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通
世海拿来了他的书稿,请我作序。书稿我大致看了一下,觉得很不错,是他这些年研究的结晶,能够公开出版,我当然很髙兴。但要我作序,对一个八旬老人来说,还是有点为难。说有点为难,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因为我平常很少为人作序,二是因为我精力有限,三是因为我也不擅长作序。序虽为短文,但不好写,需要好好地动一下脑筋。但世海是我的晚辈,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一起,我未离休前,我们是在一个单位工作,就是离休后,我们也经常见面。他的成长过程,我是十分了解的。故在他的着作出版之际,我还是欣然答应给他写几句话。我主要想说三点。
一是要选好研究方向。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都与伊斯兰教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回回民族与其关系更为密切。伊斯兰教在回回民族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取得一致看法。有的说,回回民族的形成,伊斯兰教起了纽带作用,而且是决定性的;有的则不认为伊斯兰教对回回民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是有一定的影响。我认为,民族和宗教从理论上来说是两个范畴,但民族一旦和宗教相结合,并成为这个民族多数人甚至全民信仰的宗教,宗教的影响就涉及到该民族的精神和物质各领域,许多情况下成为难解难分的,伊斯兰教和回回民族的关系即是如此。回回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不仅起了作用,而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回回民族的发展中,这种显着作用还将长期存在。当然,说伊斯兰教在回回民族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不排除影响一个民族形成、发展的其他基础和条件,诸如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种种因素。
回族的先民,一是唐宋时期来到东南沿海营商贸易的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二是蒙元时东迁中国的中亚和西亚穆斯林。唐代海外贸易比较繁荣发达,唐中叶后前往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番商已不少。南宋时鉴于金、辽以及西夏的阻扰,丝绸之路中断,朝廷为了增加国库收人,积极鼓励外商到广州、扬州、泉州以及杭州、明州等港口贸易。当时在东南沿海港埠就有西亚、中亚等地20多个国家的人从事贸易和游历。由于西域穆斯林为元朝统治者统一中国出了力,故而东南沿海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元代也受到朝廷的保护与优待。因此,东南沿海诸港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非常富有,有些甚至“资累巨万”。特别是以蒲寿庚为代表的阿拉伯人,基本上控制了东南沿海的贸易市场。他们置田建宅,修寺办学,相当瞩目。元代被迁发东来的中亚和西亚等地穆斯林,主要是兵士和工匠。他们参加灭宋战争后,又多被派去戍边、屯田,随后成为农民。这些南来东迁到中国的穆斯林,在其共同信仰的伊斯兰教及其文化的联结下,劳动生息,互通婚姻,繁衍融合,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共同体。原来各自的语言、文字,不同的民族称谓都相继消失了。汉语、汉文成为这个新兴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字。共同的经济生活,也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体中,沿着自己的固有特点,各放异彩。回回民族唯独与汉族等兄弟民族不同之处主要有五点:其一,伊斯兰教成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其二,禁食猪肉、自死物以及血液等,成为全民族的主要习俗;其三,土葬而禁用棺木和火化;其四,回族男女与其他民族男女须在共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前提下,才允许结成伴侣,婚后新成员也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回回民族的成员;其五,大分散、小集中成为主要居住形式。其他方面,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但不被认为是主要的。
回回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保持这些特点不受侵犯,往往流血牺牲,宗教问题成为历史上一些民族纠纷、反压迫斗争甚至民族战争的导火线,给和睦的民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教训极为沉痛。人们把这个问题,往往归结为保教。保教是一方面,但其实质也是为了保卫民族的存在。由于伊斯兰教在回回民族中的影响要比民族观念大,号召力强,所以回回民族在“保族”时往往会举起“保教”的旗帜。人们看到,如果伊斯兰教不存在,回回民族的生活习惯、婚姻特点、丧葬制度也将自然而然地消失,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不但不能成为保障这个民族存在的屏风,相反却会成为这个民族消融于其他民族之中的有利条件。很明显,回回民族的诸方面特点中,伊斯兰教首居第一,且与其他几方面有密切联系。可以说伊斯兰教深入到了回回民族的各个领域,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各个方面。
世海在研究回回民族问题的同时,也致力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这就是抓住了回回民族研究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特点,就是选对了研究方向。
二是要持之以恒,板凳要坐十年冷。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治学格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是说做学问不能着急,要坐得住冷板凳。“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意思是要从积累资料人手,言之有物,不能讲空话。但是,时下一些做学问、搞科研的人争先恐后地用浮躁的追名逐利心态取代了甘耐寂寞的学术真诚,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甚至干脆就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诸葛亮《诫子篇》有言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搞科研就是如此,“非宁静无以致远”。众所周知,许多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有的甚至需要付出终生的努力。这无疑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和韧劲,需要对科研的执着与激情,需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人文精神。科研工作者如果不对学术抱有真正的感情和兴趣,而把名利看得过重,是注定达不到很高境界的,是注定不会在科研道路上走得很远的。从事科研的人远离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科研事业的需要。
世海从20多年前进人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一直坚持至今,坐冷板凳的功夫看来是练出来了。他现在所出的一些成果,没有长期的坚持,是难以取得的。希望今后不改初衷,甘坐冷板凳,扎扎实实做学问。
三是要不断创新。
创新是学术研究永葆生机的源泉,是一个学科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学术成果而言,创新是其独有的学术魅力所在,是学术成果的灵魂。可以说,学术成果开拓创新程度的高低,有无新思路、新资料、新信息,决定着其学术价值的大小。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学术成果,是没有生命力的,很快就会被淘汰。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具体来说,创新应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就是要求发表、出版的学术成果能够开拓新领域,探索新问题,反映新事物,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进行学术理论创新,从而使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品味。形式方面,既要求学术成果在语言表述、篇章结构上进行创新,力戒陈词滥调、老三篇,又要求学术成果在编排规范、版式设计、印刷装帧以及出版发行等方面不断创新求变,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新事物层出不穷,是新时期的特点。民族宗教研究也不例外,发展很快,新成果、新资料不断涌现,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人员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与社会俱进。跟上发展步伐的关键,是要能吃苦,多跑路,多读书。多跑路指的是要下去调研,多了解实际情况。这是搞研究的重要方面。只要多跑路、多下去,研究就是有本之木,可长成参天大树,就是有源之活水,永不枯竭。多看书指的是要不断积累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经验,厚积薄发。这是研究的基本功,必须认真做。
期望世海能在自己选准的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乘着青壮年精力旺盛的好时光,多出些成果,多出点有自己特点的好成果。
是为序。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