党的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了解不多或理解片面,情况千差万别,得出的结论难免出现差异。究竟怎样来认识当前宗教的形势,我们认为:第一,应当在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第二,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去衡量;第三,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只有全面掌握了情况,用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形势,才可能看得更清,把握得更准。从这个观点出发来看待我省宗教的形势,我们认为,当前我省宗教的形势总的看是比较好的,发展基本是健康的、平稳的。主要表现是:(1)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信教群众的绝大部分对党的宗教政策是满意的、拥护的。党员、干部对党的宗教政策的认识有较大提高。社会各界对党的宗教政策由不理解、不了解到基本理解和了解,情况比过去有较大改观。(2)我们党在宗教界培养了一支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代表人士队伍,他们在政治上与党忠诚合作,经受了各种风浪的考验,是基本靠得住的。(3)各级爱国宗教团体的恢复和建立,为党和信教群众之间架起了桥梁和纽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通过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护了合法的宗教权益,抵制和打击了非法宗教活动,宗教事务逐步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宗教活动基本正常和平稳。对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宗教界和信教群众表示了理解、接受和支持。(5)信教与不信教的人民之间的隔阂、歧视和对立情绪基本消除,团结更加牢固。(6)宗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适应上,宗教理论、宗教实践、组织形式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因此,对当前宗教和宗教工作的形势应当加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