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15773600000011

第11章 回族编(10)

驮队有自己的组织。每个驮队一般都分为三帮,每帮由五六头驮骡组成。各帮领头人都分管自己的脚户,而每个脚户负责一至二头骡子。三帮分别称头帮、二帮、三帮。头帮骡子在前带队,二帮、三帮骡子跟在后面。路过土匪出没地段时,一般停下等候头帮骡子先过,如果没事,才跟着过去。

在三帮中,头帮在驮队中作用显赫。一般来说,驮队行进时,头帮在前负责路况侦察、向导、地形识别、安全保护、传递信息,沿途作标志暗号等。

由于头帮这种特殊的作用,对其领头人和头骡的要求也相应要高。头帮的领头人一般都身强力壮,并善于处理突发事故。其余脚户也都会点拳脚,而且擅长使用抛尕(一种甩石器)、条子棍、流星锤、打狗棒、弹弓等民间防身武器。此外更熟悉道路,会赶骡子,头脑灵活。每帮带队的骡子称为头骡。头骡通常强壮而胆大,熟悉路。头帮骡子也驮货,只是领头骡子驮的少些,其他骡子驮200斤,它就驮150斤左右。

驮队中有掌柜的、揽头、脚户等人员分工。

“掌柜的”是自己驮帮的总统领,也是自己整帮骡子的所有者。他们大多数集运输与贸易于一身,既经营运输业,同时也是从事来往贸易的行商。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驮队是临肘搭帮前行,所以每个驮队中各帮都有自己的“掌柜的”。“掌柜的”的职责一般是货物交易时定价、处理旅途偶发事件等。

揽头是从几帮脚户中推举出来的吆骡能手,通常资历较深、机智勇敢,能够驾驭头骡,并深孚众望。其职责是领导整个驮队,尤其是对头帮骡子的指挥驾驭。

别具特色的回族运输业

脚户是驮队中最基本的单位,其职责是负责所在驮帮的二到三头骡子的饮食、驮货、疾病以及途中的意外等等。

在驮队中,骡子排列的顺序很有讲究。头帮骡子走在最前面,而且是按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行走。每帮骡子都让熟悉道路,性情温顺,富有经验的脚骡走在前面,称为头骡,其次是二骡、三骡……依次编为有组织的序列,鱼贯而行。

头骡的一般头戴牛皮编制的笼头,垂着长长的流苏,脑心扎一束红缨,项下悬垂数束红缨。头骡头部两侧还裹有红丝绸。红色既可吓跑其他野兽,同时红绸展开也可以干扰头骡两侧视线,使头骡专心向前。在行进时,既使山上滚下沙石,头骡也以为是红绸因风抖动而不会惊慌;在路险时,头骡即使回头看,也看不见身边深渊,只能见到红绸。一般骡队还分戴6或8个二铃,便于骡队在夜间行走时循声前进,不至于迷路。

要做个好脚户,一般要掌握以下一些本领:

一是会收拾鞍鞯,否则容易损伤驮骡皮肉。

二是会编制精美的笼头和鞭子。

三是要有一手钉铁掌的绝技。驮骡由于沙石磨损,容易掉铁掌,影响骡子行走。脚户哥能够迅速卸下旧掌,钉上新掌,这样驮骡又可健步如飞了。

四是要具备一定的兽医知识。在路途遇驮骡生病,无处求医,脚户哥就要拿出看家本领,火针、偏方一起上,一夜之间要治好驮骡的病痛,第二天又要赶着骡子上路了。

脚户哥更叫绝的本领,在于吆驮骡走石坎。如果脚户要下四川,阴平八道是一处难关。这里峰峦叠嶂,山遣蜿蜒崎岖。那山道上的一台台石坎直上青天,路面又极其窄狭。走这种石坎,脚户哥要一边不断甩响鞭子,一边高声吆喝。驮骡则按节拍,一级一级踏上石坎。如果稍一疏忽”吆喝声一乱,驮骡步子就会大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

