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15773600000009

第9章 回族编(8)

其中所谓阿儿浑军,即由穆斯林阿儿浑人组成的军队,“回回人匠三千户”当即《史集》中所提到的撒麻耳干人,“此城(荨麻林)大多数居民为撒麻耳干人”。荨麻林本为大都通往漠北驿道上的一个小站,竟有三千户撤麻耳干人和相当数量的阿儿浑军,自然大大超过当地居民,变成了一座具有撒麻耳干风格的新兴城市和织造中心。元朝建立后置兴和路荨麻林人匠提举司,设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磨案牍一员。

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局。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立,秩从七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专门“掌织造御用领袖纳石失缎。”③

元朝还设置有“撒答剌欺提举司”(原名组练人匠提举司),以回回人监领织造精美别致的西锦珍品——撒答刺欺(用犬、兔之毛织成)。撒答剌欺因产于不花剌以北的撒答剌村而得名。史载撒答剌欺提举司,秩正五品。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提控案牍一员。至元二十四年,以札马剌丁率人匠成造撒答剌欺,与丝绸同局造作,遂改组练人匠提举司为撒答剌欺提举司。”

此外,回回工匠还织造一种名叫“速夫”的产品,也是元朝质孙宴服饰用的材料。速夫是波斯文音译,是一种羊毛织品,长毛呢。《元史·舆服志》说:“速夫,回回毛皮之精者也。”

这些回回工匠所制织物,品质优良,被蒙古贵族视为珍品。马克·波罗在中国曾见到回回工匠织造的锦缎品。“从天德军东向骑行七日……见有城堡不少。居民崇拜摩诃末,以工商为业,制造金锦,其名曰纳石失(Na-sich)、毛里斯(Molhiw)、纳克(Nagwe),并织其他种种绸绢。”可见,这一回回织造工艺对蒙古人社会生活产生了探远影响,以致专设匠局,用于宫廷需要。

回回工匠在其他手工制造方面,也显示出其精湛的技术。如元代手工业部门中,建筑业、兵器制造业等部门中回回人有许多突出的贡献,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回回人也黑迭儿及其后裔长期董茶迭儿局,主持许多庞大的建筑工程;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及他们的后裔,长期主持回回炮等兵器制造。

元代从西域传入多种饮料,因其独特、味好,成为贡品,因而也成了地方上一种新的官办手工业,如舍儿别就是其中突出的一种。

舍儿别,波斯语音译,又译舍利别、摄里白、舍里八等,是以水果、药物加蜜糖熬煮而成的一种中亚饮料。公元1220年由撒麻耳干医生撒必进献给成吉思汗,逐渐成为蒙元时的宫廷饮料。元廷中有专门负责制作舍儿别的官员,称“舍儿别赤”。其制造方法,一类以水果(柠檬、杨梅、木瓜、葡萄等),去皮、核,捣碎去渣,慢火熬煮,加蜜、糖、香料等;一类以药物香料宫桂、丁香、白豆蔻仁、五味子等,加蜜糖之类熬煮,有医药疗效。舍儿别的制造方法也传人民间,据记载有御方渴水、林檎渴水、杨梅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葡萄渴水、香糖渴水七种舍儿别制作法。元廷还命广州、泉州、云南、镇江等地专门制造舍儿别,定期供应朝廷。

回回工匠在制糖术方面也有贡献。我国早在三国时已能生产赤砂糖。白砂糖则一直依靠从大食等国进口。宋代大食人进口的物品中就有白砂糖。起源于西亚各国的白砂糖生产技术传人中国则始于元代。

记载道,时有来自西亚的制糖师在福建永春传授用木炭灰脱色制白砂糖的技术。后来到中国的伊本·白图泰也说,中国出产大量蔗糖,其质量较之埃及蔗糖实有过之而无不及。”⑥白砂糖生产技术逐渐从泉州传播到各地,直到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仍称之为“西洋糖”。

