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15773600000008

第8章 回族编(7)

西道堂作为以集体经济闻名的回族伊斯兰教教派,其集体农业也很有特色。西道堂从光绪二十年(1874年)以后,陆续开辟了临潭的长川、太平寨、汪家咀、什路、卓洛等乡下农业点,为农庄的正式建立作好了准备。因为这些地方有人输其家产之半或全部加入了西道堂,经济上与西道堂相统一,农业生产于是亦由西道堂委派专人视其情况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乡间农业点的开辟,增强了西道堂农业整体经济的实力,也为畜牧业、商业及其他加工业的兴起创造了基本条件。西道堂农业也由单一的自然经济向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伴随着新的集体经济形式的出现,管理上也突破原来水平。西道堂将临潭旧城西凤坪下的住宅区和农庄分开,在西庄子的下场盖房修圈,使之完全适合于农业的需要。这些房子中,住房、草房、车房、仓房、修理房、牛棚、马厩、羊圈、土房等一应俱全。现实使西道堂人改变了以往小农经济观念,其农业已经具有了规模生产的某些特点。

民国元年(1912年),太平寨农庄成立,部分丁姓人家搬到一起过集体生活,接着,长川、汪家咀农庄也成立。这些农庄,作为西道堂下设的分属单位,巩固了西道堂大农业在洮州的地位。此后继续以特有的经营方式发展壮大,直到拥有13个农庄,近千名农业劳力。

集体农庄对农庄土地想方设法进行改造,耕除杂草,多上肥料,提高地力,增加产量。肥料一般有粪肥、坑肥(厕所肥)、炕灰、踏灰以及油渣。坑肥、炕灰在家积攒,生灰、踏灰以开荒压地在田里烧制。土地分园子、川地、坡地、山地及头荒、二荒等几种类型,根据所种作物和土壤肥瘦,施不同肥料。

临潭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具有多样性,既冷又旱,雹、霜、虫、洪、涝灾害频繁。

在如此严酷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西道堂以“集约”与“粗放”相结合的经营方式,拓宽农业发展道路。如平畴河川气温较高地区,施油渣及优质家肥,种小麦、油料、蔬菜:精耕细作;山麓、向阳霜迟的半玻地施炕灰、牛羊粪,播青禾、洋芋、豆类;阴坡地湿润低温,施踏灰、种胡麻、黄燕麦;山地髙寒早霜,施生灰,种饲草,粗放耕作。

加强田间管理是增产增收的必要措施,西道堂农庄的田管人员轮班巡山,精心看护,从青苗出土到庄稼收割,风雨无阻,日无间断。农庄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科学与实际相结合的耕作程序和种植方法,使农业有了活力。因此在正常年景下,粮食亩产一般比道堂外的农田要高出100多斤,经常保持在350-450市斤之间,有时髙达600斤左右,油料亩产也不低于150斤。

.农庄种田从来不违农时,种前二月,妇女们就开仓拣籽,男子驾车送肥,及时播种。由于种植面大,下犁总是提前不推后。他们的经验是“晚播弱,早播旺,适时播种麦苗壮”,“早耕一杠田,多打几斤粮。”

民国十五年(1926年),西道堂农业获空前丰收,农庄特意从陕西咸阳定制钢铃数十副(每副大小四只),购买精编草帽200顶,男女老少赶做搬运庄稼时打扮耕牛的“额花绕穗”,连在阁的姑娘们也放下她们手里的嫁妆活儿,为耕牛“项圈”宽宽的缎带上织花绣卉。用丝线、各色珠子、反光的小镜缀合而成的各种头饰、面罩,五彩缤纷,光色闪烁,耕牛戴上,别有一番风采。这"也是西道堂教民对丰收的一种特别欢庆方式。乡下农庄的几十辆牛马车也专来为旧城农庄帮忙搬场。100多辆田车,云集旧城,盛况空前,形同一次农业生产队伍的大检阅。各山各湾,钢铃声响成一片,道路上车水马龙,连绵不断。人们兴髙采烈之状简直如同过节一样。西道堂第三任教主马明仁为鼓励劳动生产,在农庄大门特书对联两副:一是“顺天时应地理得人和年歌大有;置恒产生原料育动物财源开辟。”上额是:“看我作为。”二是“挥锄成雨荷杈成云农夫岂犹否人也;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利何有于我哉。”上额是:“劳动至贵。”