脚户在旅途中一般不牵脚骡,而是跟在脚骡后面。骡子很听指挥,平时训练有素,极少用鞭子抽打、驱赶。有时,脚户吆喝几声,如前进或快走喊“吠”;停下喊“嗷”;如靠近崖边,怕驮子被挤碰,便喊“靠着”、“靠着”;发现地面打滑,避免摔跤,便多喊“滑着,滑着”,提醒脚骡注意。脚骡也真灵巧,听到主人招呼,便提髙警惕,谨慎前进。遇到路宽且平,又有捷径,便让个别人去跟驮子,其余的走捷径抄小路到前面,躺在斜坡或草地上稍事休息,漫个花儿,等候驮队到来。

清末民初,走四川、青海、陇南、甘南等地,要通过一些紧挨石崖,下临急流,非常险峻的“碥”或“找道”。骑骡驮着驮子无法通过,只好由一年轻力壮的脚户用双肩扛着驮子,两各扶一人,侧身慢步斜行。120公斤左右的驮子用人扛,其费劲可想而知。每当遇到狭碥,先到碥上的脚户便一个劲儿地大声吆喝,让对面来的暂停留等候,避免双方狭路相逢,进退两难。

一直到今天,在民间还流传不少脚户在野外吃苦耐劳的故事,流传着许多脚户心慌时在野外唱的风格独特的“花儿”,如《脚户令》、《吆骡子》等等,充分反映了脚户们当年远行的艰辛与生存的不易。

在较远的年代,河州脚户活跃的地域很广。到了近代,河州脚户则多数跑短脚,走过的路线大致有十多条,远从四川阿坝、松潘,到陕西汉中、三原,近从青海循化、化隆、贵德、巴燕戎格、同仁、西宁,到甘肃兰州、夏河、陇南、凉州、甘州等,都留下了脚户们的足迹和汗水。

脚户们驮运的货物主要有:青盐、丝线、衣线、棉花、川糖、酥油、清油、牛羊肉、茶叶(川沱、云沱)、大布、草帽、铁锅、瓷器、皮毛、粮食、蔬菜、面粉、蕨麻、犁铧、药材等生活生产用品,及土特产品等。

脚户哥们开辟了通商路径,沟通了各地区各民族物质文化交流。他们给河州人民驮来了各种生活生产的必需品,给外地驮去了河州特产、工业产品等,在特定时代作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

二、青藏高原的牦牛驮队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自然地理环境是独特的。群山耸峙,海拔髙达3000-5000米之间,沟谷纵横,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多变,箔泽又多,

历来行路异常困难。《青海志略》载民谚云“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泥没足;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皮开拆。”(正二三,指一年正月二月和三月,以下类推这决非夸张之词。就是近现代,只要身临其境,人们都会有切身体验。历史上,有“高原之舟”美誉的牦牛在青藏高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交通工具。

牦牛是具有独特种质特性的特种家畜。这是高原髙寒冷气候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结果。牦牛皮肤厚密,全身披毛又长又密又粗,泌汗少,采食量大而不择食,所以能耐寒耐饥,能睡卧冰雪而不觉寒冷。在大雪封山后,其他交通运输断绝的情况下,牦牛能用自己的头角拨雪前进并寻食枯草。牦+体格矮健,四肢短、蹄宽大,所以善行山路沼泽。在牧区草原上,有一种一鱼无际的沼泽地,表面绿草如茵,底下却姓稀泥浆,人一踏上就往下陷。它是由于夏季降雨,积水无处排泄而形成。加上草地行走没有一定的路线,这政给行路造成极大困难。牦牛足蹄宽大,如履平川,并笼择地而行。牦牛亦涉水渡河。高原的河水寒冷刺骨,有的又很深很湍惫,而牦牛能泅渡。每当渡河时,先纵一牛过河,拴在河对岸,然后吆群牛人水,不待驱赶,纷纷游向对岸,并自动聚集,听候指挥。牦牛的气管短而粗大,胸腔发达,呼吸快而变幅大,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都很高,决定了它在空气稀薄的髙山峻岭间也能负重驮物,行走自如。正因为牦牛具有别的牲畜无可相比的生理特性,所以它能在髙寒山区长途负重,昼夜行走。《松潘县志》中赞誉牦牛:“行冰天雪窖中不畏冷,虽数日无水草,犹驮二百余外,行走不衰,真边地之宝畜也。”直到近现代,虽然有了汽车、火车、飞机这样的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然而在广阔的髙原牧区,在雪山草地,在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许多活动中,牦牛在驮运物资、代步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商贸发达的古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因回族商人主要前往青藏高原广大牧区做生意,善于行走草地的牦牛自然成为驮畜的首选。历明、清时期,至近代,牦牛驮运日渐繁盛。从人民生活用品的运输开始,逐步走向承担长途、大宗物资的运输,驮道也渐至四通八达。

