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15773600000018

第18章 回族编(17)

同全国各地的回族一样,临潭回族笃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元时传入洮州,明代得到发展,修建了清真寺,这时洮州伊斯兰教只有格底目一派,宗教内部并无教派之分。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伊斯兰教教派相继产生,唯临潭地僻人稀,尚未传及。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花寺道祖马来迟在青海循化和甘肃河州等地广泛传播虎夫耶学理后,临潭回族中一部分人开始改遵花寺门宦。旧城下寺、太平寨寺和卓洛下寺等成为该派最初的几座清真寺继花寺门宦后,北庄门宦传人临潭。北庄门宦是河州东乡春台北庄人马葆真创建。马葆真原系花寺门宦教徒,嘉庆年间曾去麦加朝觐,回来后在北庄传教,声誉很髙,村名变成了门宦名称。后来,临潭部分花寺教徒也改遵北庄门宦,马葆真遂派他的重要门生洮州人敏尚礼阿訇为北庄驻旧城的“木勒提”,以管理北庄门宦的教务。敏尚礼领导北庄门宦群众,从占地颇广的临潭花寺寺址上划出一块土地,建立了清真寺,群众称为上寺。敏尚礼殁后葬于旧城达子沟,并修建了墓庐,称为达子沟拱北。

至此,临潭伊斯兰教由单纯的格底目一派而演变为花寺和北庄两大门宦。但格底目派仍保有少数教民。光绪末年,挑州人马启西创建了西道堂教派。马启西(1857-1914),字慈祥,号公惠,世居临潭汪家嘴,原属北庄门宦。他自幼在旧城范玉麟和店子村范绳武私塾攻读《五经》、《四书》,后考为秀才,博览群书,尤其对金陵刘介廉等人的《天方至圣实录》、《清真大学》、《清真指南》、《正教真诠》等伊斯兰教汉文译着精心钻研,理解颇深。他根据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建了西道堂,在旧城西凤山下修建了清真寺,群众称之为“清真西大寺”。西道堂实行农、工、商、林、牧的集体经济所有制,教民的食、穿、住由堂内配给,婚丧和子女教育问题由堂内统一安排,过集体生活,重视教育,自费开办启西小学、启西女校,保送教民子弟到外地大中学校读书,提高教民文化素质,这是与其他教派的不同之处。

西道堂在马启西及其后丁全功、马明仁、敏志道等教主的精心经营下,发展成了一个在国内颇有影响的伊斯兰教派别。

与西道堂同时出现的教派,只有河州东乡果园村马万福(俗称果园哈知)创建的伊赫瓦尼派。伊赫瓦尼经过长期发展,而“风行于西北,流行全国各地”。本世纪四十年代初,伊赫瓦尼传至临潭,接受其“凭经立教、遵经革俗”学说的部分北庄教徒,从上寺分出,另立者麻提,在教场现南寺东北角几间平房里临时聚众礼拜,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于1945年修起了礼拜大殿,取名清真南大寺。时有旧城回族学者马景山先生依据寺名题写楹联如下:“清潭映素月不染尘垢明性心,真理寓玄机透彻色妙悟本性;南针指迷津冲风破浪登道岸,寺宇朝至尊克己复礼希天爵”。新城南门河清真寺原属北庄门宦,这时其教民也接受了伊赫瓦尼学说,遂转南门河清真寺为伊赫瓦尼派清真寺。

另外,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肃张家川的一些哲赫林耶派回族穆斯林陆续前来旧城经商并落户下来,这样,就将马明心在清乾隆年间创建的哲赫林耶门宦带入临潭。随着定居人数增多,为了便于宗教活动,张家川籍回族穆斯林便在旧城修建了自己的清真寺——清真尕南寺。

上述伊斯兰教教派基本以临潭旧城为中心,呈辐射状传播向临潭各回族乡村。

清真寺的创建是伊斯兰教传播的重要标志。早在明初,临潭就有了清真寺,史载“旧洮礼拜上寺在旧城,明洪武丁未年创建”。新城西门清真寺,据传系随沐英而来的回族将领敏大镛组织屯田回族士卒创修的。至明末清初,各回族乡村基本上都建有清真寺。经过清代以至民国,又陆续新修了一些清真寺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潭县有伊斯兰教清真寺35处,阿訇39人,满拉197人”。1958年后,由于“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遭到破坏,宗教活动基本停止,全县清真寺基本被拆毁或挪作他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从1979年以来,全县先后开放清真寺34座,分布10个乡(镇)。开学阿訇现有42名,满拉有122名。各清真寺先后成立了寺管会,管理清真寺的各项活动及财务等。全县寺管人员现有110多人。目前,临潭伊斯兰教各教派之间互相尊重,互不干涉,群众信教自由,心情舒畅。临潭回族伊斯兰教进人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大好历史时期。

