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5773400000006

第6章 博物馆建筑(3)

我国当代博物馆建设中,大多数博物馆都是择地建新馆,这是因为以前绝大多数博物馆是利用古建筑或旧建筑改辟而成的,其建筑不能适应博物馆的要求。也有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了新的博物馆,由于多种原因已经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了。因此,随着各地经济的繁荣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建设新馆的问题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建新馆的热情尤其高。

新建博物馆应该怎样规划,规模应该多大,如何进行最合理的建设,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一般来说,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的确定,要同城市的规模、博物馆的藏品、城市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投资结合起来考虑。也可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我认为就目前国内情况来看各级博物馆的建筑规模标准应该定为:一级博物馆为3~5万平方米;二级博物馆为1~3万平方米;三级博物馆为0.5~1万平方米。如果贪大求全,势必造成资源浪费。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是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才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也是经过100年的发展才形成今天这样恢宏的气势。在建设规模上,日本的博物馆建设经验很值得借鉴。他们大部分博物馆的建筑规模都在3000~5000平方米,虽然规模不大,但设计现代、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利用充分,每一个博物馆并未因为规模小而感到有什么缺憾,相反,每一个博物馆都因为建得精巧齐全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给我们以非常有益的启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一定是和社会同步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博物馆的建设一定要慎重。博物馆建设时必须要有长远规划,注意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和可持续发展、量力而行的思想方法,制定切合实际的建设规模,同时,还必须改变重建筑轻功能、重外观轻内容、重硬件轻软件的现状。

三、建筑风格

博物馆建筑的诸多特点表明了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不能采用通用设计标准大量复制,而应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一个博物馆的建设是否成功,一是看外形,给人一看就知道是博物馆;二是看内部,使用功能配置要比较齐全,建筑装修要好。也就是说,一座成功的博物馆建筑,必须是外在形式要美观,内部布局要合理,达到博物馆建筑艺术和功能配置完美的结合。

博物馆建筑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艺术风格?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还是其它什么风格?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首先,博物馆建筑应注重表现其建筑的文化性或纪念性的公有建筑性格特性,使观众来到博物馆就能感受到一个浓烈的文化气息,让人们一看便知道是一个博物馆,而不是剧场或图书馆等其它文化建筑。其次,博物馆建筑是强调艺术性的建筑,尤其是建筑本身就是博物馆的一件最大的展品,因此博物馆建筑要有自己的特色,即要有个性的特征,要有与其它博物馆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主要应从表现其藏品特色着手,使其成为该博物馆的形象标志,让人们能从很远处就能看到它的美姿,不仅要认出它是一座博物馆,还要认出它是某一座博物馆来。第三,建筑的艺术风格,要同当地的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建的几个大型博物馆各具特色,集中表现了追求共同文化与现代文化气与韵、形与意、神与魂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从而创造出一个个与南当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象征的历史文化殿堂。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采用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章法;河南博物院突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色,取意与“观景台”为契合点,气势恢宏,造型质朴天成,精美独特;上海博物馆因其文化背景处于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边缘,其建筑外形酷似一件“青铜器”,除采用中轴对称外,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带有国际化建筑的味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山西省博物馆选用了“斗”、“鼎”这一古老主体,围合群体由“山体”演变为“烽火台”的意思,反映出黄土文化的古朴壮实、恢宏大度的气势;湖北省博物馆建筑是典型的“楚文化”风格,其建筑特点为高台阶、宽屋檐、“覆斗”式大坡面屋顶。以上诸馆的建筑,均有独特之处,代表着对不同艺术风格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省、市级博物馆陆续开始建新馆,从建成后所使用的情况看,问题不少,有的博物馆展厅空间高度不够,不仅使展出书画的卷轴无法放开、恐龙标本的头无法抬起,同时,也使观众感到非常压抑,参观时感到很疲劳。有的博物馆外形好看,但面积浪费大,不实用。