在长期发展中,牦牛运输形成了牛拉、夹窝、群驮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运输方式。历史上,临潭等地回族驮队即以这些运输方式完成了各类社会物资输送。

夹窝运输是指运送体积大或超出驮运限度重量的物资的一种运输方式。即用粗约10厘米,长约3.5米的抬杠两根,制成形似担架的运输工具,由两头驮畜一前一后驮着行走。

背驮运输一般为人牵畜驮,或驮人或驮物的一种短距离运输。

群驮运输是由人驱赶数十头或数百头驮畜进行的一种长途运输。

牛拉运输即牛拉木轮车,主要用于农业运输。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临潭驮牛由数百头发展至数千头,并组织起了若干个驮牛运输队,从事长途运输,涉足于四川、青海、陕西、西藏及本省广大地区。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回汉驮商近70家,有驮牛4000多头。临潭县回族商业中资金雄厚,设商号最多的西道堂,就有驮牛近2000头,到1946年,西道堂驮牛队遍及各藏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回族驮牛队在各种物资的调配、输送中仍起着主要作用。当时,以个体工商户为主,自愿联营组织,如驮商结伙的“锅巴”联帮去青海驮盐,这种联帮为县及省内外物资的交流与输送起了巨大作用。当时,有驮牛队80个,驮牛7500头,驮骡队1个,驮骡千余头,畜力木轮车2110辆。牦牛运输成群集队而行,成百上千的驮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一群牦牛中,由领头的牛走在前面带路。牦牛结队运输,赶牛人一般骑马,手持鞭子,一左一右地吆喝牛群。赶牛人挥动鞭子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要牛往哪里走,就把鞭子往那里挥。途中休息时,给牛喂点盐巴、糌粑,休息后,赶牛人吹声口哨,牛群又整齐地起步行走。赶牛人的行装很简单,一顶帐篷,一支枪,外加一袋干粮。每日行走20公里左右宿营,在宿营地将牛群四散,寻食水草。黄昏来临,赶牛人一声呼哨,牛群自觉归来。地上钉一木桩,将牛绳系于桩上,以防夜间走失。

在近现代汽车运输兴起以前,临潭等地回族的牦牛驮队为沟通高原牧区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史称,“每日途间往来,运货驮牛不下万千”。从青藏高原广大牧区输出的物品主要是各类畜产品及药材;从内地输人牧区的主要是茶叶、布匹、丝绸等生活用品。

急流勇进筏子客

黄河上度过一辈子,浪尖上耍花子哩。

双手摇起个桨杆子,好像是虚空的鹞子。

站在筏头上扳桨哩,羊毛(哈)往包头送哩;

远路上有我的扯心哩,谁人(哈)打听者问哩。

这两首临夏花儿赞美的对象,就是筏子客。筏子客是西北地区对在黄河等河流上以筏运为业的人的俗称。

皮筏运输历史悠久,大约在汉代就已使用。《后汉书》中记载了匈奴人“乘马革渡河”和护羌校尉邓训“缝革囊为船”载兵的情景。元代大学士潘昂霄《穷河源记》记载:黄河“水浑浊,土人抱革囊、乘马过之”。皮囊又称“浑脱”,因渡河用途不同,分为四种:

一曰牛皮筏子。其法将牛皮囊充气、扎牢,将几只乃至几十只皮囊连缀起来,编为牛皮筏,既可渡人又可载货,沿黄河顺流而下,可直达内蒙古。

二曰牛皮囊。其法将人或物装人牛皮囊,再充满气,扎牢封口,推入黄河激流中,水手骑在牛皮囊上,用双足击水搏浪,须臾渡过黄河。

三曰羊皮筏子。其法一如牛皮筏,其皮胎多用山羊皮“浑脱”,再用木杆扎为横直交织的架子,下面连缀羊皮囊数枚即成。排子上装货载人后,水手双膝跪在前端,用木桨划水过河。在滔滔黄河中,筏子如一叶轻舟,随波沉浮,惊险异常。