浅谈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

在祖国西北髙原的甘肃省中部,在浩荡的黄河之滨,巍蛾的太子山下,坐落着一块美丽富饶、俗称中国“小麦加”的民族聚居地——临夏回族自治州。千百年来,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共同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便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枝绚丽多姿的民族艺术奇葩。

砖雕是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之一。临夏砖雕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起源于北宋年间,成熟于明、清两代,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了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以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工精湛而闻名西北。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分“捏活”和“刻活”两种。所谓“捏活”,就是先用加工配制的泥巴)用手和模具制成龙、凤、狮及各种鸟兽、花丼图案,然后入窑焙烧成成品。所谓“刻活”,就是在已烧成的青砖上,用刀凿等工具钻打出各种单幅图案或拼凑成各种画幅。回族砖雕工匠使用的工具主要有:镩(即凿)、平刀、斜刀。砖雕所需材料,即黏土砖(俗称青砖),一般经过选土、过筛、和泥、制坯、烧制等工序,以保证其细腻的质地,便于雕刻。砖雕工艺过程,也要经过烧制、打磨、格方、落样、雕刻、安装等程序。砖雕艺术作品,大多作为建筑物上某一部分的装饰品,镶嵌在砖木结构房屋的厅堂、正房外的正墙、侧墙以及庭院的影壁、照壁、门楼和卷门之上。

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通过一代又一代回族砖雕艺人不断地吸收众家之长,不断地创新发展,日趋成熟,日臻完美,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构成回族建筑装饰艺术中别具特色的一部分。在官廨公寓、民间居室以及寺院拱北等之中的回族砖雕,无一不闪烁着艺术的光彩。目前,保存回族砖雕艺术最多、最完整的,一是坐落在临夏市八坊东南面的东公馆,一是座落在临夏市城内西北隅的红园。这两处保留了许多砖雕艺术精品,显示了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东公馆和红园的砖雕,分别是临夏回族砖雕名家绽成元、周声普及其门徒的杰作。绽成元、周声普这两个名字,在临夏砖雕界是响裆哨的,谈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不能不谈到他们两人。

绽成元(1903-1980),临夏市祁家集人。少聪慧,喜绘画,19岁投入当时临夏回族砖雕名家马一奴斯门下。勤奋好学,很快掌握砖雕技艺,成名后,被人们誉为“马门”中的“神匠”。民国时期,绽成元曾在甘、宁、青各地包揽清真寺、拱北的砖雕工程。其砖雕造型构图严谨,立意新颖,深得广大回族群众的喜爱。20世纪30年代,绽成元及其门徒参与修建军阀马步青私邸——东公馆,用8年时间,呕心沥血,雕刻了上百幅巨型砖雕,分别镶嵌于东公馆整个庄院的曲径回廊、洞门照壁、亭台楼阁。东公馆迎门的正面影壁上,是一幅大型的“江山图”,高8米、宽6米,中心由24块厚7厘米、长宽各25厘米的大块方砖组成。图中展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雄姿美景。红日髙照,山势峥嵘,无垠的碧空飘荡着白云,波光粼粼的江水环绕着小岛,苍松翠柏布满巍蛾的山峦,江面上白帆点点,松林中楼阁玉立,万里江山尽收一图。进门后,正前方照壁上的大型“松月图”也很引人注目。明月高悬,古松苍苍,群岩之间山泉奔流泄溅,生动地展现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境。砖木结构的三层楼两侧,各有一幅上乘砖雕,其左,为中秋明月下茂林修竹玉树临风,其右,在奇石小草间苍翠繁茂的芭蕉挺拔卓立,两相对映,清幽恬静。此外,如“百子图”、“双寿图”、“双瓶富贵”、“连连富贵”、“蝎虎捧福”、“五蝠捧寿”、“寿靠富贵”等,也都是绽成元的砖雕佳作。这些砖雕精粹,新中国成立后被妥善地保护下来,国家建工部有关专家见到这些砖雕后,惊称之为“全国罕见的砖雕珍品”。绽成元的砖雕擅长于花草树木、山水、虫鸟、神话传说等,其雕刻细腻多姿,善于摄取生活的瞬间,以形态生动多变取胜。绽成元一生授徒很多,人称“桃李满河州(即临夏)”。在长期的砖雕艺术实践中,绽成元开创了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中的一大流派——绽派。