四、功能分区

按照博物馆学科学管理的要求,必须将功能相同和工作联系比较紧密区域设计放在一起,这样,既便于工作,又便于管理。从博物馆建筑上来讲,在规划设计时就要将这些功能相同建筑安排在一起,形成几个不同功能的建筑分区。另外,由于工作的任务不同,使用的功能不同,对设计建筑的要求也不一样。为了工作的需要和管理方便,必须将博物馆的建筑进行分区,使工作的区域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博物馆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不是孤立,由于业务的关系,部门之间有时又有一定的关联性。为了便于工作的联系,同时考虑到安全的因素,不同功能的分区建筑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且要有特殊的通道保持联系。根据博物馆的任务,一般地来讲,博物馆建筑可分为三大部分或者说三大区:即库房区、陈列及服务区和办公区。库房区是内部区域,是藏品部工作人员从事藏品保护以及与此有关的业务工作,如藏品的修复,书画的装裱、复制、保护等等。为了藏品的安全,这一区域要保持相对的独立,外面的观众不得进入这一区域,与此无关的工作人员一般也不应该进入这一区域。陈列及服务区主要是对外的,是观众的活动区,也是博物馆对外服务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许多文物展示在游客面前,同时又要保证文物的安全,文物安全的保卫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保证这一区域的安全,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才便于管理。办公区也要相对独立,不能同业务用房混在一起,一是防止外界的干扰,二是为了本身和业务部门各自的安全。因此,三区要相对独立。同时,为了文物展品的安全进出,要保持必要的联系通道。如:陈列室同库房,库房区中的藏品与修复室等,都要相对独立,相互隔开,同时,又要有相互联系的通道。

五、陈列与建筑

展览是博物馆另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是博物馆和观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博物馆正是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宣传本地乃至本国的历史和文化,通过举办展览服务于社会和社区建设。陈列展厅是接待观众参观的主要场所,经常有大量观众出入、聚散,是博物馆建筑最主要的部位。其建筑面积应该占总面积的50%左右,而且在总体布局中首先考虑安排在显要位置,以表明博物馆建筑的主次。陈列展厅布局是否合理,参观路线是否合理方便,空间组织是否得当,都与陈列展览的宣传效果关系极大。因此,陈列展厅的设计必须重视这三者的协调和统一。展线过长的全封闭展室会造成观众参观中的身体上的不适,影响观众的参观效果。我们认为在考虑博物馆展室的建筑功能上,不仅要便于博物馆工作,而且也一定要考虑到观众的舒适度。博物馆的展览一般分为基本陈列展厅和临时展览厅,基本陈列展厅一般要考虑以下几点:(1)要注意根据各馆文物藏品的特点先进行陈列设计,再依据陈列设计方案进行建筑和展厅的土建设计,避免先进行土建设计再让陈列设计去适应建筑本身。因此,应先确定常设展览展品的数量、体量,然后确定常设展览厅的展线长度和展室高度,使其协调、美观、实用、节约,避免浪费。(2)可以考虑半封闭的展览场馆,对文物的封闭陈设,可以通过展柜密封来实现,要给观众留出感受自然光的空间,作为观众的休息场所。(3)在展室设计上要避免过多地爬楼梯,而且必须设置电梯间,保障残障人的需要。临时展览厅一般有两种功能,一是发掘馆藏优势,举办各种专题展览以补充常设展览;二是引进外地、外国的各类展览,进行文化交流。因展出内容不定,临时展厅设计应易于分割,我们以为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临时展厅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一要求,它的展室没有柱子和隔墙,在顶部设有网状分布的轨道,可以根据举办展览的性质和展品的多少,用活动隔板随意对展厅进行分割。易于分割的展厅可以使展览选择的自由度更大,便于经常举办新的展览。

从全国目前已建成的新馆建筑来看,南京博物院的建筑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南京博物院旧馆始建于1936年,原为国民党的中央博物院,南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为仿辽代建筑,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陈列室为串联式,作为搞历史陈列展是最好的。采用高侧窗,光线为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办公区、陈列区和保管区互相独立,这种形式现在也不落后。而且该院新建的陈列馆仍然采用原建筑风格与形式修建而成,观众参观完后基本没有疲劳之感。所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博物馆展厅更应注重采用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科学结合,尽可能扩大天然采光,上下楼最好通天井,空间开阔,使观众在人工建筑中感受到无尽的自然之美。这样,既可以减少观众的参观疲劳,又可以节约博物馆的能源损耗。为了减少天然光对文物的损害,陈列柜内可以采用人工照明。考虑到室内环境的控制,对一些特殊展厅可以搞封闭式建筑,全部采用人工照明。其它办公业务等用房均应采用天然采光。

