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全虫
15775500000002

第2章 全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一节)生长特性

全虫为卵胎生动物。全虫的卵细胞在卵巢内发育约1年,全虫交配受精后,受精卵在体内约经40天完成胚胎发育,产出仔虫。从仔虫产出至长到成虫,不经历变态过程,但要经过6次蜕皮,在长达2年多的时间以后,长成成虫。全虫的寿命一般为6年,长的可达8年以上。

7月中下旬至8月初,全虫产仔,小虫即开始其生长发育过程,完成它的生活史。

全虫的个体生长与蜕皮紧密联系,每一次蜕皮,小虫体长迅速增加,个体增大,体重增加,全虫体的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全虫每次蜕皮后不断进食,体重不断增加,体长也呈跳跃式增长。刚出生的小虫称1龄全虫,每蜕皮1次即全虫龄增加1,6次蜕皮完毕,即为7龄虫,也就是成虫。

1龄虫

小虫刚出生时,体长1厘米左右,乳白色,体肥胖,附肢短,活动能力弱,重量约为002克。仔细观察,即可见小虫头尾齐全,但发育不充分,附肢及长尾均折叠于胸前,很快相继展开,呈现出全虫的形状。

仔虫产出后头朝外呈丘状群集爬伏在母虫背上,不取食,靠体内残留的卵黄为营养维持生长发育。适宜条件下,全虫出生后第五天便在母虫背上完成第一次蜕皮,进入2龄。蜕皮后的小虫会跌落在母虫周围,但很快又会爬上母虫背部。

一般在25~28℃,小虫从出生至第一次蜕皮需5天。假若温度达到30℃以上,则时间会缩短,3天左右即从1龄进入2龄。

2龄虫

2龄虫的体形体色均发生明显变化。首先是颜色转深,由乳白色慢慢变为淡黄,再变为淡褐色。体形迅速变细拉长,增至15厘米左右,比1龄约细1/3。体重有所增加,达到每只0025克左右,即大约40只重1克。

2龄虫延续时间大约为2个月,直到9月下旬第二次蜕皮为止。蜕皮后的2龄虫,在母虫背上生活5~7天后即离开母体独立生活。独立后的2龄虫既可在夜间外出,寻找适宜生存环境,独立安家落户,又可借助尾刺,排出毒液螫刺昆虫,自己取食。2龄虫食欲旺盛,可全天进食,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常发生自相残杀的情况。

整个2龄期间,全虫体变化不大,只是体粗及体重有所增加,且颜色加深。

3龄虫

9月中下旬,全虫蜕皮变为3龄虫,体长即由15厘米增加到2厘米,体重变为005克左右。

此期幼虫体形迅速增肥变粗,到了10月中下旬以后,体重又有明显增加,准备越冬。10月下旬进入冬眠,第二年清明前后起蜇,5月以后随气温升高幼虫又达到一次进食高峰。同年6~7月份,体重达到高峰,准备蜕皮。

4龄虫

第二年6~7月份经过第三次蜕皮成为第4龄虫。此期,体色已变为灰褐色,体长达27~3厘米,体重达08~1克。

5龄虫

第二年8~9月份第四次蜕皮成为5龄虫,体长增至35厘米,体肥粗壮,重量增加,进入冬眠。

6龄虫

第三年6~7月份经过第五次蜕皮成为6龄虫,体长增至4~45厘米。

7龄虫

第三年8~9月份经过第六次蜕皮成为7龄虫,体长增至5厘米左右。此时,全虫体颜色确定,背部及尾部末端呈灰褐色,节间有光泽闪现,腹部、尾部前四节及附肢均为橙色。

7龄虫已为成虫,达到性成熟,不再蜕皮,体长也不再增加,但体形可以变粗,体重也可略为增加。

(第二节)全虫的蜕皮特性

蜕皮是全虫生长发育的标志,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步骤。全虫必须蜕去旧皮方能增长躯体。全虫一生共蜕皮 6 次。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全虫个体的差异,除第一次在母蝎背上蜕皮时间大致相同外,以后几次蜕皮所需的时间差异较大。