周声普(1908-1987),临夏市西关人。出生于砖雕世家,故自幼便受到砖雕技艺的熏陶,16岁开始单独接活,20岁闻名故里。民国时期,周声普曾经承担过临夏13个清真寺和拱北的总体设计和砖雕工艺,临夏的官邸公寓、富户庭院砖雕多出自其手,足迹遍甘、宁、青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周声普积极参加古典建筑工程建设,多次被州、市有关部门聘为砖雕技术指导。1958年,修建临夏红园,周声普应聘主持这一公共游览场所各个建筑物整体砖雕布局的设计和施工,集一生之所长,处处因物设图,巧施雕镂,集中反映了其砖雕艺术风格。临夏红园现存的不少巨幅砖雕都是周声普亲手雕刻的传世佳作。其中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娇媚富贵的“牡丹图”、傲霜吐蕊的“菊花图”、髙洁雅秀的“翠竹图”、古雅灵奇的“紫藤图”,以及“喜鹊图”、“水涨莲”、“海水朝阳”、“埋龙三现”等,都是周声普的代表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砖雕遗产。周声普一生带徒甚多,仅新中国成立前就有20余人成名。他在一生的砖雕艺术实践中,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砖雕刀法,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而且创造了许多构思新颖、富有诗仓和浓郁乡土气息的砖雕艺术新作,形成独具风格的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的又一流派——周派。

从东公馆、临夏红园等处保存的砖雕可以看出,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由于表现对象即内容的要求,在技法上以精巧细腻见长,以圆雕、半圆雕突出主题,以浮雕相衬,运用各种刀法,并吸收了中国画的“皴”法技巧,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回族劳动人f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理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显示了回族人民高超的创作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回族砖雕艺人别具一格的审美心理和艺术情趣是相当明显的,砖雕画面多取材于松柏、荷花、牡丹等草木花卉,以及仙鹤、梅鹿(大多在宅院,宗教建筑中很少见到)、几何纹样等。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情趣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深深地植根于回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沃土,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任何一种艺术的茁壮成长,都离不开人类生活的丰土厚壤,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更不能例外。我们知道,临夏境内河流纵横,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当地人民酷爱花木,家家户户皆有养植花草树木的情趣与传统,牡丹、菊花、石榴警满目皆是,尤其是牡丹,深得人们的喜爱,成为当地人民精神生活中的美好象征。临夏是“花儿”之乡,在许多花儿中,都少不了“牡丹”,例如尕妹是牡丹打骨朵,长不者我走的路上”,“尕妹是牡丹园里开,墙高者没办法摘来”,“白牡丹白者耀人哩,红牡丹红者破哩”,以及“花儿里为王的红牡丹,人里头俊不过少年;阿哥阿妹啦肩靠肩,要分开,除非是黄河的水干……若要我们的姻缘散,三九天,青冰上开一朵牡丹”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花儿”,充分表现出了临夏各族人民的美好心灵与审美心理的特征。临夏回族砖雕艺人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土壤中培养出自己的审美心理与艺术情趣的。此外,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他们内心积淀着传统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伊斯兰教教义反对偶像崇拜,在造型艺术中一般不表现人物与动物形象。在阿拉伯式建筑中,通常穆斯林艺术家皆以草木花卉、几何纹样和阿拉伯字母组成装饰,形成独特的穆斯林建筑装饰风格。临夏回族砖雕艺人的这种深沉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他们的影响是极大的。回族砖雕艺人既受到穆斯林艺术风格的深刻影响,又受到汉族和其他兄弟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熏陶,融会贯通,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回族砖雕艺术风格。

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工艺日臻完美,给各族人民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砖雕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形式及建筑材料有了很大变化,传统砖木结构建筑日趋式微,现代钢筋水泥建筑日益普及,这就向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提出了严重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回族砖雕艺人们毫不气馁,迎难而上,努力适应新的情况。砖雕大师绽成元在晚年创造了水泥雕,突破了建筑材料对砖雕艺术的限制,为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发挥砖雕技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另夕卜,建国后修建临夏红园时,点缀了许多精美的砖雕,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现在,这些砖雕珍品巳成为临夏人民引以为豪、外地游客一睹为快的红园中的一大景致。今后,在一些传统建筑及公共游览场所多搞些浮雕式的砖雕,必能为临夏旅游业增添新的光彩。

还有,临夏回族砖雕艺术是产生于民间的一门造型艺术,它的生命力也、必在人民之中。新中国成立前,回族砖雕这一民族艺术奇葩只能寂寞冷傲地开放在达官富豪之宅,以及清真寺、拱北等建筑内,与普通民宅无缘。现在,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髙,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应提髙。当一幢幢新的民宅拔地而起时,人们不希望它们仍是原先那种呆板、单调的样子,渴望将它们装饰、点缀一下。于是,砖雕往往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回族砖雕艺人便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昔日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回族民间砖雕艺术终于纷纷进入寻常百姓之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美好享受。临夏回族及周围各族人民的居室庭院在美丽的砖雕点缀下,将会更加多姿多彩。绽成元、周声普等回族砖雕大师虽已作古,但他们的门徒遍及临夏,其中一些人已成为名家高手。可以预见,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必将看到临夏回族民间砖雕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原载于《民族艺林》1991年第2期

四川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