四曰“单抱”。其法将充气羊皮囊夹在腋下,用另一只手划水,双足击水,视水流走向顺势划去,借狂涛巨浪推拥之力,快如离弦之箭,顷刻过河。古人有诗云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

从清末以来,随着商贸的发展,黄河上的回族皮筏运输业日渐兴盛,回族筏运户活跃于甘肃、宁夏、内蒙古一带。皮筏分牛皮筏和羊皮筏两种。《宁夏交通史》载大型的羊皮筏由41排、460个羊皮囊组成,可载重15吨。中型羊皮筏由30排、396个羊皮囊组成,可载重10吨。小型羊皮筏以27排、330个羊皮囊组成,可载货5吨。最大的牛皮筏以128个牛皮囊组成,载货20吨,中型牛皮筏载重及皮囊数目均减半,小型再减半。”二者的区别在于:羊皮筏需在每个皮囊中充气组合而成,且体积小、重量、速度快,以载客为主;牛皮筏则以所运货物,如羊毛、驼毛等填塞在皮囊即可,载重量大,行驶较缓,专载货物。羊皮筏多用于短途运输,而牛皮筏则以长途贩运为主。牛皮筏运输,以甘肃河州(今临夏)最为发达。当时,外国洋行从夏河及青海藏区所收购之羊毛,以及临夏羊毛商兴起后所收购之羊毛,是全部由牛皮筏运往包头的,且筏子客大都是河州回汉等族。河州的筏运户,主要分布在永靖、积石山、临夏、东乡等县的多个乡镇。

牛皮筏的制作,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牛皮囊的制作。所谓牛皮囊,就是屠宰者宰牛后,先将牛头割下,再把四个牛蹄从膝盖割下,然后把牛皮从脖项倒退到尾巴处取下来。这样牛皮便成了一个完整的皮囊。为了收购皮囊,买方向各屠宰户预定,并付给定金,由屠宰户陆续交付。待积够一定数量后,收购者便雇用熟练工人负责腌制。所谓腌制,就是将生皮囊做成熟皮囊。皮囊一经制熟,变得很柔软,既便于使用,又不因干硬破裂。腌制时,先把皮囊在河水中泡软后,平铺在地上,上下各打四个对眼(这是用绳扎皮囊用的);然后,把胡麻油六斤、白盛十斤拌和,抹在皮囊里茬;再用绳子扎好上下口,在皮囊里打满,经反复旋转后,放在太阳里晒。过些日子,在皮囊里再加一次水油(油盐里和上水),继续日晒。这样经过五六十天,才能使皮囊熟好。

其次是毛筏的装联。在皮囊里装进羊毛时,将皮襄的大口朝上,小口朝下顺挂在在扎好的小架上。一人进入皮囊内,外面的人把羊毛往里装,囊内的人使劲地用脚踏,直到装满踏实为止。每只皮囊可装羊毛一百二十斤上下。另将部分羊毛捆成捆子,压在筏子上,称为“浮排”。

皮囊联成筏子时,先把皮囊排列成四行(每行三十只皮囊),用粗绳子绑在横杆上,上面再加上杆,然后绑紧梱牢。这样皮囊联成一个庞大的长方体,在其前后绑上桨粧,把桨套在桨桩上。桨用一丈二三尺长,直径一市尺的松木杆制成,其形似大刀。桨是操纵筏子的重要工具,犹如汽车的方向每座大筏由六名水手操纵,前三人,后三人。前三人中,当中掌舵者称把事,余二人叫帖桨;后三人叫叶子。把事为一筏的主持者,同筏人都听从把事的指挥。通常,数座筏子同时运行还有一个拿事,他负责全盘指挥,各筏把事得服从其领导。筏子客走一趟包头的水银(即报酬),一般为把事约六十元,帖桨五十元,叶子四十五元。返回的路费由毛商全部付给。毛筏上备有帐篷,每到傍晚筏子拢岸或碰到雨天不能运行时,人们都进人帐篷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