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15773600000017

第17章 回族编(16)

临潭古称洮州,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具有悠久历史的县份之一,汉、回、藏等民族这里长期生产居住、繁衍生息,共同开发和建设了这片土地。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131112人。其中汉族95324人,占总人口的72.7%;回族21367人,占总人口的16.3%;藏族14362人,占总人口的10.95%;其他民族59人,占总人口的0.05%。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关镇(11833人。城关镇昔称旧城)、卓洛回族乡(1715人)、长川回族乡(2037人)、古战回族乡(1560人)及羊永乡(1083人)、新城乡(1415人)、流顺乡(847人)、术布乡(385人)等乡镇。

一、临潭回族的渊源及人口变迁

临潭回族的来源,最早可上溯到元代。元代,回回大量人居甘肃,至元末,已形成“元时回回遍天下,及是居甘肃者尚多的局面。元代在河州(今临夏)设有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所驻蒙古军很多,往来使者、商人、贡使络绎于道,又有‘哈志’所等宗教管理机构,遂形成了回回色目人活动的主要地方”。洮州地近河州,又处于汉藏交通要道,商贸繁盛,回回商人从邻近的河州等地来此经商以至留居,应该是可能的。这从明洪武年间即在旧城(即今城关镇)建有礼拜寺③的事实中也可推知。礼拜寺是穆斯林群众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创建礼拜寺,说明留居旧城的回回穆斯林已相当多,有了一定规模。这么多的定居回回,绝非朝夕之间所能迁来的,而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人数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的。因此,我认为,最迟在元末,临潭已有一定数量的回回落居。

大批回回前来临潭始于明初。洪武十二年(1379),“春正月……甲申,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等叛,据纳麟七站之地……上乃命沐英移师平洮州……二月,戊戌,命曹国公李文忠督理河、岷、临、巩军事,与沐英讨番寇。英至洮州,旧城三副使遁去,追击,大破之,斩其酋长阿昌失纳等,遂于东陇山南川度地势,筑城戍守。遣使请事宜,上命置洮州卫。文忠言:‘官军守洮州,饷艰民劳’。上遣人劳师,谕之曰:‘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汉唐以来备边要地。今弃不守,诸番将复为边患。惜小费而忘大虞,岂良策邪!所获牛羊,分给将士,亦足充两年军食。其如敕行之”由于朱元璋对洮州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视,征西将军沐英留下所部部分将士在洮州屯戍。留戍的将士中,有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如洮州卫指挥兼千户敏大镛,系南京回族人,千户敏时风,百户丁起甲等,亦系回族⑤。他们的属下,当多为回族。临潭回族故老相传,临潭回族系由南京纟宁丝巷迁来,这在史学大家顾颉刚的《西北考察日记》中就有反映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勘乱来此,遂占田为土着……若赵、若马、若杨皆自谓南京泞丝巷人。此间有民歌云‘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得什么花儿来?我带得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新中国成立前临潭正月闹社火,群众唱的农歌中有这样一段正月里来是新年,我的老家在江南,自从发得洮州地,别有天地非人间”,反映了临潭许多回汉人民是明初屯田戍边而来的移民这个事实。

至清代,临潭回族巳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当地主要民族之一。由于清廷对回族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有清一代,甘肃回族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清斗争。临潭回族也积极响应了历次反清斗争,打击了清廷在当地的统治。清末,临潭回族人口开始有了记载,据成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洮州厅志》记载自同治兵燹至光绪五年(1879),清查汉民共3541户,20430口;回民共1250户,10116口。现查汉民共5672户,40720口;回民共1668户,10653口。”

民国成立,甘肃军阀割据,各据一方,政局动荡不安,临潭回族在此期间遇到两次事件,严重影响t人口的发展。一为民国三年(1914)河南白朗起义军过临潭破旧城事件,临潭回族死伤约二千余人⑦;一为民国十八年(1929)事件,临潭回族受到当地藏汉反动统治者的屠杀,死难约万余人经此空前劫难,临潭回族人口锐减,一蹶不振,恢复极其缓慢,直至1949年,方增长至8385人。新中国成立后,临潭回族人口除在1959、1960、1961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所下降外,一直呈稳步增长势态,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为10740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13389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19305人,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已发展至21367人。