每到年终,各农庄也进行决算,这实际上是对全年农事的一次回顾。各样作物下籽多少,打来多少,几成收入,负责人们心里基本都有个数。在向道堂总经理口头汇报的时候,也顺便陈述对下年耕种的打算和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商业对乡下农庄的创办与发展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有添置几乎都离不开商业经济的扶助。西道堂开办下设的农庄,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证,虽然农庄规模大小不一,但从未有中途缀办的现象,一经办起就能坚持下去。

西道堂的拉仁关、扎杂(即美武)、什路二处牧场,还有林区的小块草山上,牧养有三四千头大小牲畜,担负着为农业解决役畜和提供一定数量的牛羊毛、皮张的任务(牛羊毛搓捻线绳、擀毡、缝毡衣御寒隔雨,牛羊皮鞣制后可缝衣裤、制皮袋、割绳索,用途极广),同时也为集体生活输送必须的肉食和婴儿、老弱病残者营养所需的一部分酥油、鲜奶等。农闲草旺时,牧场还为各农庄代放耕牛缓青,弥补了农区草场缺乏的不足。

西道堂的森林有13处,达数万公顷。各农庄的修缮用材、必备的辕、辋、毂、辐、辖、车排和杈把、连伽、扫帚等生产资料,皆由林业输送。

西道堂农业对其他各业的支持也是显而易见的。商队的大宗粮秣,酿造加工业的原料,林区工人、牧场人员的口粮等都由农业提供。如在江门关(现属夏河县)设立粮食转运站,各林区的面粉就是从这里进行分发的。

西道堂集体农庄的耕牛数目可观,仅旧城农庄就达50多头。各农庄还都养有奶牛、肉牛、羊、乘马、骑骡和驴子。农庄居住条件也明显改善,普遍盖有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如卓洛、尕路提、拉扎河口、下藏、白土、新城、什路、太平寨、油坊等处,都改建扩建了四合院或转角楼住房。如卓洛大房,画栋雕梁,装饰精美,其建造艺术可与西凤坪下西道堂着名的四层大楼相媲I西道堂给从事农业的人,每年发两次衣服,夏单冬棉,如期供给。一些男子还可以得到一件缝制好的大羊皮袄、皮褂子或褐衣,铡草造车的人则配有耐磨的皮套裤、皮手套。出外办事走路多的人,加发麻鞋或布鞋。妇女们所用的零星布料、针线,也由主管人随时补给,不必自己花钱去买。这些情况都显示出农庄生活水平已较高。

云南开蒙垦殖局

杨士敏(1890-1979),字文波,云南富民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回云南积极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云南省教育经费管理局局长,在云南教育界颇有声望。后转人实业界,在农田水利方面颇有作为。

1934年,杨士敏奉命到迤南开远、蒙自一带视察农田水利情况,认为蒙自大屯坝、蒙自坝、草坝、鸡街坝、倘甸坝、开远坝、大庄坝都可兴办水利、发展农业。1935年报请云南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云南开蒙垦殖局,杨士敏任局长。许多回族干部和工人参加了开蒙垦殖局的筹建和开垦工作。

自1936年秋至1937年春,开蒙垦殖局先后完成的水利工程有:兴修二十余公里的河道及永丰渠与黑水河分流处的两座闸门,引大屯海、长桥海水灌溉草坝大片耕地;凿通黑冲北口石山峡内修闸坝,同时挖通由蚂蝗沟至黑冲北口的新河道;开挖由开远冲坡哨至沙甸河约二公里的新河;疏浚沙甸河至倘坝河尾二十余公里。与此同时,进行了稻、棉、甘蔗、烤烟、绿肥试种,效果很好。

