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砖块或瓦片错落有致地围成2~3平方米的空间,砖块或瓦片之间多留1厘米大小的空隙,以便全虫在夹缝中生存和栖息。空间里面培土放沙,栽上自己喜欢的花卉。捕捉全虫时只需翻动砖或瓦片,花草及沙土原地不动。
当观察到培育花草的沙土干燥或花草枯萎时,应及时浇水增加湿度,以防全虫脱水而死亡。当浇入适量的水后,花草枝青叶绿时,就说明虫窝内湿度正常。
八、太阳能养殖法
1太阳能虫池的建造
(1)选址。选择背风向阳,能充分接受太阳光照射的地方。
(2)大小。一般12米×2米×04米。视养殖规模而定。
(3)太阳能虫池的建造。下挖12米× 2米、深40厘米的长方体土坑,在长方体坑的底部均布两个直径45厘米的井,井深30~50厘米。然后沿坑的四周用单砖砌起至地面平。填满砖头、石块等物,盖上预先制好的水泥盖板。盖板上预先留有供全虫进出的小孔。沿水泥盖板的四周用单砖砌起围墙,沿围墙四周距离盖板平面15厘米处贴15厘米的玻璃条以防止全虫外逃。在虫池北坡设窗口供虫池通风及投喂饲料用。虫池南坡用塑料薄膜密封(夏季揭开),内置瓦片呈山坡状。
2全虫在太阳能虫池内的生活规律
(1)3月初至6月中旬和9月中旬至11月底。用塑料薄膜将虫池盖好。全虫通过上下层的运动始终生活在较佳温度环境中。
(2)6月中旬至9月中旬。揭开虫池上面的塑料薄膜。傍晚,全虫池上部温度较高,全虫自下部向上运动至上部觅食。午夜以后,气温下降,全虫向下运动至水泥板下面栖息。早晨,全虫向上运动,伏于上部瓦片的背面接受太阳的辐射热。中午,全虫向下运动至水泥盖板背面。午后,全虫继续向下运动。
(3)11月底至翌年2月底。将全虫池上面盖好草帘,使全虫进入冬眠。
九、集约化立体恒温养殖法
(1)虫房。虫房一般以50米×20米×42米为宜。房基应高于地面02~03米。砖混结构,坐北向南,正面留门,四周距地面25米高处开设面积为100厘米×50厘米的窗子,上设活动纱窗,既可通风采光,又能预防天敌。房外四周距墙02~03米,开设深015~02米,宽025~03米的小沟。沟的内缘为缓坡,外缘为陡坡,并用玻璃镶嵌,沟内放水,既可防止全虫潜逃,又可预防蚂蚁入侵。
(2)虫室。以双列货架式虫室为宜。即在养虫房的两侧,各建成20米×08米×4米的双列式养虫架,再在每排养虫架上分别建成100厘米×80厘米×50厘米的养虫室,每个养虫室的正面四周用玻璃镶嵌,背面安装窗纱,既可防止全虫潜逃,又可通风换气。每两列养虫室正面留宽08米的双层人行道,以便工作人员操作。背面安装供暖设备。
(3)供暖设备。采用锅炉加温,管道散热器散热。
管道散热器采用直径为63厘米的无缝钢管焊接而成。横管为上下两根,上管长为20米,下管长为22米,直通养虫室外。竖管长为08米,每间隔03~035米焊接1根。
十、加温养殖法
1加温方式
(1)火炕。将虫池建在火炕上,热量通过土壤传递给虫窝。
(2)火墙。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将火墙建于房屋中央部位,虫池围火墙而建,另一种火墙紧贴屋内墙壁建造,虫池建于房屋中央。
(3)火道。火道紧贴房屋内壁下缘环绕一周。
(4)暖气。有条件的可在室内安装暖气加温,或暖气管道接塑料管,直接绕虫池加温。
(5)电加温。主要用电暖气、电热线。
(6)太阳能。
2半恒温养殖
目前,许多地方的养殖户,为了节省能源,多采用半恒温养虫法,即3月底4月初全虫起蛰时,开始人工升温,用7天时间,逐渐升温到33~36℃,维持到12月下旬,再用7天,逐渐降温到6~8℃,使全虫进入休眠越冬,躲开严寒的冬天和人工升温较难的时期。
3恒温养殖
恒温养虫一般采用架养。根据房间高度,养殖架可分为3层和4层,一般底层养殖饲料虫,其余几层养殖虫。层间的合理高度为底层30厘米,其余层为60厘米,每层上沿内侧贴上玻璃条或塑料薄膜等光滑材料,防止全虫外逃。
(第四节)全虫无冬眠养殖技术
在正常温度下,全虫的生长周期为 3 年,时间极其漫长。究其原因,温度是制约全虫生长发育的第一要素。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日平均气温在 30 ℃左右的时间仅有 100 天左右,而利于全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 25 ℃~ 39 ℃之间。虽然全虫出蛰与入蛰的时间有 6 个月,但刚出蛰的一个月左右和入蛰前的一个月左右由于外界温度较低,全虫生长发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累计计算在 3 年生长期中的实际生长发育时间仅为 11 个月左右。假若能人为地改变全虫的冬眠习性,就意味着缩短全虫的生长周期,经济效益就会大幅度提高。
一、 太阳能养殖
说起太阳能已不是什么新名词,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早已进入千家万户。在寒冷的冬季,我们日常食用的西红柿、黄瓜,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鲜花无不出自太阳能温室。我们介绍的太阳能养蝎也是基于太阳能温室的原理,加以科学的指导,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无数次的改进,逐步探索出一整套太阳能养蝎新技术。
1太阳能蝎池的建造
太阳能蝎池的建造需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以能充分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为佳。现以 12×2×04 米的蝎池为例介绍太阳能蝎池的具体建造方法。