六、藏品库房

藏品库房是博物馆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陈列展厅共同构成了博物馆建筑的主体。藏品库房建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藏品的保护与安全。因此,藏品库房建筑不能视同一般建筑,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以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和建设。在博物馆建筑总体布置中,藏品库房应自成独立系统,如果建筑分前后区的话,一般应安排在整体建筑的后区,也就是观众参观不经过的区域,避免互相干扰,有利于安全和管理;还应该注意库房四周的封闭,留一个总的出入口,便于管理,里边可再分隔为各自独立的小库房。选择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朝向。文物运输是博物馆在文物管理方面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为了减少文物运输中的不必要损伤,库房的设计还要考虑到通道要宽敞,保证文物出入库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畅通无阻,装文物的车可开进库房,在车厢和库房地面连接处设一升降台,通过升降台的调节,不管车厢是否和库房地面同高,都可以实现文物平行移动,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物的安全。藏品库房的高度不宜过高,因为文物的藏品柜本身不宜过高,其最上层也必须是库房管理员能轻松够到的地方,出于安全考虑,取放文物时尽量不使用梯子,而且库房过高还会造成空间和电力、空调等能源的浪费,增加博物馆的经济负担。目前,一些地方新建博物馆时为了节约用地,或是其它什么原因,将藏品库房建在地下,从目前使用的情况看,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南方省市,气候比较湿润,地下水位高,这些情况对于地下建藏品库房都是不利因素。从已建好并已使用的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藏品库房来看,一是地下湿度太大,尤其不利于棉质、纸质、丝质品的保护;二是温湿度难以控制,白天使用空调和去湿机,温湿度可以控制,夜晚无人不开机器,温湿度又回升。这种温湿度上下波动的情况,极不利于文物藏品的保护。所以,有的博物馆地下库房用了一段时间后,又把纸质品等搬到地上藏品库房。因此,博物馆的藏品库房最好建在地上,实在没有办法一定要放在地下的,要尽量建半地下室或建在地下水位之上,并使用中央空调。

七、灵活性和长远适用性

博物馆建筑需注重使用灵活性与长远适应性。博物馆建筑具有固定性特点,一旦建成就难以作大的变动。为适应博物馆使用多变的特点,要求设计需注重使博物馆建筑具有尽可能多的灵活性,保证内部空间使用的可变性,尤其是陈列厅,应能适应不同陈列内容、不同展出规模及不同艺术设计的种种变化需求。为了使建筑具有灵活性,就必须尽量减少建筑对使用的制约,即变专门化的固定使用空间为通用化的灵活使用空间,以不变的灵活空间来适应多变的使用要求,也是常远适应性的要求。这一点前文已论及,此处不再赘述。

八、新馆建设与管理人才

博物馆建筑的管理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新馆建成后,除了对建筑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和维修外,对设备的管理尤为重要。现代化的设备,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现代化的设备,必须有掌握现代设备知识的人来进行管理,才能有效运行。这方面的设备主要有:空调、配电、安防、消防、计算机等系统。而这方面的人才,最好应从建筑施工一开始,就要介入进去,参与建设,例如:管道怎么铺?线路怎么走?都要能做到胸中有数,日后管理才能得心应手。凡是建了新馆的单位,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博物馆来说,现代化设备的管理人才目前是比较紧缺的,必须未雨绸缪。

现代博物馆的一个重要标志应是一座综合性的智能化管理大厦,因此,新馆修建时应尽可能把目前已知的现代化的设备都要考虑进去,如:中央空调、计算机等设备,而且应将信息化工程一并考虑进去。不然,刚建好的新馆,还未使用就成了落后的产物,到时后悔莫及。当然,资金是关键,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成。因此,要千方百计地争取资金。要主动、积极地向主管部门宣传使用现代化设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21世纪博物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弘扬和传播文化知识外,博物馆愈来愈体现文化休闲功能。因此,博物馆在做好陈列展览的同时,应不断改善和提高硬件配套设施,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观众提供优雅舒适的参观与休闲环境,使观众未进博物馆就能享受到整洁、典雅、舒适的自然风景,即使不看展览,也是一种休闲和享受。

九、应该注意其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