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大批宗教教职人员的成长,统战、宗教部门和宗教团体都注意到,中青年教职人员作为宗教中的新生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以其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好的宗教学识以及青年人的活力赢得了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信任。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政治上比较幼稚,政策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强,自身修养不高,遇事偏激等问题也不断地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统战、宗教部门和宗教团体把对他们的培训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采取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了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没有完全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老一辈教职人员有的故去,有的年老多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由于中青年教职人员中的一些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在一个地方、某个宗教中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的政治安排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些年来,我省各级统战、宗教部门开始从他们中物色代表人士,进行政治安排,为他们更广泛地接触社会、扩大影响、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受认识问题及诸多因素的制约,对中青年教职人员政治安排的数量较少,与其在整个教职人员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和其发挥的作用不相适应。
我省中青年教职人员队伍的建设,走过了一条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的艰难历程,有经验也有教训。回顾这段历程,给我们以很多的启示。
启示一:宗教界的自我培养是教职人员成长的摇篮,今后应当仍然发挥其优势。我省宗教界的寺院教育比较发达。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中心之一,经堂教育在培养中青年伊斯兰教教职人员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甘肃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向以教学门类齐全、教育体系完备着称,在其影响和幅射下,藏传佛教寺院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很多人才。全省中青年教职人员基本上是寺院教育的产物,如在平凉地区,执教的123名中青年阿訇和21名佛教年轻教职人员,都分别是由清真寺和佛教寺院自己培养的。因此,寺院教育是培养教职人员的主渠道,而宗教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教职人员的重要场所,在这方面发挥了补充作用。从根本上讲,培养宗教接班人是宗教界的内部事务,应当由宗教界自己去完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宗教教职人员只能由宗教界自我培养,采取寺院和各级宗教院校相结合,以寺院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而不应当由别的部门或机构去替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这种培养就不去管理,就无事可做了,而恰恰相反,必须有行政力量的参与。这种参与,主要是行政管理,包括政策的制定,法规的完善,教育和引导宗教界对传统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不是参与到寺院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干预。
启示二:对年轻教职人员的培训是提高其政治素质的重要方式,应当进一步加强。宗教界的自我培养,主要解决了数量问题,而不能完全解决素质问题,要把中青年教职人员培养成既有宗教学识又爱国爱教的人才,必须依靠长期的培训。这些年来,我省在这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省上连续几年举办了中青年阿訇培训班、新转世活佛参观考察团、中青年基督教义工班、中青年道士班、中青年汉僧班、中青年天主教界人士学习班,累计培训1000多人次。各地也举办了大量类似的培训活动。这些学习和培训,主要是向他们进行时事政治和政策、法律教育,着力提高其政治素质,增强政策法制观念。这些培训,得到了中青年教职人员的热烈响应,常常出现争名额、抢先报名的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向党和政府靠拢的愿望。实践证明,对已经执教的中青年教职人员的政治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应当进一步加强。
启示三:对中青年教职人员的政治安排是培养新一代代表人物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大力度。随着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新老交替,我们迫切需要一支年轻的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一般来讲,这样的代表人物需要党和政府的长期培养,而做好政治安排,正是其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我省中青年中做了政治安排的人士,在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做好宗教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中青年教职人员以能够参加人大、政协和宗教团体为追求目标,以能够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为荣誉,其思想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今后,为了适应中青年教职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适应21世纪宗教工作的需要,必须把对他们的政治安排提到宗教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多年的培养,使一大批中青年教职人员中的代表人士队伍健康成长起来,承担起21世纪我国宗教健康发展的历史重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对今后工作的思考
通过对甘肃省培养中青年教职人员工作的回顾和对中青年教职人员现实状况的分析,我们认为,面对跨世纪的宗教工作对培养年轻教职人员的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中青年教职人员队伍的培养上,应当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适应我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正在实现新老交替这个现实,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第一,在认识上要明确,培养一支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中青年教职人员队伍,是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需要,是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对我进行颠覆和渗透的需要,是关系我国宗教现在和未来面貌的重要战略问题,这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也不完全是宗教界自己的事,而是新时期宗教工作中的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是党和政府特别是统战、宗教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进一步加强。第二,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在培养教职人员的工作中,当前要本着“团结巩固老一辈,培养教育新一代”的原则,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中青年教职人员的培养、培训上,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第三,在培养的方式上,应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管理与使用相结合,逐步形成培养、培训、管理、使用的一体化。在培养、培训中,坚持教经与育人并重,爱国与爱教并重,宗教学识与思想品德并重,努力使中青年教职人员成为宗教学识好、政治思想强、个人修养高的新一代宗教界人士。
培养、培训工作的任务是控制总量、提高素质、加强管理、安排使用。这是因为,从甘肃教职人员的数量看,每百个信教群众已基本上有一个教职人员,其中中青年占大部分。这些教职人员已可以满足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在有的地方、有的宗教中甚至饱和、过剩,没有必要再大幅度增加数,量。当前和今后的任务是,一方面要控制数量,避免大幅度增加教职人员数量。要通过实施寺观教堂定员,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入寺念经等措施,从总体上控制教职人员数量的大幅上升。另一方面,要巩固现有的人数,不致于大幅度的流失,以避免教职人员出现断层。对个别宗教如天主教,还要采取特殊政策,增加一定的数量,使爱国爱教的教职人员尽快成长起来,占领被地下势力把持的宗教场所。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中青年教职人员的教育、管理和使用上。