1938年冬,购来一部英制柴油拖拉机到草坝使用,为云南首先使用拖拉机耕地的地区。但因柴油昂贵,仍多用畜力耕犁。在草坝除大量栽种稻谷外,1939年起,又大量增种烤烟和甘蔗,兴建制糖厂和烤烟房,亦获成功。此外,又用人工广为种植苦茨,增加优良绿肥产量。至1944年,蒙启坝、大屯坝、草坝、沙甸至倘甸和开远大庄坝等地区的除水害工作,已基本完成,草坝数万亩稻田水利已兴办成功,仅大屯、蒙自、大庄坝因抽水机械不易购到而尚未举办。

在开远大庄坝和蒙自草坝各建办公室一所;在草坝新建大、小村九个,每个大村盖宿舍32幢,小村盖16幢。招收新农户到草坝耕种新开出的五万亩稻田。其中13和16两村,为蚕业公司养蚕之用。蚕业推广工作,初由中央拨款提倡推广,改良蚕桑苗。后由云南蚕丝公司拨款协助推广,改良蚕种桑苗,指导农民育蚕和经营吐丝车。成立云南蚕业推广委员会,由常务委员马镇国、常宗会、朱新予等负责主持。

草坝原有土地,一律按“清仗验照”发给地价款,交开蒙垦殖局使用。到1946年,在草坝开辟出五万余亩稻田,其中蚕业公司租用三万亩,垦殖局自种四千余亩,其中近两万亩稻田和三万余亩旱地,于1944年4月,按草坝新旧农户人口授予各户,发给执照耕种。每年将耕种所得十分之三的租谷交垦殖局。

开蒙垦殖局通过组织群众挖渠抽水,开辟稻田,建设村庄,试种棉、甘蔗、烤烟,推广蚕桑,对滇南经济开发开发作出了一定贡献。

云南思普企业局

白耀明(1894-1965),字亮诚,笔名莲父、孟愚,个旧市沙甸乡人。白耀明笃信伊斯兰教,曾两次到麦加朝觐,着有《朝觐指南》、《拜功浅释》、《斋戒真诠》、《课赋玄机》、《礼法史话节译》等书。其父白载廷,字金柱,清上将衔军门,抗法有功,封忠果公。白耀明自幼好学,就读于私塾及云南省法政学校。他重视培养人才,在桑梓创办鱼峰学校、养正学校,并送出一批批毕业生到昆明及外地升学,乃至国外留学,如着名学者马坚、张有成、林仲明、林兴华等,就是得到他的资助赴埃及留学的。

1931年,白耀明被政府派到思茅、普洱一带做盐务和税务工作,感到大有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的必要,乃于1935年至1937年间,先后到云南各地、其他省市及日本进行农业考察。白耀明回云南后,结合云南边疆情况进行研究,提出计划,于1938年报经云南省财政厅同意,成立了云南思普企业局,由他任经理。

1938年成立“思普区茶业试验场”,从国外引进机器,采用梯台栽茶,实行科学采摘和管理,仅三年就产出机制红茶、绿茶畅销国内外。这是云南第一次出产红茶。接着是农场建设,先开沟引水,把草木丛生的荒地开垦成良田,栽种甘蔗、水稻、蔬菜,还用土法制糖。采用新式农具“个轮蝶耙”、“中耕机”、“印度式犁”等,烧砖瓦建盖新式厂房,为佛海第一次出现新式农具和砖房,附近各族代表都来参观。纺织厂建成后,出产纱锭和粗布。设立正规职工医院,为本场职工和各族人民群众看病,为佛海第一次有正规医院。还开辟球场、娱乐场、狩猎等文体活动设施。此外,修建了清真寺,请王意诚阿訇(副经理)领拜;创办“莲父学校”,学生多为傣族,第一班共12人,为边疆各民族培养人才。思普企业局也使回族商人与思普民族地区建立了长久的贸易关系,为思普地区的商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思普企业局的成长过程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于山峦瘴气、道路崎岖、人烟稀少之地,靠开垦者坚定的信心和艰苦创业,逐步建设起来。建成以后,为了开发边疆,繁荣民族经济,白耀明动员沙甸回族乡亲,先后迁移二百多人至边疆安家立业参加开发,在南峤县境内开辟了数千亩地的农场,把内地木棉、甘蔗、蔬菜籽种传人了彝区。在车里南糯山成立了制茶厂,种茶数万株,年产红绿茶二万余斤,销往国内外,对彝族农业种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佛海成立纱织厂,用生产的棉花纺纱织布,并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改良农具,发展生产。