临潭回族在经济方面,是很有特色的。临潭回族最初主要是由屯田戍边而来的,故和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祖祖辈辈,都很重视农业。同时,回族惯于经商的特点也在临潭回族中得到充分表现。临潭地处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接地带,商贸历来繁盛,史载旧城堡为洮州旧地,较新城为繁富。其俗重商善贾,汉回杂处,番夷往来,五方人民贸易者络绎不绝。土着以回人为多,无人不商,亦无人不农”。这说明临潭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农商并重的经济特点。

临潭回族的商贸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屯田戍边的汉回军民屯户效法南京老百姓在军营赶集的做法,在洮州城(即今新城)南门外开辟了十日一大营、五日一小营的赶集活动,交换农牧产品和生活用品。后来赶集活动日七扩大,招引四方商旅前来贸易,临近各卫也要求来洮州贸易,所以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三年(1415)下令给洮州卫都指挥使李达:“今天下太平,四海一家,各地商旅往来者听从其便。今陇各卫番人来洮,买卖交易,亦听其便,彼此并不许生事,由此可见当时洮州卫已成为汉回藏各族贸易中心。另外,明代在洮州设有茶马司,开展茶马贸易,初由政府实行垄断经营,后逐渐开放茶马交易市场,允许私商贩卖茶马,使洮州回汉私商从茶马交易中得益不少。

清代,临潭回族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旧城已成为内地与藏区的物资集散地,“其间积货通商,可称繁富者惟旧洮州堡一处,其俗重商善贾,居积洮地精华聚于是焉”。而新城则是“十日为一营”的农贸集市。回族商人将洮州驰名的洮马、洮砚、名贵药材以及皮毛销往内地,而将内地的日用百货、布匹等运来洮州。新、旧城出现了数十家商号,如“义兴恭”、“天兴隆”、“万盛西”、“天顺城”、“德盛马”、“永太和”等,其中大多都是回族商号。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统计,洮州厅年征商税84140两⑩,从此也可推知临潭回族商贸的繁荣。

民国时期,临潭回族商贸范围进一步扩大,无论是藏族地区,还是内地各城市,都有临潭回族商人进行商贸活动。临潭商业,主要集中于旧城和新城,但旧城远较新城为繁富。据1941年统计,旧城一地有商业资金银洋647000元,资金在两千元以上的商号有38家。新城“天成隆”等十家商号有资金34500元,只占旧城商业资金的百分之五点三。旧城回族商人,因为要前往藏区经商,故大都娴熟藏语,与藏族关系亦颇融洽。他们的经商形式有两种。一是坐商,开商铺、旅店或摆摊,二是行商,往来于甘、青、川藏区,以藏区所需之物往,而易其所产之物归。远赴藏区,千里经商,因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一年只能往返一两次,并备尝艰辛,但获利颇丰。旧城回族商业中,西道堂的商业活动尤为成功。“商业是西道堂的主要事业和经济来源。

西道堂立足旧城面对藏区,远及全国主要商业城市,从事坐商和行商活动。既开设商号,又组织商队,既经营布匹百货,也经营畜产和粮食……他们先后创办了十个商号。截至1949年,仅旧城就有铺面六十一间,旅店二处。行商驮牛最多达二千头,骆驼六十峰,驮骡四十多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潭回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困的回族农民分到了土地,扬眉吐气,生产积极性一度高涨。但商业基本上是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实行统购派购和统购包销政策,这使临潭回族的私营商业经济陷人停滞状态,并进而影响到回族群众的生活。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商业体制进行了改革,提出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调动了社会经商的积极性,使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素有经商传统的临潭回族,又开始一显身手,纷纷投人经商的大潮。他们下四川、上青海、跑西藏、闯沿海,跨省区经商做生意,生意越做越红火。据了解,在全国18个省区的80多个具,仅坐地经商的临潭回族商人就有2000多人。临潭回族商业就其经营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而言,都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旧城回族中,既有开商店、办公司的,如临潭县华侨公司、侨联公司等,就是回族兴办起来的,现已成为临潭集体商业的重要力量;又有办厂子、搞实业的,如旧城的砖瓦厂、清真罐头厂等,也是回族创办的;还有从事专业运输的,仅旧城一地,就有回族运输专业户近百家,拥有大小汽车百余辆。旧城每年还有个六月会(骡马交易会),届时,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进行交易。会期人山人海,繁盛之况,在甘南首屈一指。为了拓展市场,临潭回族坐商和行商相互联合,把商业网点不断向外延伸。他们把当地的青稞以及发达地区的工业品贩运到川、青、藏三昝藏区,又将藏区的畜产品、药材和木材等销往内地以及沿海地区。在川、青、藏三省中80%的牧业县,都有临潭回族在那里坐地经商。西藏昌都有一条集中了200多名临潭回族商人的商业街,年交易额在2000万元以上。在内蒙古二连浩特、新疆阿拉山口和甘肃马鬃山等边境口岸,临潭回族商人也十分活跃。在西藏樟木口岸,常年坐地经商的临潭回族商人就有20多户。