蜕皮前一周的全虫处于半休眠状态,活动量减少,皮肤粗糙,体节明显,前腹部肥大。有的前腹部紧贴地面,时有摩擦。小蝎通过各种生理机制的调节,柔软的新皮在旧皮下生成。由于全虫在蜕皮前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体压增高,在蜕皮激素的作用下,旧皮从头部裂开,先脱出头胸部,附肢折叠于腹面。蜕皮新蜕出的部分不断的扭曲、蠕动着,以此为动力,从头部至尾部依次蜕出。整个蜕皮过程历时 3 个小时左右。全虫蜕皮后,可以明显看到蝎体增大。刚蜕皮的全虫身体柔软,有光泽,体色淡黄,肌肉娇嫩。几天后,体色加重,活动能力迅速恢复,体重迅速增加。

一、蜕皮条件

1营养

营养要充分,这是保证全虫正常生长发育、贮存能量、进行个体增大的关键。营养不当,全虫发育迟缓,蜕皮时间推后。

2温度、湿度

要求温度在25~35℃,土壤湿度在10%~15%。全虫在蜕皮过程中怕高温高湿,喜欢在温度适宜、湿度适中且变化不大的环境中蜕皮。

一般小全虫在蜕皮时为了保证这样一种环境,往往向地下迁移至距地表5~10厘米处。

3密度

密度要适中。密度过大时,往往发生自残现象。全虫蜕皮的时间不是很集中,密度越大,这种时间差异也越大,越可能发生未蜕皮小虫吃食正在蜕皮、缺乏反抗自卫能力的小虫的现象。

二、蜕皮过程

1蜕皮征兆

(1)全虫在蜕皮前,向地下转移,或迁往全虫窝中部(1龄虫除外),并进入一种半休眠状态,几乎停止活动,代谢处于微弱状态。

(2)小虫腹部明显比平常肥大,体节清晰可见,而且皮肤粗糙,似有裂纹。全虫蜕皮的时间过程较长,一般需3小时以上。

2蜕皮

刚刚从旧躯壳中蜕出的小虫,静止不动,形同死全虫一般。6对附肢整齐地叠放于腹面。很快,“死虫”复活,全虫体迅速膨胀扩大,身体伸长,附肢展开,并开始活动。

(1)第一次蜕皮。1龄虫蜕皮要借助母体的被动帮助。先用尾刺勾住母体的体节间隙,头部朝下倒悬,然后不断扭动身躯,使旧头胸部破裂,露出新的头胸部。继续扭动,全虫体逐渐蜕出,掉落在地上。

(2)第二至六次蜕皮。主要借助外物进行。蜕皮时,体皮由于吸收了大量的水分而从头胸部与背板交接处水平裂开,全虫用步足牢牢抓住石块、地面的坑洼等,并不断扭动身体,先蜕出头胸部,然后依次蜕出中腹、后腹。

(第三节)温度对全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全虫是冷血动物,喜欢在温暖环境中生活,它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完全受温度支配。

一、生存温度

全虫在-2~42℃之间可以生存。

但温度在-2~0℃、40~42℃时,全虫仅能存活5个小时左右。全虫处于42℃以上的高温下,活动很快失序,继之昏迷,05小时左右脱水死亡。

二、冬眠温度

当温度低于10℃时,所有虫龄的全虫均蛰伏冬眠,停止生长发育,而到-2℃即被冻死。

冬眠适宜温度为2~7℃,冬眠温度长期高于7℃时,全虫冬眠不安,体内新陈代谢加快,易出现早衰而不能安全越冬的现象。

三、出蛰温度

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2~6龄小虫及7龄成虫均开始发育。

四、适宜生长发育温度

温度达到25~39℃时,全虫生长发育处于良好状态。12~24℃时,全虫活动时间短,范围小,机体生长处于缓慢状态。当温度升至25℃以上时,陆续进入发育高峰,小虫迅速生长蜕皮,成虫进入繁育期。温度高达40℃以上,所有龄期的全虫发育均停止。

