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15773200000034

第34章 伊斯兰教编(11)

(五)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培养和教育,充分发挥伊协组织的作用。由什么样的人来领导和掌握宗教,直接关系到我国宗教的现在和未来,建设一支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从我省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实际看,这个问题已经相当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解决这个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制定中长期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编印统一教材,逐步形成培养、培训的科学体系和机制。鉴于目前情况,考虑伊斯兰教的传统,教职人员的培养应采取经学院和清真寺相结合,以清真寺的经堂教育为主。清真寺应当设立政治时事和宗教政策课,由当地政府宗教部门与寺管会协商实施。可否考虑,对清真寺的满拉统一实行毕业制度。到一定时候,对即将毕业的满拉的宗教知识和政策水平,由县一级伊协组织或宗教部门统一组织,进行笔试或口试,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凭证书可以担任阿訇职务,也可以在本寺或其他寺进修。对现任阿訇经考核,发给合格证书,凭证行教。在培训方面,应采取经学院和伊协组织相结合的办法,以经学院为主。经学院应当成为培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基地,逐步从以长期培养为主的办学方向,转变为长期培养和中短期培训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规划中,在师资、教学时间、经费等分配上,都要适当向中短期培训倾斜。统战、宗教部门要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班、研讨班、读书班,主要培训有代表性的教职人员。政治安排主要看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是否爱国爱教,是否遵纪守法,品行是否端正。

各级伊协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伊斯兰教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切实重视发挥其作用。要切实发挥这个组织的作用,应当主要做到三点:一是配好班子。要把那些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上过硬,宗教学识好,个人品行端正,能联系群众的宗教界人士引进到伊协班子中。派中共党员进入伊协领导班子,有利于加强伊协的自身建设,有利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群众也能够接受,应当坚持执行。在伊协组织工作的中共党员,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信仰的关系,发挥带头作用。二是支持伊协组织独立自主、大胆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在维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方面,要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理直气壮,以赢得群众的信任。伊协组织是群众组织,群众对其工作不满意,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它又是爱国宗教团体,党和政府对其不满意,同样会失去存在的价值。要做到两方面都满意,关键在于党和政府的支持,在于自身的工作。三是要帮助伊协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解决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六)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和支持宗教自养事业。宗教活动场所的自养是解决信教群众宗教负担的重要途径,国家是提倡的,鼓励的,但目前的情况是说的多,做的少。要做好这个工作,当务之急是要有切实的措施,比如:应当在政策上明确规定,有条件兴办自养事业的,应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同等对待,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应当允许寺院承包经营草山、林地、荒地,实行生产自养,等等。如果对自养事业不予实际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除少量的清真寺、拱北依靠出租临街铺面和房屋外,绝大部分不可能实现自养。从事自养事业,还应当明确政策界限,防止对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成果的否定,防止借此恢复和发展寺院封建经济,防止对信教群众的变相剥削。

(七)逐步解决落实宗教房产政策的遗留问题。宗教房产政策的遗留问题,是诱发宗教方面事端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开展宗教自养事业的需要,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比较尖锐,群众呼声比较强烈,加上这些遗留的问题又都是一时不好处理的老大难问题,落实的难度很大,主要是资金问题。建议国家拨付一批专项资金,分期到位,逐步落实那些容易引发矛盾的大问题。这些遗留问题解决以后,在落实宗教房产政策上不再开新的口子。

说明:

这是1996年宗教工作大调研总报告《关于我省宗教问题的调研报告》(已收入本书)的附件。当时本报告署名“甘肃省伊斯兰教调研课题组”。本报告中关于教派、门宦的信教人数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数据推算的,并不准确,读者如要引用,请参照下一篇《甘肃省伊斯兰教问题调查报告》。

甘肃省是伊斯兰教工作的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伊斯兰教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伊斯兰教方面固有的一些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值得高度关注,认真研究解决。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化对新形势下我省伊斯兰教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做好伊斯兰教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的要求,2001年,我们对甘肃伊斯兰教问题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这次调研活动主要涉及了甘肃斯兰教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几个大问题,同时还涉及了一些具体问题。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甘肃省的伊斯兰教信仰人口众多,分布广泛,问题复杂敏感。与省内各宗教和全国伊斯兰教相比,既具有许多共性的问题,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基本情况是:

(一)信教人口。全省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众有回、东乡、保安、撒拉、哈萨克、维吾尔族六个少数民族,共1,683,199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57%。穆斯林人口在全国占第3位。其中:临夏回族自治州有1,028,942人,天水市有228,010人,平凉地区有152,977人,兰州市有97,100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区均有穆斯林分布。

(二)宗教活动场所。全省有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977处,其中清真寺3698座,拱北163座,活动点116处。未经批准私自修建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89处。

(三)宗教教职人员。全省有伊斯兰教教职人员16496人,其中阿訇4458人,满拉12,938人。满拉队伍具有不稳定性,农闲时多,农忙时少。阿訇的年龄构成是:18-35岁的有1737人,36-45岁的有1602人,46-60岁的有489人,60岁以上的有630人;文化结构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9人,高中312人,初中1234人,小学1901人,文盲972人。政治安排情况是:在县以上人大、政协等组织中安排的伊斯兰教界人士有90人,有些是交叉安排。其中:全国人大代表1人,全国政协委员1人,全国青联委员1人,省人大代表2人,省政协委员11人,州(市)人大代表10人,州(市)政协委员64人。

(四)伊协组织情况。全省有省一级伊斯兰教协会1个,地一级伊协组织6个,县一级伊协组织37个。有全国伊协副会长1人,各级伊协委员1300人(有些是交叉安排)。各级伊协组织有专职工作人员94人。

(五)教派门宦情况。全省伊斯兰教有四个教派:(1)格地目,有信教群众417,279人,宗教活动场所929处,教职人员(含满拉,下同)4678人。(2)伊赫瓦尼,有信教群众464,837人,宗教活动场所1123处,教职人员5135人。(3)色莱费耶,有信教群众13,656人,宗教活动场所43处,教职人员320人。(4)西道堂,有信教群众7074人,宗教活动场所13处,教职人员65人。有四大门宦及其30余个分支。四大门宦是:(1)虎夫耶,有信教群众416,304人,宗教活动场所918处,教职人员2667人。分支门宦有:穆夫提、北庄、花寺、胡门、临洮、毕家场、刘门、小刘门、洪门、鲜门、中沟、高赵家、灵明堂、丁门、法门、明月堂、通贵、红岗子18个。(2)尕德忍耶,有信教群众94,578人,宗教活动场所305处,教职人员1537人。分支门宦有:大拱北、香源堂(分为沙门、海门)、后子河、齐门、阿门、杨门、崖头、文泉堂、撒拉等10个。(3)哲赫忍耶,有信教群众227,518人,宗教活动场所441处,教职人员1741人。有北山、沙沟、南川、板桥四支。(4)库布忍耶,有信教群众41,953人,宗教活动场所181处,教职人员343人,在东乡和康乐分别传教。

通过对以上基本情况的分析,我们初步总结出甘肃伊斯兰教的主要特点。与省内各宗教相比,甘肃伊斯兰教具有以下特点:

(―)信仰人口多。穆斯林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51%,占全省信教人口总数的62%,全省每百名人口中,就有6.57个穆斯林,全省每百名信教人口中,就有62名穆斯林。是甘肃省拥有信教群众最多的宗教。

(二)宗教活动场所多。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约占全省宗教活动场所总数的79%。清真寺、拱北遍布全省各地,在穆斯林聚居区更是星罗棋布。是全省各宗教中活动场所最多的宗教。

(三)教职人员多。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约占全省各宗教教职人员总数的61%。是全省各宗教中教职人员最多的宗教。

(四)教派门宦多。有四个教派、四大门宦及其30余个支系。是全省各宗教中教派最多的宗教。

(五)分布广泛。穆斯林以“小聚居、大分散”的方式分布在全省各地,几乎所有的县市区和大部分乡镇都有穆斯林群众分布。是全省信教群众分布最广的宗教。

(六)历史悠久,宗教文化积淀深厚。伊斯兰教在唐宋时期传入甘肃,元朝时得到较大发展。在明朝,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在甘肃形成了回族、东乡族等穆斯林民族。明末清初以后,国外苏非主义思想大规模传入甘肃,形成了门宦制度。在有清一代,甘肃穆斯林多次举行大规模的反清起义,由此逐步发展起来的回族军阀势力,交替统治甘、宁、青地区达数十年。近现代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的维新运动首先从甘肃发起,迅速波及全国。甘肃伊斯兰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又水乳交融,形成了浓厚的宗教氛围。