回族手工业史述略

一、元代的回回工匠

西亚、中亚各地的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手工业十分发达,有悠久的传统工艺。自从蒙古与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发生商业往来后,伊斯兰国家的商品就成为蒙古族追求的对象。蒙古西征时,掳掠了数以十万计的工匠,仅在撒麻耳干一地,就有三万工匠被挑选出来,成吉思汗把他们分给他的诸子和族人,使他们在军中服役。这些工匠随蒙古军队东去后”又大大提高了蒙古国的手工业生产水平。南宋末徐霆在为彭大雅所撰《黑鞑事略》的疏证中写道霆尝考之,鞑人始初草昧,百工之事,无一而有,其国除孳畜外,更何所出……后来灭回回,始有物产,始有工匠,始有器械。盖回回百工技艺极精,攻城之具尤精。后灭金虏,百工之事于是大备。”徐霆正确地把蒙古国的手工业生产发展状况划分为两个阶段:西征时掳掠西域工匠东来为第一阶段;灭金后继承金朝手工业为第二阶段。

西域回回工匠来华后,主要从事纺织、酿造和金银器皿的制作,带来了一些特有的手工业门类及其产品,对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早在蒙古国时期,回回人就将毛棉纺织品带入漠北草原,蒙古人因而习惯穿着来自西域回回国的各种织物。元朝建立,蒙古贵族常有征伐、搜狩、宴飨等项“国朝大事”,其中宴飨是蒙古贵族例行的大聚会,届时有所谓的“质孙宴”(也译“只孙”,蒙语Jisun,意为颜色)。宴会要求从皇帝到卫士、乐工均穿一色,但却等级身份不同的质孙服,如“答纳都纳石失”(缀大珠于锦缎之上)、“大红纳石失”、“素纳石失”、“聚线宝里纳石失”等。这种服装统一用“纳失失”(亦写作“纳石失”)制成。

纳失失是波斯文音译,是波斯等中亚地区生产的绣金锦缎,由回回工匠所织。在当时这是一种服装业新兴的尖端产品,是蒙古皇帝后妃、王公贵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纺织品。其生产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织造时把一些切成长条的金箔夹织在丝线中,这样织成的锦,金光闪熠,光彩夺目;另一种是用金箔捻成的金线和丝线交织而成,这样织成的锦,坚固耐用,但色泽较暗淡。纳石失除用作质孙服的衣料外,蒙古贵族还常以此装饰其车、马、玉玺、绶带等。

蒙古皇帝后妃、王公贵族对纳失失的需要量很大,以致很早就注意到把中亚掳来的工匠集中起来生产纳失失。元代中政院使买述丁的曾祖马合谋是不花剌着名的工匠和天文学家,他和当地许多“细巧工艺”之人一起俘虏到和林,蒙古朝廷又将他们迁到荨麻林(今张家口以西)、弘州(今河北信阳)等地设立工局,专门管理,从事织造。元朝工部所属织造纳失失的机构有:弘州人匠提举司。始建于蒙古占领中原之时。史载先是,收天下童男女及工匠,置局弘州。既而得西域织金绮纹工三百余户,及汴京织毛褐工三百户,皆分隶弘州,命镇海世掌焉。该局元朝建立后称弘州人匠提举司,设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磨案牍一员。主要织造纳失失。

兴和路荨麻林人匠提举司。始建于元太宗时。史载哈散纳,怯烈亦氏。……管领阿儿浑军,从太祖征西域,下薛迷则干、不花剌城。至太宗时,仍命领阿儿浑军,并回回人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