五、温度对全虫活动的影响

全虫对温度反应敏感,在同一季节,随着温度及湿度变化,全虫作垂直或水平运动,表现出强烈的趋温趋湿性。

在25~40℃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全虫生长发育。全虫夜间外出采食以后,地面温度降至适宜区以外,进窝并迅速向下追寻更高的地温。当早上太阳出来时,地温升高,全虫会很快爬至地面晒太阳。随着温度升高,石板温度超过40℃,则向窝内迁移。随着土壤温度逐渐升高,全虫继续向下,逃出40℃的范围。

到了夜间,温度降低,全虫爬出采食、活动。

当全虫窝较浅,不能进行垂直运动时,只能通过有效水平运动来代替,例如迁移到荫蔽地方避阴等。

(第四节)湿度对全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全虫要求栖居地具有一定的土壤湿度及空气相对湿度,以满足生理及代谢需要。湿度的变化,影响全虫体的体表状况,也影响其体内的水分平衡及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给生长发育带来影响。一般说来,全虫活动的场所要偏湿一些,全虫栖息的窝穴则要干燥些。

一、土壤湿度

土壤湿度指全虫窝内土壤的含水率。

(1)母虫卵子发育期间。对湿度要求较高,适宜湿度10%~15%。低于4%~5%,则卵发育延迟,并可能导致妊娠母虫胚胎死亡;但高于20%也有不利影响。

(2)1龄小虫。适宜湿度10%~17%。过高,易发生湿热,影响成活。过低,会导致小虫被吃。

(3)2~6龄虫。适宜湿度7%~15%。低于5%~6%,发育延缓,推迟蜕皮时间。高于25%,发生疾病并导致较高死亡率。

二、空气相对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指周围环境的大气湿润度,正常湿度为70%左右。大气湿度偏低或偏高都会影响全虫对水分的获取。

三、湿度对全虫活动的影响

全虫对湿度反应比较敏感,当夏季久旱无雨、地面高温干燥时,全虫向下迁入地下深层,以找到含水量较高的土层,或者干脆迁至附近的水沟边上,寻找场所做窝栖居。

(第五节)全虫的冬眠特性

从立冬开始,全虫的生命活动减弱,机体代谢功能降低,慢慢进入越冬阶段。全虫具有冬眠特性,从10月中下旬开始蛰伏冬眠,到翌年4月份,全虫才起蛰,恢复生命活动。

一、冬眠前准备

全虫冬眠准备包括营养准备和冬眠全虫巢准备。

(1)营养准备。冬眠以前要贮存充分的营养,以供冬眠期间维持消耗。冬眠以前1个多月,即9月份蜕皮以后,全虫食欲旺盛,食量较大,在1个多月以内,很快长得很肥胖,体重迅速增加。

(2)冬眠全虫巢准备。全虫冬眠前要寻找一个安全的蛰伏地点。一般,蛰伏处温度最好2~3℃,全虫窝土壤湿度11%~15%。温度超过10℃,会助长微生物滋生繁衍,给全虫的越冬产生严重影响。如低于0℃甚至更低,则全虫受到冻害。寒冷的冬天,尤其在东北及华北等东亚钳全虫主产区,地面以下5厘米的温度都常低于-10℃,全虫的冬眠必须下到更深的土层。往往在地下30厘米处蛰伏,有的可下到70~80厘米蛰伏。

二、冬眠

冬眠完全是由于天气寒冷引起的全虫适应性反应。冬眠期间,全虫的外部行为、活动完全停止,蛰伏于窝内,不吃不动,静静消耗冬眠前贮存的大量营养。这期间,全虫的抵抗能力及防疫系统最差、最脆弱。

全虫的冬眠习性,是自然状态下长期适应选择形成的。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改变这种习性,打破冬眠,加快其生长发育节奏。

(第六节)繁殖

全虫的繁殖特性,包括性发育、交配、产仔等特性。

一、性发育

全虫的性发育与个体生长同步,当个体生长及行为发育基本完成时,性发育也就成熟。自然条件下,全虫5次蜕皮后不久,6龄全虫后期性发育便成熟,7龄虫则是性成熟虫。雄虫发育稍快,往往比雌虫早几个月达性成熟。人工饲养条件下,性成熟可以提前。全虫性成熟的标志是交配行为的发生。全虫从最后一次蜕皮并开始进食后,即可交配,便认为进入性成熟阶段。