选好场址,下挖12×2米深 40 厘米的长方体土坑,在长方体坑的底部均布两个直径 45 厘米的井,井深 30 厘米~ 50 厘米为宜。然后沿坑的四周单砖砌起至地面平。填满砖头、石块等物,盖上预先制好的水泥盖板。盖板上预先留有供全虫进出的小孔。至此蝎池的下半部分就完工了。
沿水泥盖板的四周单砖砌起围墙,沿围墙四周距离盖板平面 15 厘米处贴 15 厘米的玻璃条以防止全虫外逃。在全虫池北坡设窗口供蝎池通风及投喂饲料用。蝎池南坡用塑料薄膜密封(夏季揭开),内置瓦片成山坡状。整个太阳能蝎池建好了,整个蝎池外形酷似农民种菜的太阳能塑料大棚,只不过缩小了许多。
2全虫在太阳能蝎池内的生活规律
6 月中旬至 9 月中旬,天气炎热,是野生全虫的最佳生长区。这段时间应将蝎池上面的塑料薄膜揭开。傍晚 ,蝎池上部温度较高,全虫自下部向上运动至上部觅食。午夜以后,天气见凉,气温下降,全虫向下运动至水泥板下面栖息。翌日,随着太阳的升高,外界温度逐步回升,全虫悄悄地向上运动,伏于上部瓦片的背面充分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至中午上部温度升至 38℃以上,全虫又悄悄地向下运动至水泥盖板背面。午后,上部太阳直射温度升至 45℃以上,水泥盖板背面温度也超过 38℃,全虫继续向下运动。蝎池底部温度大约为 27℃左右。傍晚,太阳落山,蝎池温度逐渐降低,全虫又向上运动至水泥盖板上部觅食。
3 月初至 6 月中旬,气温回升,野生全虫开始生长;9月中旬至 11 月底 , 气温逐渐降低,野生全虫吃肥开始冬眠。这两个时间段内全虫生长发育缓慢。这时我们用塑料薄膜将蝎池盖好,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太阳能蝎池的上部温度能高达 42 ℃以上,下部温度不低于 18 ℃,全虫通过上下层的运动始终生活在最佳温度环境中,使全虫在一年中的最佳生长时间由 3 个月左右延长至 9 个月左右。
11 月底至翌年 2 月底,外界温度降低,太阳能蝎池内的温度已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是应将蝎池上面盖好草帘,使全虫进入冬眠。
由此可见,全虫在太阳能蝎池中的实际生长时间达 9 个月。在全部生长期内,太阳能蝎池创造的温度环境不是一个恒定温度值,而是一个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全虫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的寻找所喜欢的生活环境,由此说全虫始终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
3太阳能养蝎解决了长期困扰养蝎户的温、湿度问题养过全虫的人都知道,温度和湿度对全虫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给全虫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温度和湿度恰恰又是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同一条件下,湿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温度较高时,水分蒸发快,湿度往往较小,温度较低时,水分蒸发慢,湿度较大。造成蝎池环境不是高温低湿,就是低温高湿。尽管管理人员辛辛苦苦不停的观察与调整,还是很难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而太阳能蝎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太阳能蝎池为半地下式结构,蝎池底部及两个向下延伸的井源源不断的吸收大地之湿气,自动地调节蝎池的生态环境。当温度上升时,蝎池底部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水蒸气上升,蝎池中的湿度逐步提高。由于蝎池底部与大地相通,土壤中的水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即便蝎池保持长期的高温,在无人管理的条件下,其湿度也不会明显下降。当温度下降时,水分蒸发缓慢,蝎池湿度自然降低。太阳能蝎池中温度与湿度同步升降,协调统一,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养蝎户的温度与湿度相对立的矛盾。
综上所述,太阳能养蝎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太阳能养蝎创造的温度与湿度不是死板的某一温度值,而是相当宽的温、湿度范围,全虫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的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第二,从根本上解决了温度与湿度相对立的矛盾,变对立为协调的统一;第三,投资小,效益好。不用建造暖房,购置取暖设备即可获得良好的效益;第四,管理方便。温度与湿度基本不用人工调整,管理人员的工作仅仅是投喂饲料虫。
二、恒温养蝎
尽管太阳能养蝎有很多优点,但它有不能分层架养,空间利用率低等缺陷,因而,很多城镇待业青年、下岗职工还是普遍采用恒温养殖法。
恒温养蝎大都采用架养,根据房间高度养殖架可分为 3 层和 4 层,一般底层用作养殖饲料虫,其余几层用作养殖全虫。层间的合理高度为底层 30 厘米,其余层为 60 厘米,每层上沿内侧贴上玻璃条或塑料薄膜等光滑材料,防止全虫外逃。这种饲养架适合于居住条件比较紧张的养殖户。
暖房的加温设备可采用火炉,火炕,火墙,火道,暖气等,以经济实用为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