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全虫
15775500000003

第3章 养殖场的建造

(第一节)选择合适环境

全虫为穴居动物,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全虫窝中度过。人工养全虫,不管采用池养、盆养或缸养,都应该为全虫建造虫窝。

一、土壤的酸碱度

全虫对土壤的酸碱度反应比较敏感。要求土壤以中性为宜,pH值在7左右,一般不超过8,不低于6。

二、土质

土壤的质地直接影响土壤温、湿度,全虫栖居的土壤以壤土、沙壤土为宜。壤土、沙壤土渗透性好,保水保温,抗旱抗涝,环境稳定,容易调节窝内湿度及通风状况。

三、其他

(1)全年均能满足全虫各生长发育时期对温、湿度的要求,并能方便地满足取食。

(2)能避开天敌,便于逃脱。

(3)能安全度过一年中的几个不安全期,如严冬、酷夏、暴雨、恶旱、狂风等。

(第二节)基本结构

一、盖面

一般为石板,或为一大石的延伸部分。全虫往往倚石或石板建窝,由此石板自然成为盖面。有时,掀开盖面,即可发现居于其中的全虫。盖面一般厚度为3~5厘米,能遮蔽全虫窝、采暖,保持窝室内温度。全虫往往选择在深色石块下栖居,以增强吸热保温能力。

二、进出口及进出通道

进出口往往开口较平,甚至略微向下,以防止雨水灌入窝内,影响生长发育。一般全虫窝的进出口比较隐蔽,或被石块遮挡不能直接看见,或被草丛、泥石掩饰。进出口后面,有一个几厘米甚至更长一些的进出通道,通向全虫居窝室。进出通道可为石壁,也可以上面是石壁,其他几面为硬土壁,这要看整个全虫窝是在石缝里还是在石块下而定。

三、窝室及繁殖室

这是虫窝的核心部分。窝室是成虫在非繁殖期栖居的地方,它的大小往往随全虫大小而异,以恰能容身为度。与进出通道一样,可为石缝,也可为土室。

繁殖期的母虫常在土壤部分进行拓展,挖出或重新选择一个较大的空间,即繁殖室,为体型大小的4~5倍。

四、小窝室

小窝室与窝室及繁殖室相通,有一些很小的缝隙,这便是小窝室,专供成熟前的小虫居住。小窝室大小不一,小的只有05厘米左右宽。

五、冬蛰通道

从窝室区向下,有一条通道,长30~50厘米,这便是冬蛰通道。当严冬到来时,上层温度低于10℃,则全虫沿此通道下行,来到冬蛰室,进行冬眠。来年起蛰后再由通道上行。

六、冬蛰室

在冬蛰通道的末端有一窝室,称冬蛰室,专供全虫冬眠所用。冬蛰室比窝室大,但比繁殖室小,全虫进入以后可以蜷曲冬眠。

(第三节)人工建造全虫穴的基本知识

一、材料

(1)核心材料。瓦片、砖头、石头、水泥定制的带孔板材以及其他材料(如鸡蛋蛋托)。这些材料堆在一起或按一定方式码在一起时,要形成多孔隙,便于全虫栖息。

(2)辅助材料。窝土(又称池土或饲养土)、细沙。

二、材料的处理

(1)核心材料。用来做全虫窝的核心材料必须先用清水洗刷干净,除去瓦片的泥沙、异物,然后放在1%的盐水中浸泡1小时或放在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分钟,以清除混在材料上的病菌和寄生虫,最后再放入自来水或冷开水中浸泡,待材料湿透之后取出待用。用药水浸泡过的材料不要放在阳光下暴晒,因为过于干燥的材料不宜保湿。用蛋托代替瓦片等制作虫窝,它不但轻便、成本低,而且易于保湿和通风,蛋托中半圆形的凹陷成为天然的虫窝。

(2)窝土。建造虫窝时,其底部必须铺上泥土(通称池土或窝土或饲养土)。泥土可选用红泥。假若用沙土作窝土,在湿润的情况下,全虫爬动时泥虽然不粘足,但难以保湿。以红泥作窝土,保湿性能好,但潮湿时会发生粘足现象。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可在土表铺上薄薄的一层细沙。要挖取地下1米深的红泥,因为这样的红泥污染少。下池前除去泥中的粗沙石块和其他杂物,调节好红泥的湿度(含水量70%左右),装填在池中的厚度约5厘米。

(3)细沙。细沙要筛选,然后用沸水冲洗干净并晾干后才能使用。不能使用粗大的沙粒、不清洁的沙粒,因为粗沙会损伤全虫的皮肤,不清洁的沙会带来病虫害。

三、人工虫窝的建造

这里只介绍一般情况,后面涉及某些特殊虫窝的建造,另行介绍。

(1)红泥放入池中后要擂实擂平,这样不但利于全虫活动,还可以防止黄粉虫、蚯蚓或地鳖虫等钻入土中,使全虫难于捕食。此外,红泥擂实之后还利于保持窝土的湿度。窝土一般一年更换1次,但当发生全虫连续大批死亡,可能发生传染病或残留的农药中毒或窝土发霉变臭、土中有大量的蚂蚁、螨虫时,则应该更换窝泥。同时,更换瓦片等,进行彻底消毒。

(2)红泥上铺一层薄细沙。细沙易被残食、粪便污染,容易清理,可定期更换。虫窝泥土要求下湿上千,做窝时,下铺红泥上铺细沙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3)用瓦片等制成的垛体或称全虫房,高度应稍低于全虫池高度,垛体所占的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2/3。每个垛体中的缝隙(窝)数目不宜太少,一般每个缝隙宽3~5厘米、高1~15厘米,每窝能容纳小虫20~30只,成虫10~15只。瓦片等一般一年更换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