三、临潭回族的文化教育

临潭虽地处西北一隅,但人们并不闭塞,对教育文化历来比较重视。明永乐十年(1419),洮州卫都指挥李达首先开办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从此洮州始有了教育事业,改变了洮州“宋元而上,莽为寇区”的蒙昧状况。明代实行科举制度,洮州士人中曾有考中进士者,至于贡生、举人,就更多了。临潭回族除在清真寺接受伊斯兰教教育外,也接受汉文化教育,明代取得功名的临潭士人中,也有回族学子,如丁克承等。

清代,临潭的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办有义学多所,并出现各种类型的私塾,传播文化,培养人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姚州厅副将督同廪生敏晋成、丁朝弼捐建旧城回民义学,嘉庆十五年(1810),复添修学舍,于隙地修铺面15间,收租藉修。光绪二十一年,武举马呈文,武生马呈图、马明德、敏步云等倡捐禀官重建清代取得功名的回族士人甚多,其中着名者有敏晋成、敏翰章等。“敏晋成,嘉庆丙辰岁贡生,延安府安定县训导。勤于作人,彼都人士有春风化雨之颂。在家创建义塾,化导回民,民甚德之”。“敏翰章,字倬丞,号柳屏,旧洮堡人,清廪生”,宣统己酉拔贡。“辛亥反正后,充甘肃精锐西军提帅马瀚如幕宾”,“民国元年,任甘肃正宁县知事,政声卓着,民七被选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造议席任满,缓远主席马云亭延充军需课课长”,后归本省,“又历任古浪、镇藩、武威、永昌等县县长。所到缉匪安民、治水垦田,未尝一日安逸”。

民国时期,回族新文化运动兴起,兴办新式回民小学之风,也遍及全国。

临潭回族也不甘落后,至1948年已先后兴办回民小学9所,教职员有25名,学生815名。回民小学加授阿文,请阿訇讲授。这些回民小学为临潭回族培养了不少人才。建国前,临潭回族中前往外地深造的学子亦不乏其人。在北京大学、华西大学、兰州大学等高等院校中,都曾有临潭回族学生在孜孜求学。

新中国成立后,临潭的文化教育事业获得很大发展,正规中小学教育逐渐普及,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确立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全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截至1989年,全县各类学校已达154所,在校学生达15060多人,教职员工900余人。历年来,这些学校为临潭的经济文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回汉各族学生。近十年来,由于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在考人大学或中专时,分数线有所照顾,这使得临潭成百上千的回族学生进人大、中专院校深造,临潭回族人口中,接受高等或中等教育的比例大大增加,如回族人口最多的城关镇1982年每千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5.13人,至1990年,增为9.49人;1982年每千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65,25人,1990年增为86.82人。建国四十年来,各类院校培养出的临潭回族学生数以千计,他们分布在县内外的各种岗位上,既有从事各种行政工作的民族干部,其中一些人曾在州、县主要领导岗位上发挥作用;又有在大专院校从事教育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还有进行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等。

近几年来,临潭回族教育的发展中又出现两件新生事物。一是有了出国留学人员。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临潭回族与一些伊斯兰教国家发生密切联系,一些回族有志青年抓住机遇,前往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及伊朗等国留学深造。二是临潭回民中学的创建。临潭回中是由城关镇回族侨眷丁目迪等倡办的,临潭广大回族群众对创建回中非常支持,踊跃集资,出工出力,使这所主要由国家投资,并得到集体、个人投资捐助的回民中学终于在1992年8月17日举行了竣工典礼,省、州领导同志和国家民委教育司、中国伊协的负责人到会表示祝贺。临潭回中占地面积28亩,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建成三层教学楼一幢,有14个教室、6个实验室、一个图书室,共投资120万元。回中的建成,是临潭回族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事,它使临潭回族教育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预示着临潭回族将有一个更加兴旺发达、光辉灿烂的教育前景。

四、临潭回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