明清时期,回族手工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和规模的手工行业,如屠宰、皮毛加工、制药、采矿、金属加工等,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皮毛加工

在回族手工业中,最有典型性的,当数回族的皮毛加工业。这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多,分布地域广,工艺技术高,产品种类齐,经营方式活等方面。皮毛加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熟皮”和皮革制作两个步骤,有时二者是分开的,熟皮的作坊,专事加工牛羊皮,然后出售,不一定制成各类皮革成品,有时“熟皮”的皮坊和制革铺是没有专门分工的。

“熟皮”的技术很讲究,有一整套的浸泡发酵、薰皮、清洗、裁剪等传统工艺。将牛皮、羊皮加工泡制之后,就可制做成各式皮袍、皮袄、皮帽等。回族加工生产的皮货有本色皮、红皮、乳硝皮,重革轻革等品种,远销各地。回族的皮革制品,从简单的马鞍、马笼头、挽具等,到较高档的鲨鱼皮景泰蓝座鞍、香牛皮继等,应有尽有。

皮毛加工业作为回族手工业中最大的一行,分布极广,全国各地回族聚居的城乡都有。特别是中国北方回民集中的各城乡,如陕西王阁村、羌白镇,甘肃兰州、河州,青海大通,宁夏石嘴山,河南孟县桑坡、光州(今横川)南湖,山东济宁以及京津等地都是明清时期回族皮毛加工业发达的地区。

如在河南孟县桑坡村,皮毛加工是当地回族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十分发达,家家都从事皮革生产,主要加工羊皮,制作皮衣、车马鞍具、皮条、弹花弦和其他皮革制品,远销全国各地。桑坡参与此项行业者人数之多、技术力量之雄厚,都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有“人知桑坡,而不知孟县,吻之说。除了在本地发展皮毛加工业外,桑坡人还把精湛的技艺带往甘肃、宁夏等地,扩大了回族手工业的交流。

在河南光州南湖还出现了一个着名的皮行,称“马万顺皮行”。该皮行系顺治十七年(1660年)由当地回族实业家马维礼为适应清廷军需而创办的,专门加工军用皮革。除主要熏制牛皮外,还擀毡、熬皮胶、药水熟狗皮和羊皮。羊皮加色做假水獭皮,供做皮衣、皮帽、皮领之用,狗皮加色做假虎皮,以为虎皮椅垫、虎皮床褥之用。这些产品属河南之冠,享誉全国,包运北京,为工部收购,至康熙、乾隆年间皮行达于极盛。鸦片战争后,其产品由军需转向民用,仍有广阔市场,仅资金就达数十万银元。

青海大通境内以家庭手工业形式从事毛织业的回族工匠就很多,当时曾流行着“良教乡的口袋匠多,桥尔沟的沙罐好”⑨的说法。

云南的制革业历史悠久,各地回族将牛皮、牛角和羊皮加工成牛羊皮衣、皮货、马鞍、缰绳、车具等。昆明回族除加工皮革外,还将其“长养之羊,岁薙其毛,以为毡、厨、毯、酕”。⑩昭通在明代是入黔进川要地,回族则多居住城中东南岗,以擀毡做皮货为生计,直到清代依然如此。

湖北回族从事制革业者以鄂西北地区为多。如随州、襄樊等地回族制革匠人,将牛皮加工成纹皮、黄皮,用纹皮制作皮鞋、文袋,用黄皮制作皮箱、泥屐。至于用牛皮制作跨绳、皮绳、皮鞭、鞭梢、弓弦、笼头、鞍鞯等的回族,更是遍及鄂西北的城镇和农村。