甘肃伊斯兰教与全国其他省区的伊斯兰教相比,还有以下特点。

(一)甘肃是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主要是由甘肃穆斯林始传或创立的,甘肃是主要的发源地。目前大部分教派、门宦的中心仍然在甘肃,教派、门宦的上层人士多,供群众上坟的拱北多,大型的宗教活动多,教派和门宦问题引发的矛盾多,教派问题是甘肃伊斯兰教的特殊问题之一,其影响达至全国。

(二)甘肃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中心之一。清朝同治年间以后,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中心西移,在甘肃临夏形成中心。目前,兰州市也形成了经堂教育的中心。经堂教育是以培养宗教职业人员为主,以伊斯兰教启蒙教育为辅的宗教教育制度。改革开放以后,甘肃穆斯林聚居区民间还兴办了许多以教授阿拉伯语为主、兼授宗教教育的阿拉伯语学校,吸引了大批国内穆斯林子弟。由于经堂教育和阿拉伯语教育程度发达,来甘肃学经的满拉多,去外地开学的阿訇多,接受系统宗教教育的群众多,知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多,因而培养了人们的宗教感情,信仰十分虔诚,宗教气氛浓厚。

(三)甘肃是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问题的交汇点。甘肃与西北五省区接壤,地处西北中枢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历史上,甘肃是伊斯兰教从陆路东进中原的要道,现在则是连接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问题的中心。甘肃穆斯林与西北五省区回族等族穆斯林之间有着民族、教派、同乡、亲缘、地缘等多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北地区伊斯兰教方面的很多问题都在这里聚集,又从这里向外扩散和辐射,影响广泛而深刻。

(四)甘肃临夏地区有“中国的小麦加”之称。临夏地区在全国伊斯兰教中具有象征意义和特殊地位,向以信仰虔诫、宗教人才辈出着称全国,很多穆斯林都把临夏看作是“回回的老家”9历史上,以临夏地区为中心,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反清的回民起义,被看作是民族、宗教问题的“火药库”。明末清初以后,大多数教派、门宦从这里发源。清同治年间以后,临夏又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中心。清末以来,以马步芳、马鸿逵为代表的临夏回族军阀曾交替统治甘、宁、青地区达数十年。这些都客观上提高了临夏在全国穆斯林中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前后,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覆亡,一些回族、东乡族穆斯林上层及其追随者纷纷逃往海外和台湾地区,客观上起到了宣传甘肃特别是临夏伊斯兰教的效果,使得临夏地区在世界伊斯兰教中有了一席之地。在新时期,临夏地区的这种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提高。

分析甘肃省伊斯兰教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伊斯兰教是甘肃省信仰人数最多、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宗教,伊斯兰教问题是甘肃省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之一,伊斯兰教工作是甘肃省宗教工作的重点,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不仅对全省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伊斯兰教的团结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甘肃的伊斯兰教问题,做好伊斯兰教工作。

二、关于当前伊斯兰教工作的形势

准确地把握形势,是制定政策、做好工作的必要前提。调查中,社会各界人士对当前伊斯兰教工作的形势持高度肯定的态度,认为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是黄金时期,再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期了。调查问卷所涉及的3110人中,认为当前伊斯兰教工作的形势“好”的有165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3.15%,认为“比较好”的有1184人,以上两项合计,占被调查人数的91%。其中认为“好”或“比较好”的统战、宗教部门干部有579人,占填写问卷的统战、宗教部门干部总数的95.23%;其他党政干部有737人,占91.78%;宗教界人士有574人,占88.44%;一般信教群众有693人,占90%;其他人士有250人,占89.28%。由此可看出,对当前伊斯兰教工作的形势,总体上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被问卷调查数的绝大部分,其中最满意的群体是统战、宗教部门干部,其他依次是:其他党政干部、一般信教群众、宗教界人士、其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