二、交配行为

无冬眠条件下,正常发育的全虫 8 个月左右趋于成熟,在适宜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交配。

1 只雄蝎短时间内能和两只雌蝎进行交配,特别强壮的雄蝎最多只能连续和 3 只雌蝎进行交配。雄蝎交配后,要待 3 个月后才可能再次和雌蝎进行交配。

雌蝎交配受精后,精子可能在精囊内长期储存,因而全虫交配一次可终生繁殖,但繁殖率逐年下降。

全虫交配期的管理,关键在于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使雄蝎和雌蝎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顺利完成交配。

1交配的外界条件

(1)温度:在25~40℃范围内,温度越高,交配越可能成功。

(2)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0%,交配很少发生。湿度达到70%~85%时,交配顺利发生,并有较高成功率。

(3)光照:全虫交配时,对光照强弱不太敏感。一般弱光可以诱发交配,强光不能诱发,但也不能中断交配。在夜间月光下或黑暗中,全虫能正常交配。自然界中,全虫的交配常选择早晚进行或在荫蔽场所进行。

(4)风力:风力大小直接影响温度与湿度。全虫交配往往选择无风或风力微弱的天气,或在避风的场所进行。

(5)地面状况:地面状况对全虫交配十分重要,因为地面是精荚的固定、附着界面。首先要求地面平坦、坚实,有利于全虫的排精及交配活动。假若地面凹凸不平,精荚排出后,可能落到凹陷地方,不利于插入雌孔;而在尖凸之处,又不易固定。假若地面松软,会造成精荚排出后受污染,沾满尘土,且不能固定。其次,地面要有一定摩擦力。粗糙地面是精荚附着及交配双方步足抓扒附着的基础。

自然界中,全虫的最佳交配季节为夏季;最佳交配时间为静风的傍晚,尤其是雨过天晴的傍晚;最佳交配场所是有平坦、坚实而粗糙的石板的荫蔽地点。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要创造这种环境,以利于迅速交配,保证交配成功率。

2交配

雌虫每年可交配2次,但一般每年只交配1次。全虫群交配时,雌雄比例大约为4∶1。交配发生时,雄虫急躁不安,急于抓到一只正在发情的雌虫。当发情雄虫终于抓住一只发情雌虫时,交配即开始发生。交配时间需05~1个小时,长的可达3~4个小时。

三、妊娠及产仔行为

全虫在接受交配以后,并不立即受精,而是将精液暂贮在纳精囊内,待卵细胞发育完全成熟以后,再行受精,形成受精卵。

1妊娠

自然条件下,卵在交配后的次年六七月份才发育成熟。此时,头年交配进入纳精囊的精液顺输卵管流动,到达卵巢各个部位,与附于管道上的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妊娠。全虫属卵胎胎生动物,受精卵在体内发育约40天即可形成完整胚胎,可以产仔。全虫在怀胎妊娠期,对温度要求尤为严格。如温度低于5℃,则胚胎发育停滞;在15℃以下,发育延缓;在25~30℃范围内,胚胎发育加快,35~45天即可完成妊娠。怀孕雌虫常在夏季白天爬出洞穴或石缝,倒悬于石板下晒太阳,而夜间则又爬进石缝深处或洞穴里,保持始终处在温暖环境之中。

2产仔

自然状态下,雌虫一般在7月下旬产仔。临产前,雌虫活动频繁,在夜间外出寻觅理想繁殖场所,并进行产房布置。产房多为半球形或近半球形,底面近圆,顶上为穹状,高2~3厘米,直径4~5厘米。一般每个洞穴中只容纳1只雌虫产仔。产仔时,一次一般25~30只。

3母虫与幼虫

小虫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之前,由母虫背负小虫生活。当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或遇到可以逃避的天敌进攻时,母虫会迅速背负小虫迁移。当出现非常情况时,母虫会抖掉身上背负的小虫,舍仔保身。繁殖期间,如营养与水分供应不足,母虫往往吃食幼嫩多汁的小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