制药

制药业是和回回医药学相结合的传统行业。回族人制药始于元代。由于进入中原的回回人精湛的制药技术,元世祖忽必烈曾于至元七年(1279年),设立“广惠司”,掌管回回医药。后又分别在两都设立“回回药物院”。回回医生在骨伤科、外科等方面见长,并以专门治眼疾和怪病着称。元末明初刊行的《回回药方》一书,集中反映了回回医药学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清时期回族着名医家很多,促进了回族制药业的发展。如明朝大臣孙继鲁(1498-1547)之三世孙孙光豫,精通回回医术,明末曾被授为太医院院判,后辞职在家潜心研究医药学,济世救人。他在昆明创立了“万松草堂”药铺,一直传到近代,以秘制丸散膏丹着称。万松草堂所制药剂中,以救急丹最为有名,行销西南各省及东南亚等地。负有盛名的北京王回回膏药和马思远药锭,均由明代回族名医创制。元末明初,回族着名诗人丁鹤年流落江浙期间,就靠卖药行医维持生计。清初,湖北沙市名医李国祥创建了“李青莲阁”药铺,以医药传家。清中期,湖北沔阳马绍佑自制丹丸治病救人,“积岁活人无算”,群众感其医术医德赠其“丹心济世”匾额。

采矿业

回族采矿业始于元代,盛于明清。全国许多地区回族采矿业都有所发展,其中云南因地处多山,矿产丰富,回族采矿业尤为发达,对明清时期我国采矿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从文献记载来看,云南采矿在明代即已繁盛,先后开采的矿主要为:银矿二十三所,铜矿十九所,铅矿四所,以及临安府蒙自县个旧村所产锡矿等。其中以银矿最为重要。云南各地采矿业中都有回族人参与,因而有所谓“无矿不回”的说法。

清代回族采矿冶铸业发达,不仅全国各类采矿业中多有回族矿工参加劳动,而且许多回族实业家独立开办有矿厂,聚集回族劳力从事矿业生产。清初,特别是所谓“康乾盛世”时期,云南的采矿、冶金业,重点是银、铜、锡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并达到较髙的技术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如铜矿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常年开采的就有四十六个之多,铜产量曾数年达到了700万公斤以上,供应全国各地。当时,云铜产量在全国居首位,银产量亦如是。在这一需要相当人力和技术水平才能发展的采矿、冶炼工程的铜、银、铅、锌等矿厂中,有着大量的回族人参加,为数成千上万,规模可观。如大理府云龙州百羊厂开挖铜矿,就是以回族人为主体。

云南回民在各厂矿中,既有家财万贯,资金雄厚舶“锅头”、“炉户”,又有掌握采冶技术的“攘头”、“炉头”,也有大量靠采矿维持生计的矿工砂丁。如滇西顺宁(今凤庆)字台厂铜矿、安南州(今双柏)的香树坡厂、寨子箐厂铜矿、丽江的回龙银矿、宁蒗县白牛厂铅锌矿、铜厂河铜矿、德钦县升平镇的马鹿厂银矿、中甸县全县厂银矿和安南金矿,特别是全省最大的两个银矿之一的永昌茂隆银矿中,都有大量的回民参加。

在开采和冶炼技术上,清时云南回民亦已有相当髙的成就,如河西(今通海)西乡人、着名回族矿师马蚊,曾经受聘用代石配炼法解决了当时银矿常不分汁(炼不出银)的难题,使银矿“无照(炼矿照子)不红(照子红,矿分汁;照子黑,矿不分汁),无矿不化,一连数年,出银无算”,众呼为“财帛星”。

可见,到清代前中期,云南回民在采矿、冶炼行业中,从参加人数、投入资金,技术水平到冶炼成果,都巳占了相当的比重。

西北地区的回民在采矿方面也有一定成绩,如清同治年间西宁回民起义部队中就有大批回族淘金工和采煤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地区撒拉族、回族起义队伍中,也有不少采煤工;青海大通县回民多在当地金厂、煤矿从业。这些回民从事的淘金和采煤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各地采矿业的发展。