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在不远的将来,培养一支能够满足信教群众宗教生活需要的、保证党同宗教界长期合作的跨世纪的中青年教职人员队伍。具体目标是:(1)巩固现有人数,并按照自然减员的速度递增,使其不大幅度增加或减少,始终保持有一支基本的队伍。这个目标主要由宗教界完成。
(2)建立30%左右的积极分子或骨干队伍。(3)培养10%-15%的代表人士队伍。(4)发现一定数量的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旗帜性人物加以培养。各级和各个宗教团体都应当按照这个目标来规划今后的培养工作,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实现了这个目标,就可以保证我省的宗教始终保持在爱国爱教的教职人员手中,保证我省宗教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我们党同宗教界的长期合作。
(二)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将长期存在的客观需要,对于教职人员的培训工作要作战略考虑和长远打算,短期行为、零敲碎打虽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培训机制。这方面当前应当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由谁来培训的问题。由于中青年教职人员的层次不同,有必要对培训工作进行合理分工:统战、宗教部门负责培训骨干队伍和代表人士队伍;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负责培训其他人员,通过举办时事政治、法律法规讲座和老一辈宗教界人士的言传身教等形式来实现。各级统战、宗教部门和宗教团体,都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好培训工作。二是教学内容和统编教材问题。对教职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政策和法律法规,着力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增强法制观念,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进步和提高。要结合各宗教的特点,由省一级分别编写统一教材,提供给各有关方面使用。三是培训的形式问题。要根据各地、各宗教的实际,主要通过举办培训班、读书班、学习班、研讨班等形式实现,一般每期应当在一个月左右,并进行考察活动,进行直观的教育。学员结业通过考试后,发给相应的证书。四是经费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像支持党内干部的培训一样,按照有关部门提供的培训规划,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培训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当前,有关部门要制定培训中青年教职人员的中长期规划和远景目标,明确培训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职责范围。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培训机制,把培训中青年教职人员的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三)改革传统的宗教教育制度。对宗教教职人员培养的主渠道是宗教界的自我培养,这种培养又主要是靠寺院教育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实现的,但寺院教育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一些宗教的经堂教育,在教学上没有统一规范和要求,没有统一教材,没有严格的毕业考试制度;几乎所有的宗教教育都只注重宗教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员的全面培养,特别是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内容极少,导致一些人综合素质不高。如果不对其进行改革,就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担负起培养跨世纪教职人员的历史重任。要把寺院教育制度的改革作为宗教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提上议事日程,提倡和鼓励宗教界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完成。这项改革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第一,生源制度的改革。要明确,任何寺院都不能招收18岁以下青少年入寺念经;人寺念经的青少年只有在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并达到规定的年龄后,才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寺从事宗教职业;对入寺念经的青少年,采取宗教团体或寺观教堂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取,不能随意录取。
第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项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寺院教育中开设时事政治、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课程,并创造条件,开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对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应当制定教学大纲,按照一定比例加以明确。在有条件的宗教中,还应当统编宗教课教材,规范寺院教育,避免宗教教育中的随意性和无序状态。
第三,建立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我国各宗教在对其教职人员的行教资格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有的规定不甚严格,各地、各教派执行也不一样,如在伊斯兰教中,有的是在满拉学完经后为其举行“穿衣”的毕业仪式,但没有严格的考试,有的则不经过考试即被别的寺坊“搬请”当阿訇。几乎所有的宗教对教职人员行教资格的规定只有宗教学识一个标准,而对其政治上是否坚定,政策水平、法制观念如何,基本不予考虑。这就造成一些教职人员尽管有相当的宗教学识,但政治立场不稳,政策和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政治上左右摇摆,容易被坏人利用等弊端,有的甚至从事分裂祖国、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鉴于此,有必要对宗教寺院和经堂教育培养的教职人员实行毕业考试制度,对即将毕业学员的宗教学识和政策水平包括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由寺院民主管理机构统一组织,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口试或笔试,合格者由宗教团体发给统一的毕业证书,凭证取得教职人员资格。
同时,对现任教职人员按以上内容进行考核,合格者发给证书,据此行教,持证上岗这项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寺院宗教教育体系,实现传统宗教教育制度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宗教教育制度的战略转变,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这项改革,应当在与宗教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全国统一的政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提倡和引导宗教团体结合各宗教的不同特点先行试点,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全面实施。
(四)调整宗教院校的办学方向。宗教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年轻教职人员的重要场所,但从甘肃情况看,寺院教育仍然是培养教职人员的主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宗教院校数量少,规模小,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宗教院校培养的教职人员中一些人还不愿意从事宗教职业。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调整其办学方向。调整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第一,在办学宗旨上,应当从长期培养为主,逐步转变为长期培养与中短期培训相结合,加强对取得资格的教职人员的培训,使这些人在宗教院校普遍轮训一次和多次。第二,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应成立政治教研室,并配备相应数量的政治课教师。第三,在教材的统编上,应当有宗教课和政治课两种教材。这两种教材应当根据各宗教的特点统编,一方面在宗教院校使用,一方面逐渐在寺院教育中推广和普及。通过以上调整,达到培养与培训相结合、重在培训,“学历”教育与政治培训相结合、重在政治培训的目的,逐步把宗教院校变成教职人员的培训基地,办成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宗教界的政治学院。当然,这样的调整应当根据不同宗教院校的特点进行,不能盲目调整,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