金属加工

明清时期,回族的金属加工业有较大发展,既促进了各地农业生产及工商业发展,又方便了群众生活。在全国许多城镇和农村,都有一些回族工匠从事铁、铜等金属的加工。加工铁器的叫铁匠。如云南回族铁匠就能生产为马帮服务的马掌马钉,制作为保护商队安全的土炮、火枪等武器;也有为矿山冶炼服务而生产的锤、钳、钎、风箱、起锤和链条等配套设备;日常生活中的锅、瓢、勺、铲、刀具等;还有为宗教生活所需的沐浴用具如铁桶、铁罐之类。甘肃回族的铁器加工也有所发展,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有肖姓回族人在河州城(今临夏市)南关谢家巷口设铺打铁,取名“福泰昌”,打制铁铲、马蹬、火筒等用品。河州各县都有铁匠作坊,生产镰刀、锄头、铧尖、铁锨等小农具及各种刀具。

加工铜器的称铜匠。如南京有谚语称:“铜作坊,锡作坊,回回手艺代代传。”史书上还留下了马铜匠、范银碗等名号。光绪年间江苏镇江回族杨星斋、杨伯山兄弟经营的涌兴裕铜锡器店,是制造铜、锡日用器皿和乐器的手工作坊。其产品质量上乘,行销江淮流域。宁夏、甘肃等地回族中,铜匠也不少,主要制作铜灯、铜勺、铜锅、铜壶等生活用品。

三、初步发展的回族近代工业

清末以来,在回族传统手工业基础上出现了回族近代工业,这是回族经济的一个重要成就,表明回族正在努力跟上近代化的步伐。进入民国以后,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推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回族中部分商人、手工业者和某些地主豪绅,将其商业资本、长期经营积累的钱财投资于近代工业,创建了一批新式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形成、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民国时期回族所经营的近代新式工业已遍及电力、火柴、纺织、制皂、面粉、制药、制茶、食品、制革、机械、采矿等轻重工业诸多门类。其中或规模较大,或影响较大的工业门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电力工业

电力工业是近代出现的工业门类之一,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回族的电力企业首先在中原大地产生。1910年,河南开封回族实业家魏子青(1870-1928)集资25万元,在开封南关三里堡购地50亩,购买两台蒸汽机,招收工人约200人,创办普临电灯公司,于1912年正式发电。1916年,魏子青又投资12万元,购置蒸汽机一台,招收工人10余人,在郑州大同路创办郑州普照电灯公司,后改名为郑州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因机器未能按时运到,延至1917年才发电营业。1919年明远公司扩大规模,迁至郑州西关外金水河畔,工人增至三十人左右。1917年魏子青、杨绍泉等人购置发电机一台,招收职工20余人,在洛阳创办照临电灯公司,于1918年开始供电。上述三个电力企业的创办、发展虽历经坎坷、磨难,但在民国时期的河南,还是发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魏子青因此成为创办河南电力企业的先驱之一。

地处西北的甘肃临夏,在20世纪40年代末也出现了回族电力企业。1科8年,回族工商业者马辅臣在甘肃临夏筹建民生水力发电厂,修建了部分机房、宿舍,新中国成立后始行安装发电。马辅臣(1884-1966),名佐,以字行。祖居甘肃省临夏县莫泥沟大庄村。因他为青海省主席马麒管理过金矿,甘青一带人们习称其为“马矿务”。

临夏因大夏河穿越临夏川道,水量比较充足,有办电站条件。1948年10月,马辅臣率先投资20万元,并动员一些亲戚朋友集资,共集资约40万元,筹办水电厂。经过他亲自查看后,选择袍罕乡下街子村之大夏河地段作厂址,雇人开挖引水渠道和蓄水池等基建工程。但至临夏解放时,尚未完成安装工程。1950年,由地方政府和马辅臣合办该水电厂。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的帮助下,马辅臣派专人从汉中购来水轮机,派长孙马作霖去上海购回发电机、变压器、配电盘等全套发电设备,由西北工业部派工程师安装,然后开始发电营业。民生水力发电厂装机容量为150千瓦,主要用于照明,在解放初期的临夏发挥了很大作用。

火柴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